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張兵
接到編輯部選題后,有關同志推薦了河北農業大學退休教授孫建設。幾天采訪下來,我感觸頗深,中國農村如何發展?農村如何留住人?科技如何在促進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科技進山后,如何解決產品賣得出去、賣上好價的問題?孫建設與一棵蘋果樹的故事,或許會有一些啟發。
孫建設教授是個很忙的人,退休后,他仍然閑不下來。為不影響他的日程安排,我陪同孫建設去了他的兩個“驛站”,見了數個果農,從一個縣到另外一個縣,在蘋果飄香的驛站,聆聽他對于中國農業發展的理解。
他的駕駛技術超好,開著他的私家車,帶著愛人,也是他的大學同班同學,在大山深處穿梭。
38年,孫建設鐘情于一棵蘋果樹,將企業、學校、農民聯合起來,通過產業扶貧,全產業鏈打造,培養人才,解決新型職業農民的實際問題,不僅解決生產端的問題,還解決市場端的難題。
孫建設創辦了“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保定市50 個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涵蓋蔬菜、果品、雜糧、中藥材、養殖、苗木、盆景等十大類35個特色農業產業,100多項新科技,帶動7萬農戶增收。未來,河北省還要建200個這樣的“驛站”。
未來農村必須有一批懂農業、熱愛農業的人,需要科技引領,輸入品牌的力量。1989年出生的安徽小伙王波曾在北京打工,現在留在了順平縣順農產業園區,做了驛站合作方負責人焦金同的上門女婿。他說,在孫建設的影響下,他愛上了農業,愛上了山里這些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