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東宣
摘 要:現代城市園林建設是我國各城市為提升居民生活環境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凈化空氣、隔絕噪音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本文將以城市園林綠化為重點,從綠化設計及建設后的園林植物保護2方面進行詳細闡述,希望能夠為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提供一些工作思路,僅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園林;綠化設計;植物保護
中圖分類號:S688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1030043
引言
為改善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帶來的環境污染與破環問題,我國大多數城市均已開始提起對城市園林建設的重視,并將此類工程列為市政工程項目的重點工作之一。而為提升城市園林建設質量,則有必要對建設過程中的多方面問題進行分析。
1 城市園林綠化景觀設計要點
1.1 把握城市特色
我國具有數千年文化傳承,不僅存在眾多如西安、洛陽、南京、開封等蘊含著厚重歷史積淀的文化古都,還存在上海、深圳等具有濃厚現代化氣息的先進“窗口”,各城市建設發展特色不同、人文風俗不同,所適合的城市園林綠化規劃方案也應有所不同。在此方面,城市園林設計者要充分搜集該城市相關信息,包括省花、市花、歷史典故、特色節日、民族分布等,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多種多樣,如城市規劃博物館、城市歷史信息館、城市資料庫等。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將該城市的地質、氣候、人文等因素考慮在內,設計出符合當地居民審美的城市園林綠化特色。
1.2 注重植物搭配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距離較遠的兩座城市所適宜種植的植物品類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在綠化設計的植物選擇方面,要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特點,對植物種類進行合理選擇與搭配,并注重植物種植的空間性,形成立體化的城市園林綠化系統。具體而言,由于本地樹種經過多年培養,已經對當地氣候具有一定適應性,一般存活率較高且生長態勢良好,所以設計者要優先考慮本地樹種,再酌情考慮引進氣候相近的其它地區的樹種,用以提升植物品類豐富性。為保障道路行車安全,即使作為本地樹種,也要選擇體型較大、生長發育周期短且抗旱抗寒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樹種,盡量避免樹木被蛀空以致突然折斷等現象發生,強化綠化持久性與道路安全性[1]。
1.3 完善設計細節
城市園林綠化不單單指植物設計,而是植物、建筑及相關配套設施的總和。在園林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可充分利用園林小品點綴園林空間、增添園林景致,通過與植物的相互襯托起到觀賞性與便利性提升的作用。其中包括垃圾箱與休閑區、購物區位置不宜過遠或過近、高度為0.5~1m;長椅間隔與數量要根據園林整體設計合理規劃,且一般位于道路兩旁與水邊,方便居民休息與觀賞風景;燈具要根據用途不同、位置不同選擇不同亮度與樣式,如入口、道路兩側及水邊的燈具要求亮度較高,拐角處燈具可與指示牌相結合,使照明作用與提示方位作用相結合等。
1.4 體現良好互動
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所以在園林綠化的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植物的美觀性、存活率,而且要注重植物與居民的互動性。所謂互動性,是指增強綠化植物及相關裝飾物與居民間的聯系緊密度,對此可設置部分能夠與居民產生實質性互動的健身器材以及著重體現當地文化傳承、文化特點的裝飾物,如雕像、經過修剪的造型化植物等。而對于部分水資源豐富、具有江河湖泊等自然景觀的城市,也可設置出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水上建筑與設施供居民游覽,欣賞美景與歷史文化,充分體現出園林綠化的多元化職能,從多角度提升居民生活滿意度。
1.5 實現低碳環保
低碳環保是我國所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在城市園林綠化設計中同樣要注重此理念的實現。在具體建設過程中,園林設計者應時刻貫徹低碳環保理念,降低土木工程量,在現有綠化基礎上進行園林設計,對現有資源進行重復利用與優化改善,既能提升資源利用率,又能減少園林建設工程所產生的污染,與低碳環保理念相契合。還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促使園林建設現狀逐漸向協調化方向發展,如避免樹木栽種密度過大,避免栽種根系過于發達的樹種,以免造成路面突起,造成交通安全隱患等。
2 城市園林植物保護優化策略
2.1 合理規劃植物配置
合理的植物配置策略能夠大幅度降低園林植物保護難度。在此方面,要合理選擇植物類型,如上文所述,不同地區的地質條件、氣候條件不盡相同,所適合的植物種類也不相同,因此要根據當地自然特點進行合理選擇,如西北干旱地區可選擇抗旱性強的植物、東南多水地區則要選擇耐水性強的植物等,且要以本地樹種為優先考慮對象,在引進外來樹種時也要充分考慮其成活率;要合理設置種植密度,種植密度是影響植物生長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種植間距可以有效避免土壤養分不足,病蟲害擴散速度較快等現象發生,因此要根據植物特性不同分別計算種植間距;要合理安排種植空間,喬木、灌木、藤本、草本等不同植物種類間可搭配種植,合理利用規劃空間,實現綠化系統間的層次性,不僅能夠提升綠化總量,而且能夠保證植物對空氣、光照及氧氣的分配[2]。
以廣東省深圳市深南大道新洲立交改造工程為例,該工程結合城市降水充沛、綠化量低、噪音大等特點,將城市道路間原本草坪改種為喬木,不僅提升了綠地吸納雨水的海綿效益,而且增加了城市綠量,僅在改造后第1年內便取得了節水0.23m3·m-2、人工農藥等管理成本降低70%、綠量增加26倍、噪音平均降低37dB的優異成效。
2.2 強化政府管理職能
政府管理是強化園林植物保護效果的最有力措施之一。對此,相關政府部門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擴大投資,明確各分管責任,使相關部門的職責得到充分發揮,建立有效協同機制,使各部門強強聯手,更好地進行園林植物保護;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指導相關人員科學管理,統一進行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加強相關檢疫工作,積極有效地防治外來物種,并制定應急機制,設置應急預案,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避免其對園林植物造成危害。
以近年來北京、上海、武漢等地推出的增加道路樹蔭覆蓋的林蔭道標準為例,該標準增加了對快車道的林蔭覆蓋標準要求,如上海要求四車道以下覆蓋率要達到50%以上,四車道以上的要求覆蓋30%以上;武漢要求機動車道林蔭覆蓋率要高于40%;2020年初江蘇省南昌市也創新性提出道路綠化“503020”模式,即快速路兩側50m、主干道兩側30m、次干道兩側20m建設帶狀公園綠地,并將其納入管理條例,以上地區通過地方性法規從硬性規定園林建設面積角度實現對園林植物的數量保護。
2.3 宣傳園林保護意識
園林植物的服務目標為城市居民,因此對園林植物實施保護的主題不應只包含政府及園林負責人員,而是要由全體城市居民共同保護,而為達到全體居民共同保護園林植物的目的,則要加強對園林保護意識的宣傳工作。對此,要通過公益廣告投放的方式于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及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上進行公益宣傳,提升城市居民的保護意識;要在園林實地樹立起公益廣告牌,如“人美、街美、城市美,靠你、靠我、靠大家”、“芳草依依,大家憐惜”等標語時刻提醒居民進行園林保護;要加強對園林的巡查工作,發現嚴重破環園林現象則要進行一定數額罰款,并將其用于園林修復工作,起到警示作用[3]。
2.4 實現病蟲害綜合防治
病蟲害是影響園林植物生長健康的最直接殺手,因此要通過多種手段實現園林綠化的現代化綜合防治,摒棄傳統的僅依靠農藥的單一防治方式。具體而言,加強植物檢疫工作,將“以防為主,綜合治理”始終作為園林植物保護的原則,增設植物檢疫點并縮短檢疫周期,及時發現植物中潛藏的病蟲害,將隱患消滅在萌芽中,避免擴散;要引進先進植物保護機械,利用機械作用在保障實際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農藥使用量,提高農藥使用效率,同時需要注意對此類機械的及時更新換代;要采用生物制劑農藥,該類型農藥藥效強勁、針對性強、對人畜安全、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是理想的傳統化學農藥替代品;要大力發展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前者是指通過適當養護提高植物的免疫能力,并采取誘殺法、捕殺法、溫度處理以及超聲波等物理方式實現病蟲害防治,后者則是指利用害蟲天敵克制蟲害,如利用花絨寄甲防治各類型天牛等。
3 總結
通過對城市園林設計要點的梳理,有助于園林建設團隊相關人員重新審視自身建設模式中存在的種種不足,并結合園林植物保護優化策略實現園林建設后的優質維護與保養,使城市園林的調節氣溫、美化環境等功能得以實現,促進城市與生態園林相融合,以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
參考文獻
[1] 宋文霞.淺析園林綠化景觀規劃設計工程要點[J].現代園藝,2020(12):89-90.
[2]李佰林,劉艷秋.園林規劃設計和園林植物保護的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9(34):65.
[3]何雪.解析城市園林設計中的植物保護問題[J].現代園藝,2019(04):100-101.
(責任編輯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