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在11月3日美國大選之日,《紅周刊》記者專訪了望華資本董事長戚克栴,他對美國選情的預判是“特朗普一定會輸”。
在戚克栴看來,美國經濟本身存在潛在的危機,美國經濟和美股都被高估了,“標普500指數現在是3500點左右,上證綜指是3300多點,兩個指數相差不多,我認為,標普500指數應該比上證低一點才合理。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人,拋棄美國股票,買入中國的優秀公司,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紅周刊》:您認為特朗普和拜登誰會當選這屆總統?
戚克栴:我認為一定是拜登當選,特朗普大概率會輸。因為特朗普在防治疫情方面的失策、對待企業的扶持力度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美國依然有大批企業關停。同時在解決種族不平等的問題上也引來很多批評等。
拜登是資深政客,他與人打交道、與另一個政府打交道方面更成熟,行為也更好預測。可以預期,他領導下的美國,首先會解決好國內的社會“撕裂”問題;對外關系上,在與中國、歐洲關系上會比較正常,國際關系相對會比較和諧。
《紅周刊》:您在3月份的時候就判斷,這輪疫情引發的全球危機可能會持續兩到三年,您現在是什么看法?
戚克栴:我很早之前就統計過,美國資本市場每6-10年會爆發一次經濟衰退,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一定會發生。從今年數據來看,美國一季度、二季度GDP增速為負,出現了經濟衰退的情況。背后的原因在于股票市場的不斷上漲會積累出泡沫,在“黑天鵝”的沖擊下,就會發生暴跌,而股市下跌會導致一些企業資金鏈斷裂,甚至被拍賣。
但這次不一樣,這次是因為疫情的原因,導致“利刃”越過了表面的二級市場股價,直接對中小企業造成了影響。這些企業恢復起來需要一個周期,企業需要先還債,然后才能再好起來,沒有2-3年是不夠的。我認為美國經濟的復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紅周刊》:您怎么看美股和A股的性價比?
戚克栴:美股現在處在一個高點上,我認為存在下跌的可能,因為美國的實力和經濟存在一定風險。很多人對美股市場的判斷并不清晰,沒能意識到美國的估值和經濟中存在較大的潛在隱患,這些隱患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夠消除的。美元的壟斷性導致了美國沒有看上去的那么好,這是核心問題。
具體來說,我認為1美元應該等于5元人民幣,因為經濟學中的匯率有一個實際指數,即“巨無霸指數”。這是指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在美國賣3美元,在中國賣15元人民幣,那么匯率就是1:5,因為買到的服務是相同的,產品質量是相同的,這是物價的真實指數。所以我始終認為1美元買不到7元人民幣的服務、食品或房子。
美元匯率為什么一直沒有降下來,因為中國資本項目沒有開放。
當然,我相信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股市也應該走勢強勁,但我認為可能不會像今天這么好。標普指數現在是3500點左右,上證綜指是3300多點,兩個指數相差不多,我認為,標普500指數應該比中國低一點才合理。
中國的很多投資人認為A股股票高估了,但實際上,很多中國大型企業的估值只有美國可比公司的一半,差距還是很大的。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人,拋棄美國股票,買入中國的優秀公司,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紅周刊》:有些外資參與A股的一些核心資產估值處在歷史中值上限,市場擔心抱團瓦解,您以為呢?
戚克栴:海外機構和國內機構不一樣,他們不會抱團,他們更多是算出來的。他們的投資人幾乎都畢業于哥大、沃頓、哈佛、伯克利等名校,他們受到的訓練的是一樣的,讀過的書是一樣的,模型是一樣的,對會計理解是一樣的。所以這些人怎么思考問題很容易猜測,雖然存在細微偏差,但偏差不大。這么說吧,他們投資一家公司,就是因為看到了企業值100元,那么他們在40元、50元、60元、70元都拿得住。
所以海外機構沒有所謂的“抱團取暖”,國內是有抱團的現象,中國是判斷別人明天要買,他就買了。投資就像下棋一樣,棋桌上下棋的都是什么人,有什么特點都需要分辨清楚。我知道外資的風格,我也不擔心他們出現“抱團瓦解”的情況。
《紅周刊》:您怎么看外資在A股市場中的進進出出?
戚克栴:這確實是一個存在的現象,外資肯定采用的是基本面投資的方法,但同時他們目前在A股賺到錢了。他們買白酒、消費、醫療健康、家電都賺到錢了,而且收益遠超過他們的一般要求。在美國市場上,最優秀的巴菲特連續五十年獲得年化20%-25%的收益率,這已經是無可企及的了。對大部分基金而言,年化達到百分之十幾就很好了,但外資在中國這些股票上賺到的收益達到40%、60%甚至80%。所以他們的可操作空間很大,想要撤退的時候可以隨時撤退。他們在中國撿到了黃金,心態不一樣了。目前,中美關系惡化,他們面對風吹草動也會有所調整,反正已經賺了80%了,下跌10%還能掙70%。
《紅周刊》:海外機構對中國的態度會更加積極嗎?
戚克栴:在這么高收益的情況下,外資依然在猶豫、在閃爍,因為他們認為A股市場依然存在風險,而不是一個零風險、高收益的市場,如果哪一天他們認為A股是零風險、高收益的市場,就會全部進來了。
但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即“蒙代爾鐵三角”理論,是講浮動匯率、獨立的貨幣政策和資本項目開放,這三件事情不能同時存在。如果我們國家實行的是完全的浮動匯率,資金可以隨意進出,那么今天晚上進場1萬億美元,換成了6.7萬億元,明天早上要再換成1萬億美元出去,這就使得我們必須消滅昨天晚上進來的6.7萬億元的貨幣增量。像拉美很多國家,他們附庸了主要經濟體,資本項目完全開放,也實行固定匯率,這個情況下,美國一進一出,這些經濟體就垮了;或者覺得撐不住,調降匯率,喪失了國家信譽。但中國有骨氣,我們不會喪失貨幣自主權,所以資本項目開放還要很長的時間。
《紅周刊》:望華資本的目標是每個月戰勝大盤1.2%-1.6%,全年戰勝大盤指數15%左右,能夠做到的原因是什么?
戚克栴:我們會選擇可比企業中更便宜的投資。當市場下跌時,它跌得就少;當大盤上漲時,表現得更出色。而且長期來看,它的業績會慢慢呈現出來。
例如我們投資五糧液的時候,同時也研究了茅臺,當時在2017年左右。我在1997年在波士頓公司時就研究過白酒,當時五糧液的地位跟茅臺非常接近的,但2017年時,我發現五糧液只有茅臺1/3的市值了,我認為這可能出現了機會。
《紅周刊》:茅臺現在有“國酒”地位,五糧液和汾酒能與之比較嗎?
戚克栴:如果認為五糧液地位比茅臺低,那是對歷史不夠了解,1997年的時候五糧液非常有地位,差距不像今天這么大。
汾酒也屬于出色的品牌,有優秀的業績。但如果把20個白酒企業都拉出來,值得看的可能只有一兩家了。
《紅周刊》:您最近翻譯的《并購大師》出版了,作者是美國投資圈的“超級馬里奧”馬里奧·加貝利。您為什么會翻譯這本書?
戚克栴:哥倫比亞大學的出版社很厲害,出了很多優秀的圖書,但版權費有90%來自于價值投資和商學院的版權。所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書,在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里面非常重要,而他們推出了加貝利寫的這本書。
這本書有一個偉大的地方,就是提供了很多故事,故事中帶有經驗。經濟學中很多理論證明加杠桿是有好處的,因為利息可以抵稅,假如利息是5%,稅前抵扣比例為25%,那么實際利息是5%乘以75%(1-25%)等于3.75%。但股權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所以金融學上來看,加杠桿有利于降低成本。
但《并購大師》這本書中有17個投資人的例子,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不用杠桿。杠桿本質上是垃圾,就像一個年輕人總把垃圾扔到隔壁去,即便還沒被抓現行,但總有一天會被抓住。這樣的事一定不要做。
這17個投資人的例子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涉及內幕交易的沒有一個最后獲勝。這本書就是告訴你應該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紅周刊》:您希望投資人從這本書中學到什么?
戚克栴:這本書它的美麗之處在于告訴投資者“并購套利”是什么意思。一般人理解這事都以為是違法的,但實際上,并購套利就是從資本市場的并購交易里面去合法地找飯吃,比如在一個市場中以550元/噸的價格買煤炭,到另一個市場以670/元噸賣出去,賺取價差。簡單說,就是從不同區域、不同事件里尋找利潤。
資本市場的“并購套利”是怎樣的呢?比如,在下午3:00收市之后,某公司準備并購且有投行介入,第二天早上公告發布后,公司股價開始上漲,比如上漲到3.58元。但投資人經過大量計算認為上漲到3.75元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會在3.58元買入。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兩個月或者半年,其中的利差收益是不錯的,而且如果這個時間市場出現下跌,他的這項收益也不會遭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