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志燕 宋晶 周愛國



摘要:在互聯網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大浪潮下,福建省建立了多個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省內外貿企業轉型升級。以互聯網技術為動力,以電商為特征的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創業大潮,使得跨境電商人才需求急劇膨脹,而市場人才供不應求。筆者在分析福建省跨境電商人才需求和培養過程的問題和瓶頸的基礎上,運用能力素質模型理論,構建了適合福建省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問題的改進思路和策略。
關鍵詞: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能力素質模型
中圖分類號:F71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11-0144-03
一、福建省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需求
在“互聯網+”的浪潮下,福建省先后建立自由貿易區,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互聯網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的結合,促進傳統企業特別是外貿企業的轉型升級。以電商為特征的互聯網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創業熱潮和巨大的跨境電商人才需求。
由圖1看2018年我國在跨境電商的交易額突破了9萬億,較上年同比增長了近11.6%,跨境電商的發展正處于快速爆發期。近年來福建省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迅猛,[1]福建省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基于對臺貿易和面向東南亞的優勢,在自貿區的推動下,跨境電商飛速起航,目前全國跨境電商存在較大人才缺口的企業達到80%以上,如何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的跨境電商人才,成為行業發展的核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跨境電商人才能力素質需求
Competency Model(能力素質模型)是擔任某一特定的任務角色,所需要具備的能力素質的總和。模型包括核心能力、通用能力和專業能力。具體如下圖2所示:
基于上述模型,總結出企業對跨境電商人才的能力需求如下:
(一)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包括客戶導向、精誠合作、積極進取、立足創新、求真務實和正直誠信等。
(二)通用能力
具有較好的口才和演講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理解能力,可通過網絡、電話等工具,以文字、圖片、語言等形式,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對新技術、新事物快速學習的能力;良好的項目執行能力;具有獨特的審美能力和創意思維;具有一定的團隊經營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客戶服務意識;工作態度嚴謹,做事認真負責;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抗壓性,能適應快節奏高效率的工作環境;愛崗敬業,遵守規則,工作積極主動;具有市場開拓能力和創業精神。
(三)專業能力
跨境電商專業能力包括外語能力、外貿技能、電子商務技能、網絡營銷能力、圖形圖像處理技能、電商運營技能、物流訂單處理能力等。具體包括:
1.專業知識
掌握國際電子商務環境、政策和法律知識;掌握跨境電子商務基本原理和平臺規則;掌握跨境電子商務相關專業外語知識;掌握全球網絡營銷與推廣的基本知識;掌握跨境電子商務運營流程和數據分析方法。
2.專業技能
熟悉各大跨境電商平臺的操作,掌握跨境電子商務操作與運營的技能;掌握跨境電子商務英語溝通能力;掌握全球網絡營銷策劃與推廣的能力;具備跨境貿易快速清關和通關的能力;掌握熟練的國際物流操作技能;掌握網站美工、產品圖片處理、產品攝影等技術。
三、福建省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跨境電商發展得到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關注,如出臺了《進一步推進跨境電商發展的行動方案》等政策。福建農林大學的“福建省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論壇”是福建省第一個跨境電商校園孵化基地。福建商學院舉辦了福建省高校第一家校企合作電商產業學院——“福建商學院 eBay 跨境電商學院”。其他高校也紛紛鼓勵學生參與各種跨境電商技能比賽或者創業比賽。但就目前而言,省內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方式和思路還在摸索階段,培養能力不足,培養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都與市場需求差距較大,主要問題有:
(一)人才數量缺口大
據福建省商務廳統計數據統計,省內跨境電商企業大概有15000家,專業人才需求大概五萬人,目前省內高校有60多所開設國際貿易、商務英語、電子商務等相關專業,[2]有的在專業內設置跨境電商方向或聯合幾個專業進行聯合建設,直接開設跨境電商專業的只有一兩所學校,這些培養方式和培養能力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二)輸送的人才質量不高
根據調查數據,福建省從事跨境電商的企業評價目前高校出來的人才存在實踐能力較差占60%、專業背景知識欠缺的占 57%,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占50%,綜合能力不足的占60%。[3]省內高校對該領域人才的培養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形成一套成熟的體系,也未體現地區特色和優勢。
(三)欠缺成熟的培養模式
目前高校對跨境電商的理解和探索較為欠缺,包括研究成果和專業培養模式還在摸著石頭過河,很多高校沒有意識申請專門的跨境電商專業或者申請受阻。福建目前跨境電商專業在本科階段申請成功的高校寥寥無幾,高校還未形成成熟的培養模式。
(四)師資隊伍欠缺
高校在跨境電商學科研究領域的師資較為缺乏,更多是從國際貿易或電子商務等學科轉型而來,特別欠缺有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的雙師雙能型教師,對需要較強實踐能力的跨境電商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遠遠不能滿足。
(五)校企合作實踐流于形式
雖然福建省內很多高校熱衷于校企合作,但企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利益,有愿意付出情懷的比較少,且合作深度和效果都不理想,大多停留在合作實踐實訓班或者招收實習生。
四、基于能力素質模型的培養模式及對策
(一)培養模式探索
1.校企共建模式
根據能力素質模型的需求,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培養校內師資的同時,引進校外企業師資,同時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基地。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圍繞跨境電子商務崗位,以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為基礎,以專業能力為本位,理論適度夠用為尺度,培養具有互聯網思維,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創業精神,適應福建自貿區戰略背景的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
以“共建專業、實創基地、校辦企業”為核心的“三位一體”跨境電商產業人才培養整體解決方案,實現學生知識學習、技能培養、素質養成和實習就業的完整鏈條搭建。可以將企業內實際業務過程、實際運營的工具、產品、管理體系、核心人員等資源引入高校,實現產業教育深度融合。[4]
2.專業群共建模式
目前福建省諸多高校都在嘗試專業群建設,如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聯合了電子商務、國際商務、國際經濟與貿易、商務英語等專業、市場營銷、物流管理等六個專業統籌安排和相互融合,在人才培養上將電子商務專業的技術優勢、國際商務專業的全球化運營優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經貿優勢、商務英語專業的外語優勢、市場營銷專業的營銷優勢和物流管理的物流優勢互為補充,形成人才培養的良好生態圈運作。
專業群的建設也可以結合與合作企業建立產學研基地,共同制定專業群的課程體系,共同備課,共同進行實踐教學和管理。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引進真實跨境電商業務或項目,提升在校學生的業務實操能力;運用企業文化的影響,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課程設置上,優化跨境電商課程體系。建立“教師進企業,高管進課堂”制度,提高師資隊伍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創新校企合作的機制和內涵,學校和企業合作開展產業與項目,學生全程參與,推動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入。
3.實踐實訓基地模式
立足高校內現有資源,建設跨境電商綜合實訓中心,實現每類實訓課程的百分百的實踐實訓融合,切實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專業能力。福建省內高校可以以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為導向,在校外建立實踐基地,使得這些實踐基地成為跨境電商專業或專業群學生實習實訓的重要平臺場所。
(二)改革對策
1.課程設置改革
對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注重綜合素質的基礎上,突出專業能力和特色,筆者根據在協和學院專業群建設過程的經驗基礎上,在外貿、電商或者外語等相關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對原有課程進行綜合改革,總結出基于能力素質模型的跨境電商綜合課程改革方案,如下表1所示。
2.師資隊伍建設
在學科建設時同時培養相應教師隊伍,可以重點培育具有實操經驗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要求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組建實踐教學團隊。高校可以每年選派相關教師到企業考察或實踐;同時聘任專業教師時,優先考慮富有專業實踐經驗的教師;聘請行業經驗豐富的跨境電商企業專家參與教學,依托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或校企業合作的實習實訓基地開展教學實踐型的師資培訓,緊跟跨境電商領域的最新實踐進展,培育了“教學科研型+教學實踐型”的“兩腿并進”的師資團隊。
3.完善在職培訓體系
以能力素質模型為基準,對照檢查現有在職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找出其中不足和缺漏,開展階段式職業成長培訓。定期對在崗人員進行跨境電商最新理論、最新知識的學習和補充,為跨境電商企業的更好更快發展提供智力人力保障和支持。
五、結語
跨境電商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不久的將來會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福建省各高校應該更好的抓住機遇,與政府、行業、企業充分合作共同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促進福建省外貿企業轉型升級,助力經濟發展。[5]
參考文獻:
[1] 李云清.福建省跨境電商人才需求分析及培養策略[J].時代金融,2018(8):75-76.
[2] 王 艷.“一帶一路”背景下福建省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8):169-170.
[3] 曾 靚.“雙驅動、蛛網式”外貿類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基于福建自貿區高職院校的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2018(2):116-122.
[4] 周金鐵.“一帶一路”倡議下福建省跨境電商發展SWOT 研究[J].海峽科學,2018(12):6-8.
[5] 方志玉,蔡珍美.“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福建高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85-87.
[責任編輯:馬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