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曄



摘 要:采用袋裝栽培法研究丹參藥渣在培養基質中的含量對金耳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添加丹參藥渣取代傳統栽培種,在合適的比例下對金耳混合菌絲生長和子實體形成有顯著提高作用;在丹參藥渣取代50%~60%的粗木屑比例下,滿瓶時間和現耳基時間與對照持平,而出耳率能達到100%,同時子實體體積大、重量高、色澤鮮艷,生物學效率高。通過實驗獲得金耳最適的栽培種比例為粗木屑35.6%、麩皮15%、丹參藥渣47.4%、硫酸鈣1%、碳酸鈣1%。
關鍵詞:丹參藥渣;金耳;生長發育
中圖分類號:S-3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1030008
中藥渣是中藥企業中最嚴重的污染源之一。丹參經水浸提取后含水量大,妥善處理這些數量龐大的藥渣是所有中藥企業面臨的嚴重問題[1]。為達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實現節能減排、發展生態經濟,回收藥渣并用以栽培食用菌是目前主要處理方式之一[2]。中藥渣富含木質素和纖維素,對食用菌生長發育提供了必要條件,研究表明,用藥渣栽培的食用菌比常規基質,如麩皮、玉米芯、木屑,栽培的食用菌生長快、品質好、產量高[3]。金耳是中國西南地區著名的食用菌和藥用菌,富含蛋白質、脂肪及微量元素。但金耳的段木栽培,會破壞森林資源[4]。丹參是貴州大宗藥材,同時貴州省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將其作為貴州省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扶貧的助攻產業之一。在此背景下,解決中藥提取廢棄物造成的環境問題,同時又填補了傳統食用菌栽培料的短缺,完成了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保護了生態環境。
目前,以棉籽殼和適生闊葉樹木屑作為代替料栽培金耳的研究已取得明顯進展[5-7],但用藥渣作為主料栽培金耳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金耳和丹參藥渣為研究對象,探索中藥渣對金耳生長發育的影響,可為地方藥企藥渣回收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丹參藥渣取自貴陽德昌祥藥業有限公司,金耳與混合菌種自云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獲得。
栽培料培養基配方為粗木屑79%、麩皮15%、硫酸鈣1%、碳酸鈣1%。所有培養基裝袋后于121℃滅菌3h[8]。
1.2 菌種制備和出菇培養方法[9]
將金耳與毛韌革菌混合菌絲接入栽培袋內,20~23℃下黑暗培養20d,此時袋內長滿白色菌絲。隨著時間變化延長每日通風時間。當淡黃色金耳子實體原基形成后將培養溫度降至15℃。原基生長過程中保證培養濕度在80%以上。開袋出菇過程中需要增加光照度。20~25d后當金耳子實體的耳瓣充分展開、色澤鮮艷呈橙黃色時即可采收。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和5個重復,分別以20%、30%、40%、50%、60%含量丹參藥渣代替栽培種培養基中的粗木屑。實驗于2020年6月在貴陽職業技術學院生化工程系微生物實驗室完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藥渣含量對出耳率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添加藥渣對金耳混合菌絲的生長有顯著促進作用。與對照相比,5個處理均增加了金耳混合菌絲的生長速度,其中處理5的菌絲生長速度最快,達到8.55mm·d-1;5個處理的滿瓶時間和現耳基時間與對照相近;在出耳率方面,處理4、處理5和對照均可達到100%,處理2出耳率較低,僅為90%。綜上所述,在金耳的栽培種配方中,丹參藥渣可取代50%~60%的粗木屑。在此比例下,金耳混合菌絲的生長速度顯著增加,滿瓶時間和現耳基時間與對照持平,而出耳率能達到100%,極大地節約了粗木屑成本。
2.2 不同藥渣含量對金耳生長發育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添加丹參藥渣對金耳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其中處理1、處理4和處理5子實體體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重量也顯著增大。從色澤來看,處理5顏色鮮艷,子實體厚實,說明丹參藥渣對金耳子實體形成和生長發育有促進作用。從生物學效率來看,處理1、處理4和處理5較對照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處理5的生物學效率達到59.8%。綜上所述,與對照相比,處理5樣品的子實體體積大、重量高、色澤鮮艷,生物學效率高。說明添加丹參藥渣不僅不影響金耳子實體的生長發育,還有顯著促進作用,且丹參藥渣含量越多子實體性狀越好,當丹參藥渣取代60%的粗木屑時,子實體性狀最好。
3 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添加丹參藥渣取代傳統栽培種,在合適的比例下對金耳混合菌絲生長和子實體形成有顯著提高作用,在丹參藥渣取代50%~60%的粗木屑比例下,滿瓶時間和現耳基時間與對照持平,而出耳率能達到100%,同時子實體體積大、重量高、色澤鮮艷,生物學效率高。通過實驗獲得金耳最適的栽培種比例為粗木屑35.6%、麩皮15%、藥渣47.4%、硫酸鈣1%、碳酸鈣1%。中藥渣中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營養物質,其作為金耳栽培種的主要原料,顯著提高了金耳菌絲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說明中藥渣的營養成分和物理性狀都適宜金耳,并且植物中可溶性成分的去除對金耳的生長發育沒有明顯負作用。實驗也證明了用藥渣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為解決中藥廢棄物造成的環境問題和填補傳統食用菌栽培料的短缺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楊冰,丁斐,李偉東,金俊杰,田榮,蔡寶昌,秦昆明.中藥渣綜合利用研究進展及生態化綜合利用模式[J].中草藥,2017,48(02):377-383.
[2]王小國.中藥渣資源化利用現狀[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9,37(01):81-84.
[3]袁琪,李偉東,鄭艷萍,金俊杰,李霜.中藥渣的深加工及其資源化利用[J].生物加工過程,2019,17(02):171-176.
[4]何容,羅曉莉,李建英,張微思.金耳研究現狀與展望[J].食藥用菌,2019,27(01):41-47.
[5]劉書暢,李榮春,馬布平,羅祥英,李夢杰,曹瑤,聞邵峰,周忠發,楊林雷.金耳菌種生產技術研究[J].中國食用菌,2019,38(09):94-99.
[6]劉欣,劉虹,趙照林,張紅剛,張程,楊杰.金耳栽培條件的初步研究[J].中國食用菌,2019,38(05):15-17.
[7]田果廷,陳衛民,蘇開美,柴紅梅,李樹紅,趙永昌.金耳代料栽培技術研究[J].食用菌學報,2012,19(01):43-46.
[8]李建英,羅孝坤,劉春麗,尚陸娥,張俊波,熊永生,劉紹雄.金耳有效原種的配方和品種篩選[J].生物災害科學,2020,43(01):96-99..
[9]田霄,汪威,田云霞,童江云.代料栽培金耳出耳期易感染真菌病害多樣性初探[J].食用菌,2020,42(02):68-71.
(責任編輯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