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駿
摘要:徽墨是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素有“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墨對于中國人來說是“熟悉的陌生人”,一提到墨,人們會聽到漢史一頁頁被翻開的聲音,浮現歷代書法家在宣紙上瀟灑寫意的樣子。但作為一個歷史的話題,總避免不了“被遺忘”這個遺憾。“被記住”與“被忘記”作為一個身處現代的中國人,有時候并不是一種自主的選擇,更多的是被時代潮流所裹挾的無奈。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徽墨文化魅力的意義和存在如何“萬載存真”呢?
關鍵詞:徽墨;文化魅力;探究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7-0050-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34
一、徽墨的起源與發展
徽墨,始于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是“徽州所產之墨”的統稱,此前則被譽為“新安香墨”。唐中葉至唐末,藩鎮之亂的后續影響直接導致北方大量的制墨工人逃到了歙州一帶。以當時由河北易水南遷至歙州,最為有名的奚氏一家為例,在歙州由于獲得了古松為原料,并且改進了搗松,以及不同的膠與松的配比,制造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佳墨。奚廷珪獲唐后主李煜召任墨務官,并賜予國姓。《墨史》中說道:“至宣和年間,黃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李墨之貴重可見一斑。宣和三年,歙州改稱為徽州,從此,這一地區所生產的墨品就稱為“徽墨”了。
“徽墨”在宋朝達到鼎盛,和當時的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宋代統治者重視文治,全國各地書院林立,科舉考試制度得到完善,出現了一個文化發展時期,也使得“徽墨”幾乎一統天下墨品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出現了油煙墨,解決了幾千年來人們用古老的松根為原料做松煙墨而導致松林被砍伐殆盡的窘境。明代徽墨是繼唐宋之后的鼎盛時期。明代制墨進入萬歷年間,呈現出百花繚亂之態。名匠,墨工也在資本的運作下形成組織化的生產規模并取得飛躍的發展。墨的圖案雕刻和漆盒的裝潢制作,都達到了巔峰造極的境界。羅小華,程君房,方于魯,邵格之被譽為“明墨四大家”;曹素功,汪節庵,汪近圣和胡開文被稱為“清代制墨四大名家”。
明清初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迅速發展,“造型”墨因運而生。到了清代,人們已不光光滿足于幾塊墨的造型來進行欣賞,宮內開始追崇“集錦墨”。集錦墨講究的是一整套墨的完整性,缺了其中的任何一塊,其價值都會大打折扣。但到了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由于戰亂和社會的腐敗,徽州制墨業逐漸衰退,名家、名品的聲譽也隨之受到冷漠。僅有胡開文一家獨呈一時之秀。在中國解放前期,徽墨業已經處于“風前殘燭,瓦上晨霜”的衰微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后,制墨工人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不斷加以革新,工藝精益求精,讓徽墨又生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二、徽墨的文化魅力
中華歷史長河中的“文人墨客”成就了多少東方文化、藝術的輝煌成就,而小小的一方徽墨,就成了記載中華歷史的承載物。
徽墨的文化魅力起源于它的實用性。當時因為科舉考試的盛行,從富豪到一般的小文人,主要的目標大多數都是科舉考試,考上好的成績來做官。一般來說家里最常見的就是墨了(當時又沒有墨汁這種東西),文人對于墨的需求量很大,天天用的東西,看著肯定就有點無聊了,那么對于墨的美觀要求就出現了,然后出現了墨的造型設計。剛開始上面雕刻的有可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圖案,例如平常身邊發生的事情,慢慢地,人們不再滿足于此。對于自己所不了解的東西,比如說天上的星宿等,對于人們來說,徽墨更多的有了一種文化載體的意義。
徽墨的文化魅力是集科技、歷史、文化與藝術的統一體。徽墨不僅是歷史的、技術的,更是文化的、藝術的。徽墨品種豐富,融書法、繪畫、雕刻、裝幀藝術為一體,將“寂光內涵,神采堅持”、“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等眾多美譽集于一身。自從制墨業繁榮以來,各個時期主要名畫家幾乎都參與了墨模、墨譜和名墨的制作,徽墨的美學價值是以畫家、雕刻家的墨譜圖式為內涵,以徽墨墨錠為載體的技藝融合體,承載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家國情懷,在時空的穿越和文化的浸潤中逐漸散發出特有的芬芳。
徽墨的文化魅力徽墨是中國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懷內涵的詮釋和升華。徽墨傳承的不僅是技藝的延續,徽墨的文化魅力根植于制作工藝之中,傳承的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懷。“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便是蘇軾對于徽墨制作工藝艱辛程度的評價,繁雜的工序、精湛的技藝和厚重的文化,“輕膠萬杵”,通過萬次以上捶打膠(牛皮膠),使煙顆粒均勻填充在牛皮膠的交聯網絡骨架內,“堅而有光,黝而有潤,舔筆不膠,入紙不洇”,捶打時對墨劑融合的感知,搓揉時的手法,出(入)模的把握,以及修整裝幀時的技法,將理性的技藝和感性的體會揉合在一起,通過幾百年的傳承,形成了“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風骨,才使得它所承載的文化意識和工匠精神具有了持久魅力和價值。
三、弘揚徽墨文化的思考和建議
2006年,徽墨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熬盡燈油瀝盡膽,留取烏金千秋照”的徽墨文化體現在其蘊含的歷史厚度和工匠精神,具有深厚的科技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徽墨制作工藝里面的科學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輕膠萬杵”要求的是膠量少,又要保證煙料和膠的完全融合,里面煙料本身的粒徑、添加劑和填充物料,都需要在少膠的狀態下進行充分、均勻的分散,才能保證“黝而有潤,舔筆不膠,入紙不洇”,其科學問題和大飛機用的碳納米管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寂光內涵,神采堅持”的萬載存真,不僅僅是對墨品質的追求,而是墨在“萬杵”在凝聚出來的靈魂,是華夏先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由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文化所豐厚滋養出來的烏金千秋照。
文化的發源、文化的魅力和文化的傳承從來都是伴隨著載物自身的起伏與跌宕,只有找到了其特殊的科技、文化和藝術價值的文化基因,讓它隨時日新月異的科技、文化、社會進行不斷的創新、發展,徽墨文化魅力就會萬載存真。
參考文獻:
[1]王偉.中國傳統制墨工藝研究——以松煙墨、油煙墨工藝發展研究為例[D].合肥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
[2]江志偉.徽墨是怎樣誕生的?[J]江淮文史,2011(1):148-159.
[3]陳艷君.傳統徽墨研究綜述[J].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8(1):28-32,53
[4]高淮強.徽墨沿革初探[J].安徽師大學報,1985(1):84-91.
[5]?? 姚昱波.徽墨傳統制作技藝的現狀和發展前景[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2(146),76-79.
[6]?? 聞婧.徽墨裝飾中墨譜的美學價值與文化內蘊[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2,118-122.
[7]?? 張培峰,裴海.簡論徽墨的傳承與保護[J].美與時代(中旬刊)·美術學刊,2015(3)78-79.
[8]?? 程波濤.論徽墨傳承和發展的外力與自為[J].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18:163-174.
[9]?? 祖曉敏,周致元.論徽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銅陵學院學報,2018(3),91-93,129.
[10] 項德勝.淺談徽墨的傳承與創新[J].美術教育研究,2010(3):28-29.
[11] 探源徽墨的美學價值與傳統文人精神發展的相互關系.來源:網絡整理,2019-05-23.
[12] 唐浩,唐麗青.烏金千秋照-記徐匯藝術館徽墨專題展[J].上海工藝美術,2019(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