□ 周 悅 王建祎
在眾多類型電影中,紀錄電影超越了“個人的視角”,抑或說它們獲得了廣泛的“人類的視角”,作為一種特定的影像話語實踐,在推動影像知識生產的同時,在國家、輿論、社會等多個層面也發揮了積極的社會作用。在《厲害了,我的國》《二十二》《我們誕生在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零零后》等影片引起如此強烈反響后,本文擬用科學知識圖譜的分析方法對我國紀錄電影研究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通過數據展現各時期研究熱點、前沿及未來趨勢,為我國影像知識形態的相關研究提供認識基礎。
本文以知網為檢索對象,以“紀錄電影”為主題進行電腦去重和人工數據清洗后,載入765篇期刊論文數據,時間截至2020年8月1日。科學知識圖譜包含了計算機制圖技術、信息統計技術、大數據可視化技術,是將某項研究的熱點演進和學術脈絡進行圖像化的全景呈現①。本文用CiteSpace5.0對我國紀錄電影的相關研究進行作者合作、研究機構合作、研究關鍵詞共現及聚類、Burst檢測進行可視化呈現,以實現對我國紀錄電影研究的全息掃描和全景再現。
經Citespace軟件計算得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發文數量最多(24篇),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11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9篇)和中國傳媒大學(9篇)緊隨其后,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5篇)、北京聯合大學(5篇)、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傳媒系(5篇)、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4篇)、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藝術與傳播學院(4篇)、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4篇)等次之。中心性(centrality)是測量節點在網絡中重要性的一個指標,發文機構的中心性排序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0.08)居首位,其后依次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03)、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0.02)和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0.02)。通過中心性與發文量的比較,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是我國紀錄電影研究的核心機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此項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其學術影響力已超過發文量排在第二的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發文量雖只有4篇,但從2016年起研究重點突出,發揮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與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合作密切,體現了紀錄電影研究國際合作的新趨勢。
圖譜中,圓形節點的顏色按年代遠近依次顯示為冷色調向暖色調漸變,作者發文的年代越近,節點顏色越偏向紅色。節點年輪圓環的最中心處顏色反映的是寫稿人首次發表相關論文的年代,年輪圓環的直徑與寫稿人的論文數量成正比,節點與節點之間的聯系線表征合作程度②。圖譜中,張同道(21篇)的發文量最多且中心性也最大(0.08),這表明從2004年起,作者的研究方向較固定,論文不僅有數量,而且學術質量也居于首位。在節點連線構成的合作網絡中,張同道是鏈接樊啟鵬(中心性 0.05)、何蘇六(中心性 0.03)、劉刻、喻溟(中心性0.01)、孫紅云、劉蘭(中心性 0.04)、董新光等作者合作網絡的中心。武新宏與齊鳴、常遠三人形成新的合作網絡、聯系緊密。單萬里(9篇)與聶欣如(6篇)對紀錄電影的研究起步較早,但都只是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固定的合作網絡,所以學術地位被張同道形成的作者合作網絡所取代。劉中波(5篇)和史馨(4篇)于2014年開始涉足紀錄電影研究領域,發文量處于中等水平,但兩人沒有形成同一時期發文量相對較多的作者合作網絡。
我國紀錄電影的研究開端于1954年,經歷了30年的歷史積淀和學術積累,于1984年到1989年進入醞釀期,1990年到2000年為研究活躍期,發文數目有明顯上升。本文將Citespace數據的Time切片設置為從1990年至2020年、切片區間為1年,節點類型設為關鍵詞,閾值選擇標準為Top N=10,網絡修剪算法選擇最小生成樹算法,并進行修剪切片網絡和合并后的網絡,以期得到更為科學合理的研究熱點圖譜。我國紀錄電影研究的熱點如圖1所示。

圖1 關鍵詞共現圖譜
由圖1可知,紀錄電影作為研究主題詞共出現279次,成為共現網絡結構的核心。按出現頻次,排列在前15位的是中國紀錄片(51次)、紀錄片創作(46次)、紀錄(41次)、影片(38次)、導演(36次)、新聞紀錄電影(27次)、新影廠(25次)、觀眾(20次)、格里爾遜(19次)、新紀錄電影(15次)、電視紀錄片(15次)、鏡頭(13次)、弗拉哈迪(12次)、記錄頻道(11次)和紀錄片產業(11次)。關鍵詞的頻次與中介中心性(Betweeness Centrality)能夠反映某一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和研究主題。圖譜中,按中介中心性排序,居于前15位的依次是觀眾(0.95)、中國紀錄片(0.92)、紀錄片創作(0.87)、藝術片(0.58)、紀錄(0.57)、紀錄片產業(0.49)、紀錄頻道(0.43)、新聞紀錄電影(0.32)、電影導演(0.25)、中央電視臺(0.22)、藝術性(0.22)、導演(0.19)、紀實頻道(0.16)、節目(0.16)和新影廠(0.13)。
綜上所述,我國紀錄電影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國產紀錄片創作及紀錄片產業化發展模式探索、紀錄電影內容生產與觀眾接受等方面。
某個研究領域內的關鍵詞或主題詞在短期內的應用次數忽然上升,增加速率驟然加快,這些詞則被稱為突現詞(Burst)。通過突現詞,可以發現和預測該研究領域近年來及未來幾年的研究前沿③。研究前沿是普賴斯(Price)最先論及的用來描述某項科學研究領域動態性質的一個觀點④。在檢測突現詞的工程文件參數設置中,聚類詞類型選擇突現項目監測、網絡修剪設置為關鍵路徑算法與修剪切片網絡相結合的方式,其他參數與熱點分析相同,經運算后得出紀錄電影各時期的研究前沿發展變化趨勢,紀錄片產業(特變強度=4.025)和院線(特變強度=3.6538)突現強度大并且穩定持續了6年時間,已成為近年來我國紀錄電影研究領域的研究前沿。
將圖1關鍵詞共現圖譜按照對數似然率(LLR)算法,以索引詞匯為標簽進行關鍵詞的聚類。Modularity是脈絡結構聚合度的評價指標,一個脈絡結構數值從側面反映了結構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聚合度強弱。Q>0.3標志著這個脈絡結構的聚合效果良好。Silhouette值代表脈絡結構中的各元素屬性相似度的參數,相似度越高,S值越接近最大值1。Silhouette為0.7時,說明各個詞之間的相似度非常高;silhouette在0.5以上,可以認為聚類結果是合理的⑤。本文數據Q=0.7646,S=0.6339,聚類良好。軟件根據每個聚類中的關鍵詞數量大小進行系統排序,依次為聚類0“雅克貝漢”、聚類1“影像檔案”、聚類2“中央電視臺”、聚類3“新紀錄電影”、聚類4“電影紀錄片”、聚類5“新聞紀錄電影”、聚類6“官方”。經對比分析軟件自標的聚類號標簽與關鍵詞共現頻次、中心性、突現性以及聚類內部整體語義,可將紀錄電影研究的趨勢歸納總結為三個方面:一是全球化背景下紀錄電影美學特征、風格流派的研究與探討;二是國內紀錄電影院線化、產業化、頻道化的發展戰略研究;三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我國紀錄電影創作理念、敘事高度、精神內涵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體現。
本文通過對知網數據庫檢索到的以紀錄電影為主題的765篇期刊論文進行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全面直觀地展現了我國紀錄電影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前沿、趨勢,系統地梳理了紀錄電影研究的知識譜系和脈絡。根據CiteSpace5.0的可視化分析結果,本文得出了以下三點結論:第一,我國紀錄電影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但研究機構之間缺乏長期密切的學術合作與交流;業界對紀錄電影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本土紀錄電影導演對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紀錄電影發展特色的研究相對欠缺。第二,紀錄電影產業化、頻道化、院線化發展是未來幾年的研究熱點與趨勢,國產紀錄電影怎樣講好中國故事、吸引觀眾、創作出既有票房又有口碑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紀錄電影,是今后學界與業界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第三,紀錄電影這一特殊的影像形態作為知識形態對“社會本性”起決定性作用,業界與學術界也應更多關注紀錄電影在知識社會學視域中的影像知識形態生產機制。
注釋:
①邱立新,張赫.科學知識圖譜在文獻分析中的實用性探究[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87-91.
②③王金利,徐成立等.基于知識圖譜的國際體育課程研究熱點與前沿演進分析 [J].湖北體育科技,2015(01):83-89.
④侯國林,黃震方 等.旅游與氣候變化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5(09):2837-2847.
⑤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