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弘昊
【摘? ? 要】在重大突發新聞事件中,主流媒體需要遵循傳播規律,加大信息公開力度,發揮新聞發言人制度的作用,借助專家和政府網站的影響力,改善戰役類報道的方式方法,充分運用現代采編經驗和裝備,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為政府部門的精準施策提供參考,發揮網絡媒體與社會化媒體的對話溝通功能,發揮媒體參與社區善治的作用。
【關鍵詞】突發新聞;信息協同;引導力
在重大突發性新聞事件中,媒體的新聞報道需要發揮正面宣傳的功能和作用,需要面對并化解流言與謠言等不實言論的滋擾,媒體有責任通過及時公開的第一現場報道或直擊報道與專家專業觀點結合,形成多報道方式和多報道內容協同的傳播格局,傳遞重大突發事件的嚴重性、破壞性或重要程度和緊急狀況,有針對性地對罔顧事實借機發泄不滿情緒的行為予以批駁揭露,引導社會主流輿論的傳播方向,發揮新聞傳播的正能量匯聚作用??梢钥吹?,在2020年上半年經歷了新冠疫情肆虐與防洪抗汛的重大突發事件,主流媒體、網絡媒體與新媒體借助5G網絡將應急報道、謠言批駁等特殊時期的報道重任很好地承接了下來。從營造良好媒體傳播生態的初衷出發,可以考慮著重從以下五個方面,通過不斷強化重大突發新聞報道中各方的協同合作,提升新聞傳播的引導力。
一、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積累重大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過程的傳播經驗;加大主流媒體信息公開力度,針對公眾關切及時提供預前發布和事后回應等有關信息
在重大突發事件中,根據輿情的傳播規律,主流輿論隨同政府部門信息的公開,形成輿論場效應。媒體的信息播報與傳遞和政府部門對事件的定性級別有著密切關系。如7月份強降雨帶來的江淮、鄱陽湖水域的洪澇災害,國家防總根據汛情先后將6至7月份的應急響應等級調整為Ⅰ至Ⅱ級,媒體新聞報道的數量和力度也相應提升。
新冠疫情與洪澇災害的嚴重程度不僅是媒體關切,更是民眾關切。在新冠疫情嚴重時期,媒體對疫情形勢、防控進展,專家解說,封閉式管理的社區服務和志愿者服務等24小時的不間斷播報,為化解疫情帶來的人心不安和突然增長的疫情信息饑渴建立起即時的傳播與反饋機制,如為加大辟謠的傳播力度,新華網專門設置了辟謠專區,針對網上流行的虛假言論及時澄清事實真相,有效遏制了各種網上不實信息的傳播蔓延。
自2020年6月初,我國全面進入汛期,強降雨引發的水澇和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在新聞報道中的權重開始逐漸超過了疫情報道。“七上八下”,汛情與搶險、轉移和安置等報道關鍵詞開始高頻顯現,這一方面傳遞出自然災害的嚴重程度,同時從新聞傳播的角度為決策部門提供參考,使防汛抗洪的指揮更精準,在分配人力物力為防災抗災提供應急響應上更見成效。比如新華社現場新聞“家有險,召必回——江西多地防汛‘家書喚兒郎歸”(2020年7月15日)、“巢湖超歷史最高水位”、“一江一河一湖洪水齊發 水利部加密部署洪水防御工作”、“‘南北同戰:安徽怎么打長江淮河防汛兩場硬仗?”(2020年7月19日)、“鏖戰江新洲”、“大雨40小時,合肥打響抗洪“街巷戰”、“淮河防災應急響應提升至I級”(2020年7月20日),“‘今夜不眠!——蒙洼蓄洪區7小時生死轉移”(2020年7月21日)等報道,深入及時,既有洪澇災害的現場直擊,又有對汛情的第一時間推送,在面對汛情隨時發生突變的過程中,與時間賽跑的有價值信息,越快速越能贏得時間贏得生命,為減少災害危及的范圍盡一份力。
媒體的新聞傳播只有與突發重大事件的信息公開、信息披露程度互為呼應,新聞報道才越有力度深度,越能第一時間對政府部門的精準施策、提前決策提供傳播響應,做好輿情引導。因是挽救受災群體的生命安全,所以能夠起到凝心聚力的帶動作用,媒體對突發事件中救援行動現場的再現是最大的傳播說服和新聞支持,它們帶動了輿論生態的良性循環,并賦予新聞傳播決策引導的生命與威力。
二、順應新聞把關關口前移的現狀,充分運用網絡輿情治理手段,發揮新聞發言人制度的作用,將政府立場、真相披露與通過媒體報道產生的傳播引導作用結合,共同形成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中不實言論的有效屏障
全媒體時代,自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參與者也加入到了信息發布的把關人行列。這種情形下,原有的新聞把關人概念,即編輯或者主編把關的意識逐漸普及到微信微博和自媒體個體,使得新聞把關關口前移,只要是參與網絡信息傳播的個體同樣具有新聞把關人的功能。
網絡媒體、自媒體和社交媒體的日趨活躍,逐漸淡化了新聞把關人的特殊作用,這更需要提高網絡媒體、移動新媒體的傳播導向意識,為防止網絡有害信息的泛化,自覺加強對政府立場、觀點和態度的了解,牢牢掌握主流媒體的新聞傳播導向。
隨著網絡化、移動化媒體的迅速普及,一些新聞發言人因個人形象與個性化語言特色迅速走紅網絡。他們有理有據的冷靜判斷和個性化語言表達,與主流媒體的輿論關切互為呼應,代表政府立場觀點的言論在網絡和主流媒體中漸次形成輿論場效應,創新發展了主流輿論的引導機制,使得主流輿論的表達更具說服力。
比如,針對CNN質疑在英“死亡貨車”的偷渡者是中國人后,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回應記者,認為問題反映出記者思想深處或者所代表的一些美國媒體的問題,并反問對方到底希望得到什么樣的答案?而結果從另一側面印證了華春瑩回復的自信,這件事與中國無關;還有耿爽幽默回應蓬佩奧的言論是“甩鍋”行為,并表明“這鍋太大中國不背”,這是一種稍帶戲謔式的口語化大眾化言辭。通過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的解讀與放大,令新聞發言人的言論能夠在網絡上形成相應的輿論場,他們的回懟與個性化言辭也得到了國內網友的贊同。與以前相比較,發生了重大新聞事件尤其是國際性事件,媒體的相應報道與新聞發布會比較嚴肅,對于不明真相的問題更缺少新聞發言人的個性化展示。但是隨著智能化移動媒體的大量普及,網絡流行語、個性化、口語化、小眾化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語言,和更廣泛的問詢逐漸滲入到新聞發言人制度中,改變了新聞發言人千篇一律的嚴肅面孔。在網絡和主流媒體的迅速傳播中,主流媒體相應配發的社論、快評等更有著對輿論場形成的推波助瀾作用,人們了解事實真相不再受到局限,而是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看待重大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全方位了解對該事件的詮釋解答,民意尤其是網絡民意因此得到較好的平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