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錦 張全國 張洛明
摘 要:農業工程學科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辦高校體制靈活,如何充分發揮民辦高校優勢,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愛農的滿足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農業工程人才隊伍值得深入思考,本文分別從本科人才培養、研究生培養和新型職業農民3個方面,對民辦高校農業工程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民辦高校;農業工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S-03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1030060
引言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農村的發展關乎國民經濟其它部門的發展,國家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農村環境不斷惡化、農田生態系統不斷遭到破壞等[1]。農業工程是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服務的基本建設與工程設施的總稱。農業工程學科是利用機械、生物、能源動力、電氣、信息、建筑、材料、管理等現代工程技術提升和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綜合性學科,是工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主要包括農業機械化工程、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農業電氣化及自動化、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等領域。其以生物體、農業資源環境及有關工程裝備技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農業生物生長發育和初級產品轉化過程及其環境的工程調節和綜合措施的優化[2]。農業工程學科為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同時保護資源、生態、環境服務,在實現鄉村振興、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當前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生產方式和應用技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要求農業工程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其教學方法需與之相適應[3]。近年來,民辦高校已成為農業工程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如何確立農業工程人才培養的模式與目標,尤其是如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農業工程專業人才,成為民辦高校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1 農業工程學科迎來新時代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規劃》提出,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近年來,為了促進學校發展,各大高校相繼成立諸多新學院,其中以醫學院和人工智能學院成立數量最多;除了上述兩類學院,農學院也正在成為高校布局的熱門領域。多所非農業領域的重點高校瞄準農業,通過新建或共建等形式成立了農學院或農業研究院,包括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山大學、河海大學、鄭州大學等[4]。按照農業方式的轉型升級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對于掌握新技術、高科技的農業工程技術人才需求巨大,黃河科技學院與百年老校河南農業大學開展合作,成立了現代農業工程研究院,并建成農業工程研究生工作站,主動適應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助力農業工程人才的培養。目前,黃河科技學院成為在河南省具有農業工程專業招生資格的第一家高校,并于2018年開始招收農業工程本科專業學生。農業必須轉型升級,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獲得理想的物質和經濟效益,高校成立農學院或農業研究院必將為現代農業的實現發揮重要作用。農業工程類人才隊伍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和咨詢建議,還可以將研究成果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從而有力促進農業的發展。
2 圍繞一流應用技術大學目標,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2.1 夯實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掌握豐富理論知識又具有很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農業工程人才,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5]。黃河科技學院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理念中,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跨越。在創新創業方面,學校先后獲批“全國首批眾創空間”、“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和“全國大學生創業示范園”等;同時學校還被評為河南省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高校、河南省首批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院校、河南省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等。
學校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明確定位,突出特色,完善農業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能夠掌握農業生物生產系統、農業工程裝備、設施農業與環境、農業工程項目規劃管理的基礎理論,接受現代農業工程師的基本訓練,掌握農業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系統工程的分析方法和各種農業工程項目的運行管理技術,掌握文獻檢索等獲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與實際工作能力。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根據農業工程學科專業的特點和本科人才培養要求,在認真分析研究現行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國內同類院校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在課程體系總體設計上,設置普通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分類培養課程、素質拓展課程4個課程平臺,通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加強專業實踐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校非常重視實驗室建設、教學基地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建有“工程實訓中心”、“智能制造實訓中心”、“工程材料實驗室”、“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實驗室”、“現代農業設計實驗室”、“智創工坊”、“圓夢工坊”等教學科研平臺,具備完整的工程技術試驗條件和基礎設施,培養能夠在農業工程及其相關領域從事教育、科研、開發設計、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2 瞄準科技前沿,培養高層次研究型人才
學校建有現代農業工程研究院,其主要圍繞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工程技術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培養高層次研究型人才主要以研究院為平臺,利用農業工程研究生工作站,建立了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員進站工作的制度,研究院為每名進站研究生均配備合作導師,學生參與合作導師的課題,并加入合作導師的科研團隊,與團隊中的教師共同完成科研任務,使培養出來的農業工程研究生能夠適應現代農業工程領域技術集成與創新的需求;并且科研成果轉化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強化學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同時,通過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的形式,加快推進農業工程研究生培養,主要措施有引進高層次人才,引領農業工程學科快速發展;與國內外知名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通過與校內外不同學科聯合培養,拓寬研究生的知識結構,活躍研究生的思維方式,激發研究生的創造性[6]。以實現現代農業為目標,逐步完善民辦高校農業工程學科科技創新體系布局,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體系,使之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科技創新和成果供給的重要力量、高層次人才培養集聚的高地、政策咨詢研究的高端智庫。
2.3 結合國家需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現代農業需要廣泛采用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經營方式及管理手段,這就更迫切需要高素質的職業化農民[7]。新型職業農民作為現代農業的從業者,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并能從農業生產經營中獲得相當水平的收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既能解決“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又能解決“怎樣種地”的深層問題。
中原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域,具備較好的產業基礎和人才支撐,具備發展新興產業的基礎。民辦高校體制靈活,在政府的引導下,依托現代農業工程研究院,與學校對外合作處合作,緊密結合重點產業需求,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開展較高層次的專業技能和創業培訓,以各類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種養大戶、農業企業骨干人員、各類農業生產、經營和技能服務人才為重點,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多元化職業農民,從而滿足市場多層次的人才需求和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齊飛,朱明,周新群,等.農業工程與中國農業現代化相互關系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5,31(01):1-10.
[2]楊洲,羅錫文,段潔利.高等教育大眾化與農業工程人才培養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2(09):16-18.
[3]趙美香,鄭德聰,崔清亮,等.農業工程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04):430-432.
[4]青塔.發力農學,又一所雙一流高校成立農學院[DB/OL].https://www.cingta.com/detail/6694,2018-09-04.
[5]侯加林,李天華,傅臣家,等.農業工程類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2(04):41-44.
[6]趙文波,應義斌.綜合性大學農業工程學科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農業工程學報,2003,19(01):11-15.
[7]郭智奇,齊國,楊慧,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7-13.
(責任編輯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