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泳
摘要:隨著經濟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會計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對培養會計人才的高校來說,是新的挑戰。當前,在開放大學從事財會類專業學習的學員眾多,因此,開放大學可以為社會不斷的培養優秀的財務人員。本文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出發,通過對現有財會人才培養中的不足入手,提出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財務會計人員在開放大學的培養模式,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供給側視角;開放大學;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一、引言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2015年習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改革,之后國家陸續出臺了各種關于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改善勞動力要素的供給。會計行業在整個經濟環境里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對財會人才的需求在不斷的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開放大學順勢而發,我國不斷地進行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改革。不同于別的教育層次,開放教育在會計人才培養上,應該更加致力于培養學員的實際工作能力。基于此,作者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對開放大學財會人才培養的模式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以供給側改革為背景來重新構建開放大學的財會人員培養的新模式,并針對性地提出改革建議。
二、供給側背景下對會計人才需求的分析
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對于“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提出意味著在追求速度的同時,更要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改善供給結構以適應需求的變化,這需要人力資本的支持。一直以來,會計行業擔負著把握國家經濟命脈的責任和使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迫切需要能夠處理好復雜問題的高端應用型的財、會、審人才。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企業財務向智能財務發展,對于財會人才的需求也會有所變化,不再拘泥于簡單的專業知識, 而是更高層次的專業能力、國際視野、變革思維和創新意識。會計人才更多地向“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人才發展,成為能夠勝任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所需要的高素質管理型人才。
因為經濟環境的變化,財會專業和以往的情況有所不同,財會人員與市場需求中間有所不同,造成對于人才培養教育的機構、質量和效率出現了一些問題。這對于我國高校來說是新的挑戰。現有的會計教育理論已經難以適應當前形勢的發展,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會計人才培養也必須轉型,由傳統型向智能型,由業財分離向業財融合,由守護價值向創造價值進行全面轉型。在眾多的培養主體中,開放大學擁有著建設社會和長遠建議體系的一些特點,對于應用型財會人才的培養事關重要。當前,開放大學急需將會計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的不足處理好,只有這樣才能為財會人才市場的不平衡的事情、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助力。
三、對于開放大學人才培養的問題及思考
(一)培養目標與定位模糊
首先,從培養目標上來看,開放大學對于財會專業人才培訓目標不高,主要要求學員能夠掌握會計理論知識、財會管理與審計的基礎性的一些工作。由于沒有較高的要求,各門課程的通過非常簡單,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從開放大學畢業的合格學員其實并不具備從事會計工作的能力。其次,從辦學定位上來看,開放大學主要開展的是成人教育、學歷的教育和非學歷的教育,但是經過一些調查發現,目前開放大學很大程度上的教學資源都集中于學歷教育,在課程設置上與其他普通高校一樣更加強調理論的學習,較少對會計知識的涉及在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企業的實際運用,這與大部分在職學員為了處理問題的學習目的相差甚遠。
(二)學員培養差異不顯著
目前,報名進入開放大學學習的學員情況各不相同,不一樣的成長經歷對于會計教育的要求不同,就如沒有任何基礎的學生需要學習最基本的手工記賬方法,或者只想要了解一些投資理財知識為自己現有的工作井上添花;會計專業畢業的專科生學員可能更注重于培養自己的財務分析能力,并且希望拿到本科文憑;而對于企業的會計從業人員來說,可能更想學到的是關于財務與業務的融合、管理會計等會計知識的延伸。但從目前來看,開放大學并沒有針對不同學員的差異和需求來細化人才培養方案,而是采用的是一種統一化、單一式的教育模式,這些導致了學員在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上差別較大,對教學的滿意度也存在較大分歧。
(三)師資隊伍實踐經驗不足
會計這一專業的實用性要求會計教師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然而,現階段,開放大學的會計師資隊伍與其他高校一樣,大多為碩士以上的高層次人才,從學校畢業后就直接來高校做了教師。雖然開放大學一直強調雙師型隊伍的建設,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大多數教師實際上并沒有在企業或者事業單位的任職經歷。由于自身會計實踐經驗的缺乏,造成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只解讀會計準則、不斷的積累知識,而對于會計實務操作能力不強。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財會專業的老師也提高了要求。然而開放大學的很多教師對于高要求不太適應,依然只重視教學和科研工作,忽視了實踐能力的提升,這必然會導致脫離實際的人才培養,創新力不足,不符合社會對財會人才需求的要求。
(四)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性
開放大學的教學模式一方面獲利于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又存在自身的局限。目前,在會計教育上,開放大學主要采用的是老師講解的遠程授課方式,這樣的講課形式不僅比較單一,師生之間互動較少,而且學員的網絡課堂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知識的傳達和學生的掌握情況遠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此外,在教學上只重視理論教育而忽視線下實操,沒有把理論教學與崗位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也沒有建立針對學員專門的實踐教學基地,為學員提供校外實習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模式趨于傳統,缺乏創新性,培養出的會計人才普遍缺乏對企業實際運作以及會計核算過程的認識,沒有達到應用型人才的標準。
四、基于供給側改革的開放大學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一)樹立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
1.培養目標的樹立一方面要堅持提升能力為導向,另一方面應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貼合當前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智能財務人才。當前,我國的會計從業人員大部分為只會賬務處理的低端人才,擁有管理性和結構型思維的中高端人才較少。從開放大學目前的情況來看,其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應以提高中端會計人員素質為主,并積極向培養高端會計人才發展,致力于為我國中小企業培養應用型人才,改善供給結構。2.在辦學定位上需要強化職后培訓、終身學習的特色和獨有的教學優勢。開放大學應充分發揮自身“開放性”的特色,堅持免試入學、寬進嚴出,讓希望學習會計知識的學員不論怎樣的成長背景和工作背景,都能接受均等的會計教育。
(二)根據學員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差異性培養
開放大學應當在目前的教育基礎之上結合學員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差異處理:1.按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的不同,對學員進行分組,根據不同的分組情況來制定培養策略;2.在企業會計類別下再細分不同行業的企業會計,如:制造業或商品流通業或旅游餐飲業或房地產業等。根據學員的行業歸屬,進一步細化分組,有目的性地進行課程設置、課程選擇和教學安排等。3.根據學員的現有基礎制定不同的培養路徑。如零基礎學員應系統學習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會計專業畢業的應屆生學員應重點提高其財務分析和管理會計能力;有經驗的會計從業人員的學習范圍應進一步向預算管理、成本管控、資本運作等方面拓展。
(三)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業務技能
開放大學要想培養應用型的會計人才就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及時的了解當前的財會知識和行業動態,還要提升自己的會計實踐能力。1.進行產教融合,學校可以和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簽訂相關的實踐教學協議,教師應當多到一些實踐部門去鍛煉學習會計實務,增加工作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融入更多的實務案例,滿足學生實踐能力獲得的需求。2.另外開放大學也可以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教授進行講課和培訓,也可以從企業中邀請財務領導為學生進行講課,給學生提供一些實踐經驗的分享等。
(四)改進教學模式,優化課程形勢
1.熟練的運用教育方法及手段,知識的傳遞不僅僅通過講授法,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學員運用討論法、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同時積極運用MOOC、超星等學習平臺增強學員學習的自主性。2.修訂教學方案并優化課程體系,新增計算機與機器學習、智能會計、財務共享等課程,同時調整核心課程,將財務報表分析、大數據智能財務作為核心課程。3.在課程內容設置上,要及時根據會計政策調整和實務變化進行更新,對于理論性知識要不斷的淡化,應當多進行實操會計培訓。同時,積極開展課外教學活動,如舉辦學術沙龍,定期邀請學員、企業及稅務等部門人士進行學術和實踐交流。4.在會計實踐能力培養上有所突破,一方面,引進會計電算化系統,通過模擬賬務處理讓學員體驗企業會計核算的全過程。另一方面,多渠道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為學員提供校外實習的機會。
五、結語
供給側改革視域下,我們的工作、生活的環境在發生變化,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也在改變,變得更加需要智能型會計人才而非傳統型會計人才,更加需要應用型會計人才而非技術型會計人才。開放大學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也應進行相應調整,要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做到重能力、重思維、重實踐、重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需要根據學員自身發展的程度,因材施教,發現每位學員的優勢和劣勢,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社會資源,提升學員的實踐水平、綜合素養和解決會計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的供給支撐。
參考文獻:
[1]俞晨蕾.開放大學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現代經濟信息,2019(23):380-382.
[2]吳舒潔.供給側視角下會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路徑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9(12):106-108.
[3]王瑩.基于能力導向的開放大學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商業會計, 2018(13):115-119.
[4]田玉蘭,劉智英,李穎,王杰.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會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8(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