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霞 嚴碧華

會議現場
運河的舟楫,南來北望,千折百回過長江。北固樓遙望,西津渡的過往,看不盡滿眼風光。焦山煙雨,灑落幽幽江南,明月何時照我還。風濤千萬里,金山水連天,卻似江心一朵蓮。今年央視中秋晚會上,一曲《歸鄉》訴說著無數游子對鎮江—這座江南小城的悠悠暢想。
為更好推介鎮江潤州區的旅游資源,助力潤州旅游經濟“跑起來”的目標,奮力開創潤州區“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爭得城市榮光”的新局面,10月17日,首屆城市旅游經濟發展論壇暨“隨心游 去潤州”旅游推介會在人民日報社成功舉辦。
此次活動由人民日報社新聞信息中心指導,中共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委員會、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人民政府、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新媒體部聯合主辦。
活動邀請了多位領導及文化旅游領域知名專家,一方面推介潤州,另一方面給潤州高質量發展旅游出謀劃策。
江蘇省鎮江市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吳文化的重要源頭,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一直是鎮江的特色。鎮江市的城市新定位是:創新創業福地、山水花園名城。
鎮江市潤州區地處長江、運河交匯處,是鎮江市主城區,政治中心、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載區。
潤州區政協副主席、區文體旅局局長劉向華在會上介紹說,潤州歷史悠久,名勝古跡遍布全區,文人墨客多會于此。《文心雕龍》《昭明文選》等文化巨著都成書于此;“白娘子水漫金山”“梁紅玉擊鼓抗金”等民間故事傳說,耳熟能詳;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展示唐宋以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
說起潤州,不得不提詩詞。劉向華說,南朝時期昭明太子蕭統定居此處組織編選完成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詩人駱賓王在南山招隱寺的“綠竹寒天筍,紅蕉臘月花”間流連忘返,恨不得“金繩倘留客,為系日光斜”;王昌齡在金山寺腳下的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時,留下感慨“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張祜夜宿西津渡時,看著江面的旖旎夜景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寫下“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李白、蘇軾、楊萬里、杜牧……歷代文人騷客在這里留下的千古佳句數不勝數。
論壇開始前播放了潤州旅游宣傳片《跟著詩詞游潤州》,與會嘉賓跟隨詩人的步伐,走進詩詞里的潤州。
“對很多長期在京的朋友來說,潤州這個地名可能有些陌生,但是我要說,今天我們的相遇正是一場久別的重逢,因為歷史上京潤兩地的交流聯系源遠流長、尤為密切。”潤州區委副書記、區長徐心田在推介會上表示,千百年來,京潤兩地在京杭大運河上,默默迎送著無數南來北往的文人客商,共同成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而江河交匯之地,也成為潤州在全國版圖上最為鮮明的地理特征。
徐心田表示,在《潤州區產業發展戰略規劃》中,將文化旅游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發展的支柱型產業,并明確提出到2022年,旅游總收入較2017年翻一番的發展目標。
近年來,潤州區大力助推旅游業發展,不斷探索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加強旅游資源的服務配套和產業鏈接,多措并舉,以“江河交匯、緣至潤州”為主題,全方位宣傳推介潤州文化旅游資源,加大文、商、體、旅融合推廣力度,旅游人數和收入逐年增加。
潤州制定了“講好潤州故事、打造潤州品牌、招引項目落戶、加大宣傳推介、推進文旅融合”的工作思路等,先后赴北京、山東、廈門、浙江、上海等地組織招商推介,認真配合市局做好景區提升、市場整治、特色旅游產品推介和旅游節慶活動,旅游業呈現良好發展趨勢。
2019年新注冊文化旅游企業66家;游客數775.3萬人次,同比增長4.7%;旅游收入89.79億元,同比增幅5.1%。
為緩解疫情對旅游企業帶來的影響,潤州區先后幫助企業,申請上級各類補助資金,暫退旅行社質保金,下發各類獎勵等。
為助推消費,倡導并組織了“鎮江人游鎮江”活動,累計發班2000余人次;攜手區總工會發起“工會潤州行”主題活動,向各級工會推薦出游線路,幫助文化體育旅游企業擴大營銷渠道;在5月19日中國旅游日舉辦宣傳活動,宣傳推介潤州精品旅游線路,引導文明旅游、綠色消費、理性維權;配合開展“潤州請你來吃飯”“潤州請你來讀書”活動,發放消費券近300萬元;先后赴南京、蘇州、西安等地考察夜間經濟發展,草擬潤州區發展夜間經濟的實施方案和重點工作任務分解表,籌備7月18日“潤州明月夜”主題夜經濟啟動儀式,促進產業轉型、消費升級,擴大就業。
潤州區的旅游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擁有真山真水、雄偉峻秀獨特風貌的鎮江潤州,山、水、古、洞、港、泉等各具特色,人文歷史資源豐富,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但近年來,旅游人氣卻一直不及揚州、常州等周邊城市,游客來到鎮江常常不留在鎮江過夜,不在鎮江消費,這是地方政府部門面對的困惑,也是最想解決的問題。
論壇上,中國旅游報社原社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高舜禮表示,潤州區旅游業更大的發展出路在于,要打開外來客源的涌入渠道,從旅游發展的一般規律看,較高階段的旅游發展都不是以當地人為主體的。潤州只有立足于接待區外、市外甚至省外的客源,才能夠不斷地發展壯大起來。
高舜禮建議,要做大做強拳頭產品,加快旅游產品的轉型,塑造宜居宜游的環境,利用周邊的旅游發展和加強營銷上的區域協作。
文化和旅游部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院長兼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曾去過鎮江多次,印象深刻。
他提了4點建議,一是要宏觀統籌,把握好時空兩條主線;二是要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資源,要充分地盤活這些文化資源;三是轉型升級,旅游產業要全域聯動;四是要借力搭臺,強化品牌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