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倫
摘 要:產業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指示,選擇合適的產業扶貧路徑有利于發展特色農業。基于此,本文對發展特色農業與產業扶貧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從獨特自然條件和豐富生物物種這兩方面入手來闡述貴州南盤江流域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提出轉變特色農業經營管理理念、產業布局規模化等方面的產業扶貧路徑,希望能為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提供有效建議。
關鍵詞:貴州南盤江流域;特色農業;產業扶貧
中圖分類號:[S-9]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1030056
引言
貴州南盤江流域獨特的自然條件與豐富的生物物種,為該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更好地契合了當下綠色生態發展的理念,發展特色農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當地農業產業規模逐漸向規模化、組織化方向發展。基于貴州南盤江流域特有的生態氣候條件下如何有效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是目前各有關部門需要考慮的問題。
1 發展特色農業與產業扶貧之間的關系
現階段我國城市與農村這兩部分經濟的發展仍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尤其是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但也不乏發展良好的農村地區。具備一定產業、經濟基礎較好的鄉村基本已經達到了小康水平,極大地促進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由于各個地區鄉村在經濟發展方面有一定的差異,相對偏遠地區來說,像交通不便利等現實因素使得該部分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相對落后,沒有足夠的產業可以作為發展該地區經濟的支持,產業扶貧工作也相對的難以開展[1]。農業發展的好壞關系到我國農村地區整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收益,其現階段農村地區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存在很大弊端,生產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嚴重阻礙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也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政策支持,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發展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農業,有利于促進農村地區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改善生產環境,對規模較小的生產單位實現集中化管理。發展特色農業,能夠有效推動我國產業扶貧順利的開展,從產業扶貧轉變為特色產業發展。
2 貴州南盤江流域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
2.1 獨特的自然條件
南盤江其主要流經區域有著連片的貧困地區,是國家開展扶貧工作中最難進行的一環,該地區居住環境、基礎設施與文化水平相對較差,各種各樣自然災害的頻發,間接使得農業生產條件不完善;產業結構單一,像玉米、水稻這一類的農作物不適合當地生產條件,在市場上也不具備較強的競爭力。根據國家頒布的政策,發展特色農業能夠有效解決該地區農業生產的現狀,合理利用獨特的自然條件,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將特色農業產業提升到經濟發展新高度。貴州省主要有五大特色:煙、酒、茶、旅游、中藥,這五大特色產業能夠形成相輔相成的協助關系,打造特色農業產品與品牌,以此來推動現代化特色農業的發展,發展特色農業實現產業扶貧的目標。
2.2 豐富的生物物種
在南盤江流域特有的生態氣候條件,孕育了各種各樣的生物物種,為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奠定了基礎。像三角楓、紅椿、木蘭等國家和省級的保護植物都是南盤江流域內孕育出來的,其中也不乏獼猴、黑頸鶴、黑熊這一類的國家珍稀保護動物,魚類品種多達160種以上,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生物物種為以綠色生態為特色的旅游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保障[2]。針對貧困人口要想真正實現脫貧,必須要做好產業與貧困戶、市場這兩方面工作的有效連接問題,借鑒貴州省以往的特色農業扶貧成功案列,充分發揮南盤江流域內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最終形成適合自身特色的產業扶貧模式。
3 基于貴州南盤江流域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的重要路徑3.1 產業布局規模化
為了更好地突出區域發展優勢,通過對區域內農業資源、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分析,能夠發現在區域結構上沒有合理的產業布局,缺乏整體規劃。根據現有的資源,增強產業合理布局意識,尋找適合當地優勢的特色產業,最終達成產業布局規模化。特色農業產業規模化有利于擴大產業規模,不僅可以進一步擴展種植面積,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農村貧困人口參與進來,將特色農業產業鏈條拉長,打造具有特色的農產品與品牌。要想增大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就必須對南盤江流域內適宜種植的農業品種進行篩選與綜合考量,尋找能夠在未來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對市場有影響力的特色農產品,進而實現農民實際增收。例如,“薏仁米產業”,薏米具有豐富的營養和藥用價值,薏米可作為食物,可以增強飽腹感,其藥性可調理身體機能,深受廣大女性青睞,同時也可達到美容瘦身的效果。南盤江流域特有的生態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薏米的生長,薏米可作為原料,進而開展一系列特色品牌產品,“薏米精米”、“薏仁精油”等等。除此之外,在實現產業布局規模化的同時,也需要注意農產品市場風險問題,避免“蛛網”效應的出現,科學生產,減少農產品市場動蕩,以便更好地幫助農民增加經濟收益。
3.2 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引導與支持
為使相對落后的地區更好地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是最為重要的手段,其經營模式的轉變離不開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正確引導與相應的支持。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加大發展特色農業相關技術的宣傳力度,并在農村地區定期開展相關技術普及與培訓活動,使其能夠在原有的傳統農業發展觀念上進行創新和優化,幫助農民正確認識發展特色農業項目,當地政府可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在發展特色農業項目的初期階段,應加大資金和專業人才的投入,最大程度上幫助南盤江流域內的農民群體增加經濟收益[3]。通過政府引導與支持,在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也要做好相關的基礎設施工作,積極與多方進行友好合作,結合專業技術人才和資金投入,進而達成打造當地特色農業產業鏈發展新模式,多培育幾個相對較大的農民企業家,起到帶頭作用,政府需要對比較有優勢的特色產業幫助農民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使得扶貧產業建設真正落實到具體的項目中,引導農民群體將自身農產品融入到旅游產業鏈條中,以此來拓寬增收渠道,從而提升貧困地區農業經濟效益,盡快擺脫農民群眾貧困問題。
3.3 優化特色農業經營管理理念
在特色農業項目開展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國內外市場競爭激烈的因素,為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根據對自有農業項目特質進行分析,使特色農業經營管理理念必須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進而更好地提升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為了可以在國內外市場站穩腳跟,要重視品牌建設,這樣才能使特色農業經營活動有效開展,結合南盤江流域特有的生態條件,其農業特色項目也可延伸到生態旅游、生態采摘等多方面的發展模式,進而實現多元化的銷售手段。利用信息技術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將特色農產品以及相關的深加工產品在平臺上進行銷售,充分結合各種有利的發展方法,為更好地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近幾年貴州省也陸續開通了各貧困地區的高速公路,也完善了相應的基礎設施,在特色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要摒棄“輕農”、“厭農”等思想,切合實際地促進農業發展,南盤江流域經濟要大膽創新,有效結合城鎮化建設,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強農民特色農業技術應用的能力,優化特色農業經營管理理念,從而更好地滿足農民群眾實際需求。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堅持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產業扶貧重要的切入點,充分利用自身獨具特色的農業資源、自然條件等,有利于開發具有區域特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更好地實現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目標。通過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引導與支持、優化特色農業經營管理理念、強化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加快現代特色農業的轉型升級,從而實現我國貧苦地區整體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石向軍.林州市特色農業產業扶貧主要措施及成效[J].河南農業,2020(01):57.
[2]竇曉軍.精準扶貧背景下平陸縣特色農業發展研究[D].山西農業大學,2019.
[3]施海波,李蕓,張姝,呂開宇.精準扶貧背景下產業扶貧資產管理與收益分配優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9(03):92-99.
[4]馬紅豐.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驅動產業扶貧加快發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2):91.
(責任編輯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