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環 李哲 鄭毅



摘 要:以“Grande”為試驗材料,研究了催芽、不催芽、營養缽、苗床直接育苗4種方式對蘆筍幼苗移栽前后的影響。結果表明:催芽營養缽育苗是最佳育苗方式。
關鍵詞:蘆筍;生育指數;催芽;育苗
中圖分類號:S644.2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1030005
蘆筍(Asparagus officinalis.L.)屬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又名石刁柏。具有防癌、抗癌、降低血脂、預防冠心病等功效,是一種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營養保健型高檔蔬菜,在國際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稱。
蘆筍為多年生宿根草本作物,其種子價格較貴,因此育苗是蘆筍生產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蘆筍種子黑色、堅實,種皮覆有一層較厚的蠟質層,并且已經角質化,不易吸水,是影響種子萌發的關鍵因素。因此,探討蘆筍不同育苗方式對幼苗期的影響,掌握關鍵育苗技術,是至關重要的。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蘆筍種子為“Grande F1”,購自北京益農高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9年4月25號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植物研究所試驗基地的溫室內進行。分為催芽、不催芽、營養缽及苗床直接育苗4種方式。
1.2.1 種子催芽處理
用50~55℃熱水燙種15min,沖洗后將種子浸于25~30℃的溫水中,置于27℃恒溫箱中,浸泡36~48h,每天換水1~2次[1]。浸泡結束后,將種子撈出,用干凈濕毛巾包裹,放在27℃的恒溫箱中催芽,每天早、晚用25℃左右的清水沖洗種子各1次,當20%~30%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2]。
1.2.2 基質處理
將過篩園土7份與3份有機肥混合后,加入1.5kg·m-3三元復合肥,配成營養土,混合均勻。
1.2.3 苗床處理
將苗床整理平整,上面覆蓋8cm厚的基質,并于播種前2d澆水,要求見濕見干。
1.2.4 營養缽處理
選用10cm×10cm的營養缽,基質裝80%,基質見濕見干。
1.2.5 播種
將催芽后的種子和沒經過催芽的種子分別播于苗床和營養缽中,每個處理60粒種子,3次重復。苗床按10cm株行距播種,營養缽每缽1粒種子,播種后,均覆基質2cm后,澆透水,加強后期水肥及溫度管理。
1.2.6 移栽
2019年7月25號移栽定植,定植前每個處理取10株調查、計算蘆筍幼苗發芽率、生育指數(株高、莖數、莖粗)、根數及根長,每個處理共移栽30株幼苗,1個月后繼續調查其生育指數(株高、莖數、莖粗)[3]。
其中:
發芽率=萌發種子數/播種種子數×100%
生育指數=株高×莖數×莖粗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催芽和育苗方式對發芽率、根數及根長的影響 ?由表1可知,催芽后不管是營養缽育苗還是苗床直接育苗其發芽率都遠高于不催芽,所以,在蘆筍育苗時,建議催芽育苗。催芽后幼苗的根數較不催芽的多接近1倍,且催芽后根長也較不催芽的高。同時可以看出,催芽后,苗床育苗的發芽率及根長稍高于營養缽育苗,而根數稍低于營養缽育苗。
2.2 不同催芽及育苗方式對幼苗期生育指數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同催芽及育苗方式對蘆筍幼苗生育指數有較大影響。催芽后的生育指數遠高于不催芽,高近1倍;而在種子相同處理下的苗床直接育苗和營養缽育苗相比,對生育指數的影響不大。即催芽與否對早期蘆筍幼苗的生育指數影響較大。
2.3 不同催芽和育苗方式對移栽后生育指數的影響
由表3可知,營養缽育苗移栽后,不論株高、莖數、莖粗均較快生長,生育指數增長較快,而苗床直播育苗移栽后,各方面生長均較慢,生育指數增長也較慢。即苗床直播育苗對移栽后蘆筍幼苗緩苗影響更大。
3 結論與討論
3.1 不催芽嚴重影響蘆筍種子發芽率
蘆筍種子有較厚的蠟質層,在不催芽的情況下,直接育苗其發芽率僅能達到66%左右,嚴重影響發芽率。
3.2 不催芽對幼苗期生育指數影響較大
不催芽的種子,發芽時間較晚,在相同的3個月的幼苗期,這不利于生育指數的積累,所以其生育指數遠低于催芽的幼苗。
3.3 苗床育苗對移栽后幼苗的影響較大
催芽苗床育苗方式較催芽營養缽育苗更利于根的生長;但在移栽時,苗床起苗根傷率高,后期緩苗時間長,不利于幼苗生長。
綜合發芽率、移栽前后生育指數及種子成本、苗期管理成本等,催芽營養缽育苗是蘆筍最佳育苗方式。
參考文獻
[1] 郎德山.蘆筍覆蓋育苗及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17(09):54-56.
[2]李玉環,李哲,王娜,等.東北地區蘆筍日光溫室育苗關鍵技術[J].吉林農業,2017(20):76.
[3]胡淑明,陳海媛,乜春蘭,等.不同育苗方式對蘆筍幼苗生長的影響[J].北方園藝,2012(02):33-34.
(責任編輯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