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na Manku
世界各國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仍在繼續,可以明確的是,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還將持續很長時間。2020年已經過半,大多數國家仍在實行封鎖政策,但各國政府需要逐步把精力集中到重啟經濟上。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最佳的對策可能仍是建立更緊密的伙伴關系。
印度和中國的人口總和占到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印兩國的應對之策和經濟發展趨勢將影響到全球市場。這巨大的影響力源于中印兩國的經濟體量和人口規模,很明顯,兩國政府應該發展更緊密和更具可持續性的經濟關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6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全球經濟將面臨負增長,新冠肺炎疫情的壓力將導致經濟活動前所未有的縮減。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跌至-4.9%,比今年4月預測的增長率還要再低1.9個百分點。
雖然短期來看這不是個好兆頭,但從印度和中國長期的經濟發展來看,也是個機遇。過去二十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和印度,成為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印度經濟將銳減4.5%,而在此前的2019年,印度經濟增長了4.2%。2021年,印度經濟預期增長6%。中國經濟2019年增長了6.1%,2020年預測將增長1%,而2021年則將增長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預測,中印兩國將成為2021年全球經濟復蘇最大的貢獻者。如果兩國能建立可持續的貿易伙伴關系,亞洲成為全球最強大的經濟引擎便指日可待。
中印兩國的經貿往來,從過去延續到當下。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印度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有機化學品、礦石;天然珍珠、寶石和貴金屬;棉產品,如紗線和棉織物;魚類產品。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則包括:電機、音響設備、電視設備及其零部件;鍋爐、機器、機械器具及其零部件;有機化工產品;塑料及其制品;鋼鐵制品。
上述這些只涉及中印之間傳統的大宗商品貿易,還不包括投資以及近15年來在兩國興起的虛擬經濟。美國知名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Enterprise Institute)的“中國全球投資追蹤”數據庫顯示,僅計算1億美元以上的交易,中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就從2010年的18.5億美元上升到了2019年的41.4億美元。
中印兩國在大宗商品貿易領域的合作仍有待進一步加強。中國是全球領先的電子硬件制造商,印度則擅長生產軟件,很明顯兩國可以在這個領域共謀發展。事實上,雙方已經采取了一些行動。印度國家軟件和服務業企業協會(NASSCOM)和中國三個地市級政府開展了合作,共同開發IT產業。最近的合作是在2019年3月,雙方在江蘇徐州簽約共建“中印IT走廊項目”,前兩次合作分別是在大連和貴陽。
在徐州IT走廊項目的啟動儀式上,印度國家軟件和服務業企業協會負責全球貿易發展的總監GaganSabharwal表示:“這個IT走廊項目將強化中印之間的數字化合作,利用我們各自在硬件和軟件上的優勢,以共建的形式生產創新型產品和解決方案。”印度駐上海總領館總領事瑞峰(AnilKumar Rai)也在啟動儀式上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中國是制造業強國,需要借助軟件、IT以及IT相關服務向智能制造轉型。
印度國家軟件和服務業企業協會宣稱,在最新建設的徐州IT走廊,已有10余家印度中小企業簽署價值3100萬元的協議,而此前大連和貴陽的IT走廊也已分別創造價值2400萬元和6200萬元的商業機會。得益于這些IT走廊項目,中印兩國在以共建模式打造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分析服務等新興技術領域方面邁出了一大步。盡管當前的合作規模還不算大,但如果雙方政府給予更多支持,諸如此類的合作關系將會進一步強化。
目前,中國各行各業的制造能力都在不斷增強,尤其是在藥物原料生產方面。與此同時,印度的仿制藥在全球諸多的新興市場仍然具備優勢。當下是供應鏈全球化的時代,各國形成合作是自然而然的。以制藥產業為例,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成品藥生產國,其原料藥依賴從中國進口。中國大約供應全球40%的原料藥,印度大約有七成原料藥需要從中國進口。
2019年5月,中印戰略經濟對話機制醫藥工作組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印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建立于2010年12月,旨在討論兩國宏觀經濟的合作,包含基礎設施、節能環保、能源、高技術、政策協調和醫藥6個工作組。截至目前,兩國已經舉辦了6次中印戰略經濟對話。遺憾的是,雙方在醫藥領域的合作進展仍十分有限。印度醫藥制造商協會(IDMA)和中國化學工業制藥協會于2011年簽署了加強兩國藥品貿易的備忘錄,但尚未取得大的實質性成果。
過去幾十年,中印這兩個亞洲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已經建立了友好合作,但雙邊關系常常因邊界問題而產生波折,這給雙邊關系發展造成了阻礙。但中印雙方不應讓政治辭令給經貿往來蒙上陰影。
中印貿易在過去三十年穩步增長。根據印度商工部數據,印度對中國的出口額2015-2016財年達到約13826億盧比,2019-2020財年預計達到約17977億盧比。同期,印度從中國的進口額分別達到大約44369億盧比和55078億盧比。印度對華貿易存在明顯逆差,但通過深化雙邊協定,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雙方已經多次重申要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政府也采取了相關舉措。中國外交部原新聞發言人耿爽今年1月在向媒體通報中印貿易數據時曾表示,“中方始終重視印方對貿易不平衡問題的關切……過去5年,中國從印度進口額增長15%,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印度商品進入中國尋常百姓家庭”。
中國和印度不僅在地理上相鄰,在政治上也有共同的目標——建立非西方主導的、更加公平的全球經濟。因此,兩國應當攜手同行,在已有的伙伴關系基礎上進一步開拓新的合作空間。
(Moyna Manku:印度自由撰稿人、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