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軍
摘要:堅持基層黨建引領創建“零上訪、零事故、零發案”街道社區是雨花區打造品質雨花的重要舉措,經過實踐,取得了較大成效。但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創建的評定標準不夠健全,職責不夠明確,激勵保障不足,宣傳教育不夠等問題,本課題從堅持黨建引領、做好頂層設計、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對如何進一步加強“三零”街道、社區創建工作提出對策建議,以便更好地鞏固成果和推廣經驗。
關鍵詞:基層黨建引領;“三零”街道社區
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是將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基層的一條切實可行途徑,雨花區創新方式方法,堅持基層黨建引領,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創造性的提出將創建“三零”(零上訪、零事故、零發案)街道社區,作為提質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推手,促進街道、社區的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一、“三零”街道社區創建的基本情況
雨花區作為長沙的核心區和商貿大區,全區常住人口88.6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69萬人,流動人口多,老舊社區戶口掛靠多,城中村改造難度大,在信訪維穩、安全防范、社會治安方面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全區共有149個村、社區(籌委會),29 318名黨員,1 459個黨的基層組織,呈現出城市社區多、城市黨員多、城市黨組織多“三多”特征。
雨花區把堅持黨建引領、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夯實群眾工作,筑牢民意快線服務聯盟,堅持“黨群共建、資源共享、事務共商、實事共辦、難題共解”工作主線,注重加強轄區單位和各類組織資源整合,拓展服務事項,強化統籌協調,加強交流互動,開展公益活動,增進彼此了解,及時傾聽民聲、了解民情,將基層社會矛盾第一時間在社區得到了有效的預防和化解。
2018年以來,雨花區在做好群眾工作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黨建引領“零上訪、零事故、零發案”街道、社區創建的創新實踐,作為推動轄區長治久安的根本舉措,解決了一大批民生問題,維護了轄區和諧穩定。2019年全區共評定了1個“三零”街道,93個“三零”社區,在2018年的基礎上增加 37個“三零”社區,形成了以東塘街道七里廟社區、井灣子街道井巷社區為代表的一大批“三零”社區,雨花經驗得到了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在2018年調研雨花區時,高度肯定雨花區“三零”街道社區的創建。
二、“三零”街道社區創建存在的問題
在這次調查中,全區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對創建“三零”街道社區的理念高度支持,并對本轄區創建“三零”社區積極性高,渴望度強。“三零”街道社區創建工作有效推進,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一)創建的評定標準不明,指標不夠細致
創建“三零”社區,首先在我區提出于2018年下半年,由區委組織部牽頭,民政、信訪、公安、安監、食藥監等部門單位聯合出臺了《雨花區黨建引領 創建“三零”社區評定方案》,對相關工作制定了標準和要求。但因時間倉促等原因,還存在一定的評定標準不明確,口徑不統一等問題,例如:在零發案的創建評定標準中的8大重大刑事案件與公安系統的8大重大刑事案件不一致等。
(二)社區的原有基礎不同,創建難度各異
雨花區作為長沙的核心城區和商貿大區,既有老舊城區,又有開發新區,還有流動人口密集的商貿區,社區的原有基礎不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創建“三零”社區成功與否,如老舊社區空掛戶多、棚改型社區安全隱患多,商貿型社區流動人口多等問題,而新建社區、企事業單位型社區則基礎好、問題少,按照同一套標準來評定,在公平、公正性上將受到影響,亦會降低原有基礎差的社區參與創建的積極性。
(三)創建的激勵保障不足,職責不夠明確
創建“三零”街道社區是一個系統工程,僅憑街道社區一家難以支撐,需要一個區級層面的領導協調機構來負責統籌領導,對政法、信訪、民政、財政、公安、安監、食藥監等涉及到“三零”社區的職能部門的責任進行明確劃分。社區工作人員工資低、任務重、壓力大,參與創建“三零”社區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工作量,現有的激勵標準只獎勵創建成功社區的社區負責人,大部分參與創建和沒創建成功的社區工作者將一定程度上產生不平衡情緒。
(四)創建的宣傳力度不大,教育不夠有效
創建“三零”街道社區在我區是首次,基層工作人員和社區居民對創建“三零”社區的認識還不夠,對“三零”內容和評價標準還需要系統學習,特別是安全生產企業負責人的自覺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問題。對創建“三零”社區的重點防范對象的宣傳教育上,現在還大多停留在喊喇叭、發傳單的層面,組織開展專門有效的學習宣傳做得還不夠。
三、“三零”街道社區創建的對策建議
(一)提升黨建引領,夯實創建力量
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要堅持以提升組織領導力、牽引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的強大核心和堅強堡壘。
一是擴大黨組織覆蓋面。緊扣“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黨員管理無盲區”總目標,立足區情實際,著力抓好“四個重點”,即通過將支部建在小區、建在商圈、建在樓宇、建在企業,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同時,推進黨的基層組織設置方式創新,采取單獨建、聯合建、設立功能性黨支部等方式,實現黨組織應建盡建。
二是提高黨組織宣傳力。加強社區黨支部“五化”建設,落實支部主題黨日、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利用“三會一課”做好對黨員干部創建“三零”街道社區的宣傳學習教育,充分利用街(鎮)、社區的宣傳教育平臺,有計劃、有目的定期組織轄區內企業負責人、流動人口等安全維穩重點人群開展安全生產、法治紀律的專題教育。
三是發揮黨組織戰斗力。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在全區開展“亮身份、強服務、爭先鋒”主題實踐活動。深入實施結對幫扶,全面推行領導干部聯點機制,區四大家和區直部門單位班子成員每人聯點一個黨支部,與街道、社區(村)開展結對共建和幫扶。全面開展黨員兜底管理,全區在職黨員到居住地社區報到和聯點社區報到,每名黨員開展兩次以上志愿服務。在第一時間傾聽民意,了解民情、化解矛盾。
(二)做好頂層設計,破解創建難題
完善體制機制,科學制定評價考核標準,為“三零”社區的創建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評定考核標準。由區委組織部牽頭,聯合相關部門進一步調研和協商,對評定的標準口徑進行統一,對現有的街道社區“三零”建設標準進一步細化,根據各街道社區的原有基礎情況,劃分為不同類別,采取有區別的評定標準。評定標準更加靈活,對在藍天保衛戰、文明創建等完成中心工作成效突出而“三零”方面有不足的單位,在優秀總量不低于三項的前提下亦可以納入“三零”社區的創建,有效的提高自身條件不足的街道社區參與創建的積極性。
二是建立聯動考核體系。在全區建立負責“三零”社區創建評定的專門常設機構,負責抓總和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抽調專人負責聯絡協調和及時處置問題。成立由相關責任部門組成的聯合評定小組,嚴格按照“三零”街道社區創建目標,對標進行集中考核,進行區、街道、社區三級聯評聯考,開展周督查、月通報、季度講評。提高民意測評在考核中的權重,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電話民意測評,將測評結果按照30%的比例計入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成績。
三是強化激勵保障機制。加大創建“三零”街道社區的資金投入和人員配備,建立“三零”街道社區相關區直單位人員聯點報道制度,在街道和社區設立“三零”社區創建專干,專人負責創建工作,給以專項補貼。優化獎懲機制,突出正向激勵,評定為年度“三零”街道社區的單位,在年度績效考核中優先評定為一類單位,負責人及工作人員按照比例增加年終績效獎金。適當增加評定單位和人員的名額,提高創建成功的激勵,對沒有創建成功的街道社區,視其考核得分情況,給予一定的創建經費。同時,加大問責處置力度,對問題化解不到位的視情況進行通報、整頓、約談、乃至問責。
(三)創新社會治理,增強創建活力
積極引導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創新工作機制模式,提升社會服務效力,深入摸排及時化解矛盾。
一是共建共享,加強基層治理力。積極引導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搭建居民議事平臺,實現了“大家事大家議”。如122社區協商工作模式,通過“一提兩議兩評”(網格提案—需求評估—民主商議—集體決議—效果評估)。扶持居民自治組織,實現“大家事大家辦”,如侯家塘廣濟橋社區的“1+N黨建聯盟機制”,建立了八個自治隊伍,整合了五個紅袖章崗亭,齊抓共管社區環境衛生、安全巡邏和矛盾糾紛等。
二是便民惠民,增強社會服務力。為民服務是基層組織的基本職能,創新工作機制模式,做到為民服務零距離。如侯家塘街道推行社區“錯時工作制”,在保證工作人員工作時間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延長社區服務時間,實行雙休日、節假日值班辦公和上門服務。推行“三方聯動”服務模式,豐富服務內容,推行“黨組織+志愿者+社會組織”志愿服務模式。
三是多管齊下,強化矛盾化解力。堅持深入摸排及時化解,實現矛盾糾紛防范在先、發現在早、處置在小。對轄區的困難家庭及時開展慰問,了解困難,解決問題。普及網格化管理,及時早發現問題隱患。堅持關口前移,矛盾化解在小,做到矛盾糾紛零激化。如侯家塘街道推行“110非警務分流機制”,2016年在全區率先成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探索建立110非警務警情分流事項處理機制,承接處理求助類或一般糾紛,聯合解決涉及多部門的重大復雜糾紛。截至目前,受理物業糾紛、家庭矛盾等非警務警情2 119起,占全部警情的三成,矛盾調解成功率達97%。
參考文獻:
[1]沈躍春.以社區黨建創新為引領 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J].唯實,2014(10).
[2]吳欣.以基層黨建引領城鄉社區治理的成都探索與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8(9).
[3]徐振光.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共治的探索與實踐——以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街道為例[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