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后國際形勢的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性加劇,中央提出了經濟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為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必要進行深化調整,通過進一步改革生產關系和升級生產力結構,建設國內經濟循環、引領國際經濟循環,應對世界經濟去全球化加劇的新動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分工理論對于生產關系調節和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有助于我們深刻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和內涵,明確當前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政治經濟學;分工理論;經濟雙循環
近年來學術界依據相關理論,對供給側改革進行不斷探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疫情后國際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局,其不確定性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極大負面影響,對我國的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地位產生嚴重沖擊。對此,習總書記提出:“未來發展中,必須要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新格局。”現有供給側改革需要不斷深化,以適應今后經濟雙循環發展戰略要求,形成以超大規模內需帶動國內分工體系和供給鏈優化,促進經濟增長和生產結構升級,穩定我國國際市場份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分工理論對于生產關系調節和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是我國經濟深化改革的參考依據,對推動經濟雙循環模式下的供給側改革意義深遠。
一、政治經濟學分工理論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依據
政治經濟學的分工理論主要研究三種分工。其一是微觀層面的企業內部分工,作用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歷史階段入手進行探究,對企業內部分工提升商品勞動生產率進行了分析。其二是宏觀層面的社會分工,作用是促進商品交換。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馬克思對商品生產、商品交換與分工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在斯密分工理論基礎上首次提出社會分工論。其三是國際分工,作用是提高資源優勢互補效率。與前兩種分工相比較而言,國際分工屬于更高層次的分工,為生產力有效發展提供了廣泛的物質基礎,而生產力有效發展則進一步推動了國際分工快速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社會資本的優化配置,提高勞動分配率。政治經濟學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聯系的層面對分工進行了探究,認為分工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有效聯結的紐帶,兼具雙方的共同屬性。在分工優化的基礎上,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商品交換和市場發展、提高資源優勢互補效率解放生產力。通過原有分工體系向新分工體系的轉變改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協調發展,解決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促進經濟持續增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實現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改革開放前期我國的分工體系、生產結構和生產力發展,是以低端要素及自然資源為核心的。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我國要素稟賦結構不斷變化,原有的低端分工體系已經表現出較大的缺陷,存在較顯著的資源配置不均問題。為此,供給側改革機制在2015年推行,此次改革目的在于針對新常態中出現的經濟結構問題從供給側層面入手,依據已經變化了的要素稟賦優勢建立新的分工體系和生產結構。2020年新冠疫情后,面對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中斷和破壞,建立以經濟內循環為中心的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對供給側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充分研究針對抵御外部經濟波動和重大風險,來布局國內分工體系和生產結構的問題。
二、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社會分工、社會資源是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我國之所以提出供給側改革,從根本而言是由于我國自身經濟發展現狀而引起的,在產業發展中,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產品質量難以滿足預期要求,導致大量資源浪費,對社會發展極其不利。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與社會分工僵化密切關聯,難以打破舊體系形成新體系,結構性矛盾產生最終造成產能過剩以及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從供給側來看,是由于要素供給失衡導致技術研發以及人力資本面臨著結構性偏差,諸多關鍵資源被錯配,難以實現創新驅動。供給側改革通過對社會分工進行改善,建立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新分工體系,通過調整落后產能為新產能更好成長奠定基礎。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促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緊密結合。在當前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了一批新產業業態,信息技術將會引領社會進一步發展。供給側改革應當充分把握這一趨勢,一方面通過加強創新驅動為生產力的進步發展奠定基礎,逐步實現產業專業,實現供給結構的優化升級,不斷增強供給的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健全市場制度推進生產關系不斷完善,積極實行價格體制機制改革、國企國資改革以及財稅體制改革,創造各種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良好營商環境。
供給側改革的作用是促進國內分工與國際分工的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全球化過程中逐步加入到國際分工體系內,建立了門類完善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國際市場難以像原來一樣對國內產品進行吸納,導致國內市場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在科學推動下,國際分工不斷細化,逐漸由產品、產業等不斷向全球價值鏈分工轉移,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產業升級,我國提出供給側改革是為了對國內勞動分工進行相應調整。2020年新冠疫情后各國制造業回流,去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劇,既有的國際分工和全球供應鏈面臨巨大挑戰。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世界經濟面臨蕭條,國內經濟開始逐步復蘇,“雙循環”發展模式對我國經濟建設以及國際經濟復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必須要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重心和目標。經濟形勢的巨變要求供給側改革深化調整,快速完成我國國內分工體系和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有利于構建世界一體化經濟循環機制。
三、經濟雙循環格局下深化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建議
首先,經濟雙循環要求從供給與需求兩側實施改革。供給與需求存在統一的關系,在實施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應通過供求功能互補改善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當前要以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國內供需更高水平的平衡。
從需求側來看,要利用好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我國具有規模廣闊、需求多樣的國內消費市場。2019年中國有14多億人口,人均GDP達到了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全球最大。要結合不同地區的情況,通過保就業保收入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激勵城鄉居民消費;通過擴大新基建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消費結構,創造新的消費需求;通過投資高端制造業、現代農業以及環保產業等方面,不斷提升生產性需求。通過擴大開放實施擴鏈、補鏈、強鏈,為全球提供穩定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加大企業紓困,強化對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持,適當對約束與管制進行放松,促進企業經營成本的降低;激勵創新做好產品質量監管,不斷提高國內企業的供給質量,升級產品檔次。
其次,經濟雙循環要求深層次優化經濟結構。一要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制定產業政策時盡量向生活性服務以及新興生產性服務方面傾斜。以服務業為重點擴大外資市場準入,推動服務業供給結構的健全和優化。二要積極謀劃建設面向“一帶一路”、以合作創新為核心主旨的國際示范平臺。重點在知識產權保護、市場規則對接等方面先行先試,對內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對外促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反制科技脫鉤、經貿脫鉤。三要挖掘國內產業梯次轉移的空間潛力,為沿海產業向內陸沿邊地區轉移創造更好的條件。利用我國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和產業布局存在巨大差異的特點,建立低端要素與高端要素結構、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要素稟賦長期均衡發展的經濟內循環格局。四要不斷加強對綠色發展的重視度,在循環經濟、節能減排領域提升投資力度,提升企業節能減排審核標準,保障經濟雙循環戰略的能源和資源安全。
最后,經濟雙循環要求加強科技創新,填補國內產業鏈高端空白。創新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也是彌補我國高端制造不足和經濟發展瓶頸的抓手。要發揮中國模式的市場高效率和政府調控優勢,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全產業鏈水平。一要做好創新性人才隊伍的構建。圍繞關鍵行業、重點產業以及重點領域等進行創新性人才培養,提升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注重從海外引進高端人才。二要加強對產業化瓶頸進行研究。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解決我國經濟循環中的技術“卡脖子”的問題。從現有的科技園區入手,對各級科技創新創業平臺進行整合,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的集中地。三要有效實施協同創新。采取多種措施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等部門,圍繞芯片制造、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和農業技術等關鍵問題相互合作,成立協同創新基地,提高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
四、結語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雙循環戰略的迫切要求,旨在持續提升供給體系的效率與結構,維護我國在世界市場上的產業安全。從政治經濟學分工理論視角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深刻把握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本質和內涵,明確供給側改革的基本思路,堅持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相統一、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相統一、國內經濟循環與國際經濟循環相統一的基本方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2020-07-21 20:32:31.
[2]黃群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未來我國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和著力點[N].學習時報,2020-8.
[3]尹響.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助推國際國內經濟雙循環[N].每日經濟新聞,2020-8-5.
[4]崔潔.馬克思主義視閾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6(10).
[5]侯曉東.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基于市場供需均衡理論比較視角[J].當代經濟,2016(7).
[6]張如意,任保平.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邏輯[J].人文雜志,2016(6).
[7]倪曉旭,王玉莉.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視角淺析供給側結構改革[J].求知導刊,2016(6).
作者簡介:張月華,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副教授,哲學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