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競男

摘要:“同塵”這一漢字所代表的是和諧,是天地自然,人類與人類之間共生共息的一種哲學理念,尤其是在當今世界一體化加速的過程中,“同塵”更有著重要意義。此件紫砂壺作品以“同塵”為藝術理念,本文通過對此壺造型結構及裝飾的分析,揭示出其藝術構建的獨特性與帶來的文化啟示,以弘揚當代中國發展新理念。
關鍵詞:紫砂壺;同塵;藝術構建;文化啟示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7-0028-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19
中國紫砂壺藝術經五百余年發展已牢固確立了自身的經典性,以其他傳統高雅藝術品相比,紫砂壺的經典性在于大眾化,許多人在談到紫砂壺時都可略說一二,基本上是圍繞其實用性展開的,可見紫砂壺是經過了廣大群眾的考驗的。
除實用性外,紫砂壺便是作為文化與情感等的載體而聞名的,這也正是紫砂壺藝術源遠流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所關注的這件紫砂壺作品名為“同塵”,這一主題出自中國道家經典著作《道德經》,包含有深刻的哲學意義,那么此件紫砂壺作品對“同塵”的哲學做了怎樣的藝術構建,作品又因此形成了怎樣的藝術氣質,帶給人們怎樣的文化啟示,這都要通過分析來一一解開。
1“.正”而后“同”——“同塵”的造型構建
方壺是紫砂壺造型的一大類別,與渾圓飽滿的圓器相比,方器所代表的是中國審美中“壯美”的一面,是恢弘壯闊的氣勢與腳踏實地的力量感。此件作品采用了方器之中最經典的四方造型,整體呈一個標準的長方形,壺身高大挺拔,有錚錚鐵骨之風貌。四方壺是用鑲身筒技法制成的,面的平整與棱線的利落明快是評析的重點。在此壺之中,面的整潔暢快自不必說,筆直的棱線已將四方壺的特點與美感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整個作品肅穆莊嚴,象征中華民族的尺度與原則,一眼望去只覺其氣勢不凡,令人心生敬仰。
壺嘴與把手以及壺鈕也均用直線來設計。把手從壺身最高處起到壺的下半部分結束,橫縱線條連接,與壺身的“方”相呼應;壺嘴直直地伸向斜上方,最高處與壺嘴、壺身持平,三者首先在結構上就構成了一種“同塵”。壺蓋中央的壺鈕改拱橋為方橋,與把手造型一致,二者又形成了一種“同”。
所謂“正而后同塵”,是指只有在保證自身穩定與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才能談與他人的融合溝通。此件作品展示的正是這一點,各部分均有自身標準,處理地一絲不茍,最終才能在相互配合中促成“大同”。
2“.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同塵”的裝飾
寬闊平整的壺面提供了進行裝飾的絕佳基礎,或者說在此壺中裝飾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作品的藝術主題是比較抽象的,裝飾恰恰能起到撥開云霧以達具體的作用。
裝飾在壺中也由兩部分組成,首先是壺身邊緣以及作為底色的部分,運用了印紋設計,制作出有如巖石般的粗糲效果,以強調后期文字裝飾的浮雕美感。接下來手工藝人將印紋用線條均勻地分為四個部分,一側裝飾有文字“挫銳解紛”,一側是“和光同塵塵”。文字采用了中國古文字書法字體,力顯古樸蒼厚之美感,浮雕的質感使壺體本身、印紋裝飾與文字本體形成獨立鮮明特征的同塵時,在融合中呈現作品的層次感。這八個字出自中國道家典籍《道德經》中的:“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塵其塵;是謂玄同塵。”其意是勸人不要銳氣太盛,私欲膨脹,以豁達的心態面對一切事物,同塵時不失自身標準與鋒芒,與作品造型所表達的“正而后同塵”是相一致的。
3.??? 回顧整體——“同塵”的文化啟示
此壺在泥料選用上也有自身的文化意義。顏色較淺的棕黃色泥料溫和低調,表面細膩均勻,不見耀眼光芒。這自然有手工藝人對此種泥料的偏愛因素,但這謙和淡遠的泥料也恰恰體現了“挫銳”的意義之所在,與整件作品的造型、裝飾又構成了一種“ 同”,將作品的藝術氣質統一起來,使作品無一處不彰顯著“同”的價值。
從“同塵”這件紫砂壺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中國優秀傳統思想對藝術發展的一種滲透,手工藝人以老子之學說來詮釋“同塵”的含義是看中了這其中所體現的人生哲學,這種哲學的特點是普遍適用,能夠讓人有所啟發。作為一個有著深厚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也身體力行的實踐著這種“同塵”,尤其是當代所提出和諧發展觀及互利共贏、共同塵發展的理念,均說明了中國謙遜包容的發展心態,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同塵”這件紫砂壺作品是中國風范的一次展示。
以“同塵”為名,從簡單向寬廣的中國傳統文化發散,以點到面地展現中國風范,完整詮釋了“同塵”的意義。本文從整體到局部進行逐層的分析,又將各部分融合起來揭示作品的文化啟示意義,基本做到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將紫砂壺藝術放到整個中國發展環境中來考察,是對紫砂壺藝術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期待紫砂壺藝術能在新時代以其形正、氣豐的特點迎來更多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