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然
摘? 要:景觀裝置藝術是裝置藝術融入景觀空間設計的產物,是可以凸顯空間場所精神的設計,是富有視覺沖擊力和豐富互動性的設計,也是可以傳承記憶、表達文化的設計。該文探討在景觀空間營造中,通過景觀裝置的設計和應用,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涵,并使其被更好地被理解、被感悟。該文分別選取城市廣場、城市公園、居住區街道附屬綠地空間3個不同性質的城市景觀空間景觀裝置設計案例,進行主題性與空間性、功能性與互動性、文化性與情感性的分析,闡述景觀裝置在城市景觀中的作用和影響,旨在以主流價值觀念為指導和風向,為今后景觀裝置設計及城市各公共空間營造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景觀裝置? 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觀? 日常生活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9(a)-0231-03
Abstract: Landscape installation art is the product of installation art integrated into landscape space design, which can highlight the spirit of space, is full of visual impact and rich interactivity, and also can inherit memory and express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landscape space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installation, to express the relevant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make it better understood and understood. In this paper,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landscape installation design cases of urban square, city park and residential street accessory green space a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theme and space, function and interaction, culture and emotion, and to elaborate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landscape installation in urban landscape, aiming to take the mainstream values as the guidance and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Landscape installation design and urban public space construction provide new ideas.
Key Words: Landscape installation; Socialism; Core values; Daily life
1? 景觀裝置藝術的特性
俞孔堅在《走向新景觀》中提到:“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表達,環境藝術、裝置藝術的體驗,多媒體藝術的空前繁榮,都為新景觀的創造提供了創新的源泉。”景觀裝置藝術是景觀藝術與裝置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存在于室外,影響著人們的公共空間,在具備著裝置藝術基本特性的同時,也具備著景觀藝術的功能性與公共性。景觀裝置通過對空間的塑造、情感的寓意、材料的多樣性、視覺的沖擊性以及互動性設計等方面,塑造出供大眾觀賞、體驗、使用或休憩的景觀。
1.1 主題性與空間性
景觀裝置藝術有著鮮明的主題性和空間性,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景觀裝置常常成為場地中標志性的焦點,使場地充滿新意。景觀裝置可以在各個景觀界面上詮釋主題,而不僅僅局限為一個單體或組合的雕塑、裝置。廣場是現代城市空間中體現公共性、城市文化和魅力的開放空間,廣場是城市的會客廳。北京五道口宇宙中心廣場作為城市商業空間中的邊緣過渡地帶,在改造之前幾乎不具備任何公共功能。經過獨創的圓形旋轉平臺景觀裝置設計,吸引了大量的人群融入其中并使用這個空間,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設計的出現,切實地給周圍的人帶來了改變,人與場地和諧共處。同時復活了城市的“荒廢”空間,平衡了休閑、游憩、通行等眾多功能。景觀裝置本身,利用馬達實現旋轉,在每一個整點,與地塊中的水景呼應,使景觀裝置更好地與空間中的其他要素結合,與周邊環境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而非獨立于空間中的某一特定點。這一點也是景觀裝置藝術與裝置藝術、雕塑藝術等公共藝術相比的優勢所在。景觀中裝置藝術化的場景和個體可以憑借引人注目的藝術性和前沿性來塑造景觀的標志性,一方面提供給人們新奇的游覽體驗,易于讓人們記住,提升景觀的知名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們識別景觀的特性,識別游覽方向。
1.2 功能性與互動性
景觀裝置藝術在景觀空間中,通過多樣性的材料、富有沖擊力的視覺表達、具互動性的設計手法從而創造各類不同功能的景觀空間,實現觀賞、娛樂、游憩、使用等功能,其最終的表現形式不僅僅局限于某一景觀構筑物,而是多種景觀構筑物的集合。城市公園綠地的開放特質使其功能日趨綜合性,公園景觀已不再是功能空間的簡單疊加,而應該是具有文化特色和場所精神的人性化空間。景觀裝置是突出表現文化特色和場所精神的手段和方法。成都云朵樂園是市內麓湖生態城內道路和湖面之間的一個狹長的濱水綠地,受到地塊周邊湖水系統的啟發,云朵樂園的主要概念是將公園兒童活動功能和對水的環境教育功能結合,形成一個寓教于樂的公園。在景觀空間中,有多處水景都有著極具互動性的景觀裝置設計,比如,在旱噴泉中引入了機械動力裝置,當踩蹬踏板時,噴泉噴射而出,孩子們便可在水流間嬉戲玩耍;又比如池塘中有7個小涌泉,分別對應不同的觸控開關,開關集中設置在涌泉旁的大石臺上,可供游玩者自行控制涌泉的開和關。一系列的設計豐富了景觀體驗,擴大了公眾參與,景觀裝置的互動性得到了體現。
1.3 文化性與情感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城市幾乎都面臨著舊城區公共空間老化、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工業廢棄地、老舊居民區等空間在微更新或大面積改造的過程中,都應該保留地塊獨有的記憶,這些記憶留住的是逐漸被沖淡的本土文化,喚醒的是人們在后工業時代對于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還包括傳統文化的當代解讀。深挖項目的地塊記憶和歷史背景,通過景觀裝置藝術的設計積極地、有趣地表達場所精神,從而創造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景觀,引起城市居民的共鳴,從而激發他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深圳蛇口街道在對居住區周邊附屬綠地進行改造時,通過沿街的一系列景觀裝置設計,試圖重新激活人們對蛇口歷史的記憶。街道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街道上行進,自然而然會與街道兩邊的景觀產生交流,或是被動地接受相關信息或是主動與一些城市活動發生互動,文化特征可以透過景觀裝置反映出來。設計中包含了海岸變遷圖、時間刻度線、蛇口記憶墻這3個部分。海岸變遷圖和時間刻度線在豎向和水平地面兩個界面上相呼應,通過鋪裝色塊的變化和沖孔板孔徑的變化表達海岸的變化和時間軸線。記憶墻上的影像盒子將裝有文字和舊照片的影像盒子嵌入墻體使其略微外凸于墻體,居民可以貼近墻體進一步觀察,融入設計。景觀裝置藝術與街道空間中的公共設施結合,創意性地解決公眾休憩、玩樂、觀景、交流等需要。
2? 景觀裝置藝術的作用與影響
要想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就要對其進行更為貼近生活的解讀和闡釋,盡可能用日常生活的語言、場景、空間展示其豐富的內涵,以日常生活主體熟悉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被接受、被認同。景觀裝置藝術因其具有多樣性,常常成為空間中的焦點和活力的激發器。強烈的感染力和很高的辨識度,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亮點,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啟迪,與環境密切關系,使人更愿意在空間中逗留,展開一系列相關的活動,對空間的利用更加積極,調動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心理上全方位的體驗。通過夸張、放大、材質碰撞等手法,與景觀小品結合,可坐可臥可玩。以模塊化的構建裝配,根據場地情況改變組裝的方式,尊重場所本身,重視環境系統的整體構架。景觀裝置藝術在城市景觀空間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與公民意識教育的結合、與生態文明教育的結合都會使其如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潤物細無聲。
3?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在景觀裝置設計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把我們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融入社會環境和生活場景,用主流價值觀念塑造美好的景觀空間、弘揚社會正氣、提高幸福指數、樹立文明新風,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參考文獻
[1] 胡妍秋.裝置藝術視域下城市景觀設計的新形態拓展研究[D].魯迅美術學院,2017.
[2] 柯璐.互動裝置設計中對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9,2(12):111-112.
[3] 張步青.論景觀中裝置藝術的運用意義[J].建材與裝飾,2018(7):48-49.
[4] 楊焰,林上海.互動體驗式景觀設計策略探討[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8(7):101-105.
[5] 陳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9.
[6] 盧文麗.認同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民日常生活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9.
[7] 時海生.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職工日常生活[J].大觀,2015(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