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吉林要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好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吉林不斷摸索自身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定位,并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從傳統線路看,吉林并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兩條主線上,但吉林以東北亞區域合作為契機,積極構建對外開放平臺建設,發揮資源優勢,增強中韓、中日、中俄間的經貿往來,以多種方式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逐漸走深走實,中俄提出共建“冰上絲綢之路”,不僅擴大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路線,也同吉林提出建設新時代“海洋經濟”相輔相成。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北向延伸的“冰上絲綢之路”,既可以為吉林面向東北亞開放提供新的出海路徑,也為吉林參與中俄能源產業創新帶來新的合作方向,并為吉林在北極事務提供新的合作視角。
多產業集群添助力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七年間,吉林以優勢產業集群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國際合作。通過汽車、軌道交通、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食品深加工、現代服務業等優勢產業集群的空間溢出效應,多方式、多途徑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例如,作為吉林優勢產業的汽車產業2020年上半年產銷分別增長5.3%和6.4%,增速高于全國22.1%和23.3%,以整車生產和零部件配套為主導的汽車產業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而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生物醫藥近幾年也呈現爆發式發展,2020年上半年增長達13.6%,這是吉林不斷加大對新興產業重點扶持的結果。吉林將生物醫藥產業規劃為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更能助其進入快速發展期。“一帶一路”倡議為吉林優勢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更多國際“訂單”,也為吉林企業提供了更多“走出去”的機會。一些大型企業加速海外布局,加快與重點合作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制造合作,產業聚集效應明顯。吉林以產業集群的空間效應,不斷提高自身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作用和地位。
多平臺建設促提升
七年來,吉林不斷打造開放平臺參與“一帶一路”倡議。這些國際合作示范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聚集國內資源,輻射海外市場,推動形成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創新發展格局。2020年,吉林繼續創新平臺建設,新設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和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其中,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的戰略定位為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引領區、中韓全方位寬領域合作的先行區、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新引擎。它為中韓產業鏈協同合作提供了創新發展機遇,成為中韓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載體;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是“海上絲綢之路”北向延展的重要平臺,并按照內外一體、跨境合作、港區聯動、通江連海的構想,將成為圖們江區域海洋產業集聚中心、港航物流集散中心、臨港產業制造中心、跨境國際貿易中心和對外開放合作中心,是“冰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的首站平臺。除此之外,吉林還繼續積極推動吉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俄跨境經濟合作區,以及中日國際合作示范區等國際合作開放平臺建設,利用開放平臺提升國際合作質量,逐步形成“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創新。
以海洋經濟融入“冰上絲綢之路”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新路徑,“冰上絲綢之路”為吉林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歷史機遇。雖然吉林屬于傳統內陸省份,近海不臨海,但吉林琿春是中國地理版圖上距離日本海最近的通海城市,雖然琿春還沒有自己的出海港口,但已經具備了借港出海的基礎條件。
首先,琿春具備區位和口岸優勢。在琿春已建成的4個國家級口岸中,琿春口岸距離俄羅斯波謝特港僅42公里,距離俄羅斯扎魯比諾港71公里,圈河口岸、沙坨子口岸距離朝鮮羅滓港和清津港僅有51公里和171公里。
其次,琿春對外開放通道建設始終沒有止步。目前,濱海2號交通運輸走廊取得了較大進展,琿馬鐵路口岸已經正式恢復運營,扎魯比諾港4號碼頭改造建設工程竣工,琿春發展海洋經濟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
同時,東北亞域內國家關系正?;餐苿恿藚^域經貿合作正?;F渲匾獦酥臼牵含q春——扎魯比諾——釜山航線運輸常態化,日本通過濱海2號交通運輸走廊實現與中國海運常態化,經琿馬鐵路口岸連接扎魯比諾港的內貿外運航線運行常態化。
吉林向周邊國家租借的通海港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與“冰上絲綢之路”的節點。通過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的琿春,吉林可以深度融入“冰上絲綢之路”建設,利用極特殊的區位優勢,促進海洋經濟的模式創新,探索創新東北亞多邊區域合作模式。
打造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
借助中俄“冰上絲綢之路”發展海洋經濟,吉林打造向北開放的窗口。不僅要向在傳統的漁業、物流業和旅游業與韓日俄等國深化經貿合作,更要重點向北發展符合國家大發展戰略的新興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和高技術裝備制造業。
中俄在“冰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中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已于2017年投產,該項目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項目,中資企業參與建造了全部模塊的85%以上,有超過45家中企為項目提供了百余種重大技術裝備。另外,中俄在北極的第二個重大項目“北極LNG2”項目也于2019年啟動,計劃2023年投產。該項目的天然氣可采儲最達到1.3萬億立方米,年產量為1980噸,相當于日產53.5萬桶石油。吉林作為老工業基地,與黑遼兩省南北相鄰,具備整合并輸出東北老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產能的優勢,抓住中俄在“冰上絲綢之路”能源合作的機遇,可以向外輸出東北制造業優勢產能,向內地提供北極優質清潔能源儲運和深加工產品。吉林以“冰上絲綢之路”為契機打造向北開放窗口,深度參與中俄北極能源項目,既可以帶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也可以增加清潔能源消費替換比例,實現綠色發展道路,還可以開辟新的北極能源航線,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更多保障。這種創新開放模式,符合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方向。
建設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
吉林以發展海洋經濟為契機,深度參與“冰上絲綢之路”,以高水平、高質量的對外開放建設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應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繼續推動東北亞區域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充分利用現有的“大圖們江次區域合作機制”“東北亞合作機制”“北極理事會”等國際合作機制,在東北亞區域內構建互信共贏的磋商合作理念。謀劃推動中俄北極能源合作開發利用機制、中日智能汽車研發智造合作機制、中韓電子信息產業共享發展合作機制,以及東北亞區域跨境電商服務機制等高附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機制。
第二,創新對外開放平臺建設。在提升現有開放平臺的基礎上,應重點規劃中俄、中日、中日韓等雙邊、多邊合作開放平臺建設。爭取在吉林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負面清單模式在外商投資準入、市場準入、跨境服務貿易等重點領域對平臺進行管理,提升對外開放平臺的開放成效。
第三,協同國家推動戰略性產業升級。吉林應將數字經濟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方向,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以AI驅動產業數字化。在智能汽車、航空航天、電子芯片、物聯網等重點前沿領域加強與韓日間合作,利用國內巨大的市場優勢,吸引韓日先進技術在吉林落地投廠補足國家技術短板,推動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
第四,實現人民幣數字化和國際化的高標準目標。人民幣數字化是中國參與世界金融體系重新定義的重要環節,是打破西方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重要手段。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金融開放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目標之一。吉林應爭取數字貨幣落地試點,在東北亞區域內嘗試建立統一的金融支付標準,為中國爭取數字全球話語權進行壓力測試,率先在東北亞區域內實現數字人民幣跨國自由流動。通過“冰上絲綢之路”中俄能源國際合作和東北亞區域內貨物貿易的大規模人民幣跨境支付,提升數字人民幣作為東北亞貨物和服務貿易的支付手段,助力數字人民幣“走出去”。
打造向北開放窗口和建設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吉林的殷切希望。相信融入“一帶一路”、深化“冰上絲綢之路”建設將為吉林各項事業發展開創新局面,為吉林振興實現新突破、創造新業績。
(劉力華:延邊大學博士、吉林省共建“一帶一路”“十四五”發展規劃項目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