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懿
摘要:曾鞏在仕途和名聲上都不如”八大家”中的其他幾位,他將自己對人生的思考注入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文章和詩歌平實有力,本文通過對曾鞏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對他的人生態度有一定的了解。
關鍵詞:曾鞏;八大家;人生思考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03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9-0005-02
一、綜述
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仕途上和名聲上都似乎不如其他幾個文學家,但他的文章依舊憑借著嚴謹的論述和文章中體現出的人生哲學為后來的人所稱道學習。關于曾鞏文章中體現的人生哲學,有論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唐亞飛的《曾鞏對陶淵明的接受探析》認為陶淵明對曾鞏有著重要的影響[1],但他僅從有關飲酒的詩進行分析就得出這是曾鞏對陶的接受與模仿,證據不夠有力;喻進芳的《曾鞏面對不遇人生的思考》認為曾鞏從儒家的心性理論中獲得精神的支撐點,藉立言來彌補功業不著的遺憾[2],雖然曾鞏認為立言是大賢的自我要求之一,但和“功業不著”之間的關系不夠有說服力,即曾鞏立言可能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不一定是為了彌補內心的遺憾。本文對曾鞏的作品進行歸納總結,按作品體現的人生哲學來進行分類,認為他各個時期的作品情感雖然都隨著處境不同而變化,但他都能通過儒家的理想使自己內心平靜,堅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曾鞏散文中體現的人生哲學
曾鞏與王安石不同,即使有歐陽修這樣的文壇領袖賞識他,他的官運也沒有飛黃騰達過。好友王安石官至宰相,而他與王安石政見不合,王安石也沒有提拔自己的舊友?!端问贰分幸灿涊d:
“鞏負才名,欠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3],他本人的墓志也說:“公素慨然有志于天下事,仕既晚,其大者未及試”[4]?!安挥觥笔呛茈y通過所謂主觀意愿去改變的事實,那么曾鞏是如何解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與不被重用的沖突?接下來通過分析曾鞏作品來分析曾鞏的具體措施。
(一)確立儒家的理想
曾鞏對儒家可謂忠心耿耿,他“家世為儒,故不業他”[5]p232,在《粱書目録序》他大肆抨擊佛教,認為是“佛......為中國之患”[5]p215,要以儒易佛。這種斬釘截鐵的態度,也為他得到了“淳儒”的稱號。作為一個儒家的衛道者,曾鞏如何一步步確立自己的理想?通過他的作品可以略知一二。慶歷元年曾鞏入太學,他第一次給歐陽修寫信的時候就談到了大賢的特點:
明圣人心于百世之上,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下。其口講之,身行之,以其余者,又書存之。[5]p231
而他想要“慕觀圣人之道于執事”[5]p232。這篇雖然是曾鞏的自薦信,但他文中體現了他宏大的儒家理想:行圣人之道。具體來看,賢者是明白百世之前的圣人之心,并使圣人之心使百世后的人所明白。在他眼中,儒家的大賢就是作為圣人思想的一個接力手。這篇文章雖然在贊揚歐陽修對儒家思想的傳承上的努力,表達他想向歐陽修學習圣人之道,其實也是曾鞏本人的人生理想。
曾鞏在與歐陽修的書信中多次談及了他的理想。在他落第的時候他寫了《上歐陽學士第二書》:
......見棄于有司,環視其中所有,頗識涯分,故報罷之初,釋然不自動......誠其材資召取之如此故也。[5]p233
他的淡然是建立在對自己學識的自信以及對理想的追求之上的,有歐陽修這樣的一代宗師賞識他,他確實可以忽視俗世的評價。在后文又談到了沿途所聞,見到了許多因饑荒逃難的難民們,都展示一個“醇儒”對國事民生的關心,這也是他在陷入人生低谷的時期支持他繼續堅守理想的動力。關于從政的理想,后來曾鞏在《上歐陽舍人書》中開篇提出:
當世之急有三:一曰急聽賢之為事;一曰急裕民之為事;三曰急力行之為事。[5]p235
寫這封信的時候是慶歷四年[6]p30,曾鞏因落第在家中,他依舊關心著國家大事,當時正是范仲淹等人施行「慶歷新政」的時候。曾鞏知道后,也向歐陽修敘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認為對于北宋改革是十分急迫的。他對于國家之運行很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也很想在官場上施展一下他的才華。這與范仲淹說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不謀而合的。
可以看出,曾鞏有著儒家知識分子一貫以來的民本思想。論語》中談到學而優則仕,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在就任中展示出來,為民生、國家謀求福利。《南軒記》中他談到:
吾之所學者雖博,而所守者可謂簡,所言雖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謂重也。[5]p231
就講述了他讀書的目的:所學的廣博,但堅守的理想是十分簡要的;說的道理雖然簡單易懂,但責任是十分重大的。博覽群書后依舊堅守儒家的思想,并以追求圣人之道作為自己的責任,這種儒家的理想深深根治在曾鞏的腦海中,他的一生也都在追求著圣人之道,他的責任也不可謂不重了。
(二)偶現的歸隱之心
和恩師歐陽修及好友王安石不一樣,曾鞏沒有像他們身居高位,他在外游玩的時候寫的詩,偶會會體現他內心的悲涼與不甘?!兜は级础分兴沁@么說的“:吾徒于時直何用,欲往未得心茫然”[5]p32這種茫然的狀態讓他懷疑自己的理想,他也開始尋求其他的途徑來排解。這時候他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歸隱,希望在歸隱中尋得內心的安寧。在他的詩文中偶爾會體現有歸隱之心。在過彭澤》中曾鞏寫道:
淵明昔抱道,為貧仕茲邑。幡然復謝去,肯受一官縶?予觀長者憂,慷慨在遺集。豈同孤蒙人,剪剪慕原隰。遭時乃肥遯,茲理固可執。獨有田廬歸,嗟我未能及。[5]p34
這里談到了陶淵明不肯受官職隱居家中,其中引用了《易》中的“遯”卦,卦曰“肥遯,無不利“,有的時候逃避官場遠離小人是吉利的。結尾還表達了對陶淵明有自己精神歸宿的羨慕之情,自己卻不能像他一樣瀟灑。曾鞏還有兩首以菊花為題的詩歌也表達了一種歸隱之思:
《菊花》其一菊花秋開只一種,意遠不隨桃與梅。游人有幾愛孤淡,零落
野水空巖隈。層層露萼間枝葉,金靨萬個圍蒼苔。直從陶令酷愛尚,始有
我見心眼開。為憐清香與正色,欲搴更惜常徘徊。當攜玉軫就花醉,一飲
不辭三百杯。[5]p36《菊花》其二
東籬菊花今已開,萬物各自相驅催。卻尋桃杏那復有,舊樹慘慘空墻隈。
年光日日已非昔,人世可能無盛衰。朱顏白發相去幾,勢利聲名相抑排。
三公未能逃餓死,九鼎竟亦為塵埃。乃知萬事皆自枉,有便只宜持酒杯。[5]p44
兩首詩雖然題目都一樣,但其中之情感大有不同。如果說其一中談到的菊花、酒等意象只是簡單的通過陶淵明的典故來表達自己賞菊時刻的心情,那么其二的意象就凄冷許多。這首詩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像是之前的曾鞏,光看這首詩,曾經的理想都仿佛丟在了腦后。但我們也知道,詩歌表現的只是一時的情感,并不是貫穿曾鞏一生的,曾鞏酒后發的牢騷并不能認為是曾鞏思想的一種轉變??鬃诱J為“: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可以看到,道無法施行的時候選擇歸隱也是符合儒家之要求。
可以看到,在曾鞏的仕途受到挫折的時候,他也像一個普通人一樣會沮喪,也曾想過要歸隱逃避,那么是否歸隱是曾鞏的最終選擇?
(三)“得其行時則行,不得其時則止”
仕途的不順讓曾鞏對自己的遭遇有著深刻的反思,他在作品中也得以窺見他的思考。
首先,他深刻地認識到“不遇”在歷史上是普遍存在的,在許多文章中他都提到了這個問題。《唐論》中他認為:“成、康歿而民生不見先王之治?!盵5]p140而在這個時期之后“雖孔子之圣、孟軻之賢而不遇”[5]p140自己有不遇之境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文章結尾他又說“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鑒矣”,很顯然他勸誡的對象也包括他本人在其中。
其次,他將“不遇”與命運觀相結合,認為這是“命”決定的。
《說苑目錄序》“:古之圣賢非不欲有為也,然而曰求之有道,得之[5]p191有命?!薄扒笾械溃弥忻背鲎浴睹献印返摹侗M心章句上》
能不能得到要看命數。第三,他認為要伺機而動,應時而變。<南軒記>中談到了他對處事準則的看法:
得其行時則行,守深山長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時則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5]p286
他還是堅持閱讀那些教人「修身理人,國家天下治亂安危存亡之致」[5]p286的書本,堅持自已的儒家理想。南軒是他蓋的書屋,就像是陶淵明的草廬一般是他的一個尋求精神安寧之地。但他卻不是逃避,而是在歸隱和世俗事務之中尋求一種平衡。而在《學舍記》中他也提出安于貧困的要求:
予之卑巷窮廬,冗衣礱飯,芑莧之羹,隱約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5]p284
安于粗衣淡食之貧困現狀是為了等待自己愿望的實現,就像顏回一樣的儒者“一簞食,一瓢飲”一般,有自己的追求而安貧樂道。
陳曉芬在《傳統與個性:唐宋六大家與儒佛道》從心理的角度分析了曾鞏求得內心平衡的思維方式,并總結出兩種曾鞏常用的方法,第一是尋找可資寬解的參照對象,第二是從劣勢中尋找優勢,這兩種方法使他始終不離道之核心,使他的心靈終歸平衡。[7]通過對處境的反思而達到一種寵辱皆忘的境界,在有機會做官的時候他做得比別人都要好,在低落的時候也不會放棄自己對理想的追求,這就是曾鞏從人生低潮中所學到的人生哲學。
《宋史·曾鞏傳》記載了他當地方官員的時候如何有效率的為官,這也是他身體力行儒家之道的體現吧。
三、總結
曾鞏的一生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時期他對人生的思考都是隨之變化的:初入官場想要大展身手;遭遇挫折流露歸隱之心;最后堅定信念應時而變。從始至終只有他對儒家理想的追求是始終堅定不改的。需要注意的是,要將這些綜合考慮,我們才能認識一個立體的曾鞏。這就是曾鞏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曾鞏能名列八大家之一,除了文章過人,他作品中體現的他對人生之思考也是功不可沒的。
參考文獻:
[1]唐亞飛.曾鞏對陶淵明的接受探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
[2]喻進芳.曾鞏面對不遇人生的思考[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5.
[3]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曾鞏著,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王煥鏣.曾南豐先生年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3.
[6]陳曉芬.傳統與個性:唐宋六大家與儒佛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