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云帆
【摘? ? 要】報紙副刊因為內容涉及面廣,體裁多樣,生動活潑,受到讀者的喜愛。然而,副刊的新聞性和編輯的新聞意識常常容易被忽視。其實,副刊和正刊一樣需要具有新聞性,副刊編輯同樣也需要具有較強的新聞意識。本文就如何將新聞性融于報紙副刊之中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聞性;報紙副刊;新聞意識
走進新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無論是質還是量都呈現飛躍式增長。報紙副刊雖然冠之以“副”,但作為報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擔負的使命和發揮的作用卻不容小覷,它在增強報紙的活躍性、凝聚廣大讀者、強化報紙的可讀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辦好新形勢下的報紙副刊是各報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副刊要把新聞性放在重要位置,副刊編輯要用敏銳的新聞視角觀察社會,融新聞意識于副刊編輯過程之中。
一、新聞性是報紙副刊的固有屬性
新聞是報紙的靈魂,副刊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正刊的延伸和深化自然離不開新聞性,這是報紙在意識形態領域所肩負的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弘揚社會正氣、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等重要使命決定的,也是副刊的固有屬性。離開了新聞性,報紙副刊與正刊就會脫節,其地位和作用就會大打折扣。一項調查表明:75%以上的讀者在閱讀正刊新聞的同時,對副刊藝術化的新聞如報告文學、散文、詩歌、漫畫組圖等頗有興趣。如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安徽工人日報》刊登的抗擊新冠肺炎漫畫組圖,受到了讀者的廣泛好評。再如《安徽工人日報》副刊版刊登的一篇標題為《方艙醫院里,有這樣一面心愿墻》的稿件,講述了蕪湖市婦幼保健院援鄂醫療隊的護士馬淑勤和戰友們在與病魔頑強作戰的同時,還一起在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A艙“純手工”打造了一面心愿墻,收集患者心聲,表達醫護人員的美好祝福。稿件刊登后,被“中工網”等媒體轉載,收到很好的社會效果。因此,副刊編輯人員要具備較強的新聞意識,這樣才能從眾多的新聞事件中找到受眾感興趣的新聞,才能確保所報道的新聞反映了社會的實際情況,或者通過一些新聞事件或者文學作品,宣傳愛國主義等精神品質。[1]
二、副刊新聞性的主要特點
副刊雖然與正刊一樣具有新聞屬性,但副刊的新聞性與正刊的新聞性側重點有所不同。正刊側重于新聞的時效性,一般要求具備五個因素,即何時(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它概括了新聞事件本身存在的客觀聯系,這是新聞中不可缺少的五個方面,是對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而副刊的新聞性比較寬泛,更多是從宏觀上、廣義上來理解的。它側重于充分挖掘一般新聞中的某些“亮點”,用藝術化的文字和圖片等更生動、形象地進行追蹤報道、深度報道,傳播時代正能量,引導人們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例如,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十分關注的評選表彰全國、全省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時,《安徽工人日報》副刊版從一般的新聞報道中,選擇若干具有時代性、引領性的先進模范人物進行深度報道,從而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引導人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三、如何實現副刊的新聞性
副刊與正刊都是報紙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兩者也不能各自為戰,成為“兩張皮”。報社要全盤統籌考慮正刊與副刊編輯人員的配備、資源的分配等,在兩者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加強兩者之間的協調配合。副刊編輯與正刊編輯要有“一盤棋”的整體意識,雙方應加強交流溝通,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盡可能實現新聞信息共享、新聞策劃共商、新聞目標共達,實現整體聯動和“1+1>2”的效果。
另外,絕大多數副刊沒有較強的專職記者隊伍,稿源主要為編輯的重點約稿和作者的自由來稿等。因此,副刊編輯要從增強新聞意識的角度出發,積極主動地采取多種形式和途徑加強與作者以及廣大讀者的聯系,從大量投稿中甄選出新聞價值和藝術價值兼備的稿件,挖掘并培養一批具有濃厚新聞意識的優秀作者。副刊編輯要與走在時代前列、具有一定文學水平的各行各業時代楷模建立較為密切的聯系,以獲得他們的支持,向其定期或不定期約具有新聞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稿件。《安徽工人日報》主要面向工會、企業和廣大職工,他們既是報紙的主要讀者,也常常是新聞中的“主角”,同時也是副刊稿件的重要來源之一,其中不乏一些優秀的寫作愛好者。因此,副刊編輯要與廣大職工主動溝通、加強聯系,多刊登反映職工生產生活、精神面貌,新聞價值和藝術價值俱佳的作品,培養和帶動一批生產一線的職工作者,使副刊版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而是更“接地氣”,被廣大職工喜愛。
四、強化副刊編輯的新聞意識
副刊編輯人員只有具備較強的新聞意識,才能從眾多一般性新聞事件中找到受眾感興趣、值得深度報道的新聞素材,才能使所編輯的稿件引起一定的社會反響和大眾共鳴。
(一)強化副刊的新聞性要以先進的思想為引領
在編輯副刊時,強化其新聞性,必須突出以先進思想、先進文化為引領的主導思想。“打鐵還需自身硬”。副刊編輯首先要不斷加強日常的政治學習,了解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尤其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握精神實質,增強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并堅定不移地把這種意識貫穿于副刊的組稿、編輯、排版的各個環節中。副刊編輯要努力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和新任務,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讓讀者在美好的閱讀享受中,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汲取不盡的能量,從而堅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這是副刊編輯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也是強化副刊新聞性的首要政治任務。副刊編輯要充分考慮作品的社會影響,不能為了博人眼球而嘩眾取寵,尤其要堅決杜絕不負責任的負面性宣泄。同時,副刊編輯還要盡可能突出副刊的特色,彰顯副刊文章的藝術性、感染力、可讀性,讓廣大讀者從中獲得美的享受、精神上的升華,不斷凝聚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二)面對重大社會新聞時要有敏銳的意識
通常情況下,副刊刊登重大新聞一般以活潑的文藝作品形式出現。副刊編輯要善于觀察生活,在具備敏銳意識的同時要用新聞的眼光來深入洞察事件。這樣才能捕捉到具有典型價值的新聞事件,并以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對于重大新聞事件,副刊編輯要從中進行拓展和延伸,才能更好地配合新聞宣傳,采寫、編輯出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作品。例如,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安徽工人日報》記者前往省內各地采訪抗戰老兵,挖掘他們的感人事跡和心路歷程。副刊編輯雖然沒有奔赴一線采訪,但一直密切關注相關報道,提前策劃籌備,積極與記者、通訊員約稿,在國慶節前夕推出整版特別策劃《為了祖國的明天更美好》。以組合式報道的形式將四位老兵的感人事跡向讀者娓娓道來,其中有參加渡江戰役老兵的親歷,有兩次奔赴抗美援朝戰場的老兵故事……傳播了社會正能量,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注意體現作品的時代精神
在副刊作品中,充分體現時代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作為副刊編輯,要用一雙慧眼關注社會、分析社會,把握時代脈搏、弘揚時代精神,奏響時代強音,為廣大讀者提供反映積極進取、勇于拼搏精神的時代優秀作品。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建設富強、繁榮、民主、文明的國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報紙副刊就需要對此進行大力的宣傳,弘揚艱苦奮斗、團結合作等精神。[2]2018年,《安徽工人日報》副刊版曾報道過身殘志堅帶領6位貧困殘疾人艱苦創業,最終使他們摘掉“貧困戶”帽子的懷寧縣黃龍鎮永生黃梅戲劇團盲人團長趙章存。反映了當代殘疾人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風貌,使讀者對殘疾群體有了新的認知,激發殘疾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這種帶動作用和放大效應,正是當前決戰脫貧攻堅工作所大力弘揚與積極倡導的。
(四)重視副刊新聞理念的創新
重視副刊新聞性的理念創新,就是要突破傳統思維模式,開拓視野,讓讀者喜愛看并產生共鳴。反之,如果理念陳舊落后,缺乏創新,副刊的吸引力、影響力就會下降。所謂方法創新,就是要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也就是解決過河時必需的“橋”或者“船”的問題,建立起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如在版面上創新能夠給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甚至帶來一種視覺上的“盛宴”,可以起到進一步增強副刊傳播效果的作用。近年來,《安徽工人日報》副刊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搶險等重大新聞宣傳活動中,在版面上積極探索創新,從色彩、圖片、標題、版式等各種版面要素上強化“第一眼”效應,努力做到形式美和內容美的有機結合,收到較好的效果。此外,推動手段創新,還要努力探索解決難題的新舉措新方法,特別是要適應新媒體發展需要,推動傳統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
結語
報紙副刊雖然姓“副”,但絕不是報紙可有可無的附屬品,而是正刊的拓展和深化。強化副刊的新聞性、融新聞意識于副刊編輯之中,對于辦好報紙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當然,重視和強化副刊的新聞性,也不能放棄副刊的藝術性特色。副刊要堅持新聞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統一,才能充分發揮其“寓教于樂”的特有魅力。
注釋:
[1]肖雪.副刊編輯新聞意識的開拓與強化[J].新聞研究導刊,2018(13):170-171.
[2]康代旺.從《光明日報》新聞策劃與創新看其輿論引導方式的轉變[D].黑龍江大學,2013.
(作者單位:安徽工人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