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悅昕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信息程度的提升,廣告設計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成為提升廣告設計質量的重要技術手段。公益廣告作為社會主流文化和思想傳播推廣的重要工具,其引導者社會文化和民眾思想的走向。在公益廣告設計中,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公益廣告的針對性,尤其以數據可視化技術最為典型,其通過數據的現實性與公益廣告的針對性相結合,極大的提高了公益廣告的號召性和渲染力。
關鍵詞:公益廣告;信息化技術;數據可視化技術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117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9-0175-01
一、引言
公益廣告作為社會主流文化宣傳推廣的工具,主要用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社會思想走向、彰顯社會文化先進性。信息化技術中的數據可視化技術在公益廣告設計中的使用,提高了公益廣告的整體質量,增加了其藝術感,使得公益廣告更富有情感,感染力更強,提高了工藝廣告的號召力和針對性。
二、我國公益廣告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公益廣告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以下幾方面:首先,公益廣告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缺乏創意性,其互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公益廣告的創意性沒有和信息化技術進行很好的融合。其次,公益廣告的宣傳理念落后于時代發展。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民眾受信息傳播的影響,其對于公益廣告的響應呈現除多元化,不同類型的民眾對于公益廣告的相應程度有所不同。但是我國的公益廣告中語言生硬,缺乏感染力和號召力,很難與民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第三,公益廣告的投放缺少與投放區域內社會情況、民眾行為意識習慣上的結合,整體投放缺少針對性。
三、信息化技術在公益廣告設計中的應用
(一)通過網絡應用和網絡技術進行公益廣告形式上的創新
對于我國目前的公益廣告來說,形式上的創新受信息化技術的驅動和影響非常明顯。將公益廣告設計與民眾喜聞樂見的網絡引用、手機APP等相結合,能夠成功吸引民眾的注意。
公益廣告可以通過信息化及其衍生技術來進行投放,例如在微博、微信、網絡游戲以及博客等線上的投放等,可以進一步擴大公益廣告的受眾人群。同時,公益廣告可以利用網絡名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來增加其自身的影響力,提升公益廣告的互動性,改變其在傳統媒介傳播的單向性弱點。信息化及其衍生技術在公益廣告形式上的創新,可以有效調動民眾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使得公益廣告與民眾的情感需求產生共鳴,更加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將公益廣告自身的作用的到淋漓盡致的發揮[1]。
(二)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是公益廣告設計更加多元化
數據可視化技術在公益廣告中的應用,可使公益廣告能夠呈現更多的藝術形式,提升廣告自身的藝術特色,使公益廣告與民眾更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公益性廣告中,對于我國目前的荒漠化情況的展示,可以將相關數據在地圖上進行展示,并以柱形圖的形式,將我國歷史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使得我國荒漠化演變一覽無余的展現給民眾。
數據可視化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動態數據的可視化、視頻數據可視化、可交互數據可視化、平行數據可視化等等,不同類型的數據可視化技術在公益廣告中的應用所產生的效果會有所不同,例如靜態數據可視化技術,將數據以類似于繪畫的藝術形式進行展現,帶給觀看者理性的美感和震撼力;而動態數據可視化技術以簡潔、清晰、有趣的動畫效果來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因此,數據可視化在公益廣告中的應用,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利用數據可視化設計技術,將廣告中的多元化元素數據以多種類型的圖形、表格、動畫等形式進行可視化展現,使得公益廣告中的信息交流和展示更加形象,也可以增加公益廣告的藝術美感,拉近了公益廣告與民眾情感上的距離。
(三)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公益廣告投放的精準度
公益廣告與其他類型的廣告相比,受眾面廣的特點尤其突出,但是這并不代表公益廣告可以不加分析的隨意投放。公益廣告的投放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不同內容的公益廣告其宣傳內容以及投放區域也是有一定區別的[2]。大數據技術可以根據區域內的社會整體情況和相關數據,對民眾意識行為進行分析,并得出相應的結論。根據大數據對不同區域內民眾意識行為的分析結果,有針對性的進行相關內容的公益廣告投放,可以提供公益廣告廣告投放的精準度。同時大數據技術配合數據可視化技術在廣告設計中的應該,可以使得公益廣告的內容更加的準確,更符合民眾的意識行為需求,提升公益廣告與民眾生活的關聯度。
公益廣告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和分享的工具,加強在其設計與投放上的創新以及新技術的應用,是提高其設計水準,充分發揮其社會功效的關鍵。在信息技術高速發達的當今社會,以數據可視化、大數據技術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在公益廣告設計中的應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推動公益廣告事業的發展,使公益廣告設計滿足社會文化傳播和分析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白雪竹,徐威賀.解讀數字化語境下的新媒體及其商業應用設計[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9(5):31-32.
[2]支庭榮.新媒體不是傳統媒體的延伸——融合背景下“轉型媒體”的跨界壁壘與策略選擇[J].國際新聞界,2011(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