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永
提起英國,我想物理老師們最憧憬的應該是劍橋大學著名的三一學院門前那棵牛頓的蘋果樹吧。現在的這棵小蘋果樹就是從那棵著名的蘋果樹嫁接而來的,就是在某一個夏天,這棵蘋果樹的先祖的果實掉到了牛頓的腦袋上,砸出了世界聞名的定律與原理。而數學老師,大概想要走進三一學院的課堂,聽一聽大師們如何新解羅素的《數學原理》;英語老師大概希望走上倫敦街頭,持一口流利的英語和老外暢快對話,一展所學。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心底也有向往的地方,那就是徐志摩筆下的康橋。
2019年我有幸成為江蘇省初中課程與教學模式改革專項研修班的一名成員,赴英國進行了15天的交流學習。此時的倫敦,天氣分外冷冽,遼闊的蒼穹仿佛藍色顏料潑墨似的,笨拙的鴿子在人來人往的廣場自由踱步,令人印象深刻。最后一天安排的是去劍橋大學參觀學習,我經過牛頓的蘋果樹,來到了徐志摩告別的康橋,康河的柔波在夕陽的余暉下祥和蕩漾,真正來到這里,才明白“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所言非虛。
當然,此行的收獲,異域風情的體驗還是其次,最為重要的是基于獨特的英倫人文熏陶下的教育教學理論與方法,讓我開闊了眼界,更新了理念,拓展了思維。“牛頓的蘋果”令人艷羨而不可得,不過,15天的學習之旅,也讓我摘取到英國“教育大樹”上的一個豐美甘甜的“蘋果”。
一、課程體系:學生是使用者也是建構者
追溯英國課程改革的演進史,英國課程管理的發展在積極尋求國家課程干預與體現教師、學生的自主權之間尋找平衡點,強調法定的約束力與靈活性的結合。在國家的支持保障體系下,國家、地方、學校的“三級課程管理”的發展日益完善。我們國家近年來也開始倡導學校開發建設校本課程,但我們的校本課程從辦公室走向教室,走向學生,還需要一段時間。英國這些成熟的經驗對我國的課程改革或有一定的借鑒價值。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國家課程大綱的設計一直恪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在課程的指導綱要與設計里,為學生一生發展做服務、做規劃指導的理念貫徹始終。以英國基礎教育的設計和技術課程為例,國家課程大綱用簡潔而富有鼓動性的語言確立了該學科的學習目的:設計和技術是一個鼓舞人心、嚴謹和實用的學科。考慮到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和價值,學生可以設計和制作能夠在各種環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產品。他們需要廣博的學科知識,通過設計活動,變成富有想象力、創新精神、企業精神的有能力的公民。從教學大綱中不難看出:這一國家課程的目標旨在培養所有學生的創造力、技術和實踐專業知識,以便以后可以自信地從事日常工作,成功地融入到日益技術化的世界。愛之深,才會為之計長遠。這樣的教育品質與人生關懷,學生怎會拒絕、不喜歡呢?
英國教育有著海納百川的包容度與兼容性,國家統一課程包括三門核心課程——數學、英語、科學,以及多達20種的選修課程,如:第二外語、音樂、烹飪、個人發展、社會服務、緊急救助、手工設計等。英國的學校允許國際生將英語作為第二外語,其自由開放、多元包容的特點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我們到東倫敦艾郡的英歐學校參觀學習時,60多歲的老校長饒有興致地向我們介紹學校烹飪課程的開發建構過程,原來最初這一課程是由學校的一位副校長和他們學校餐廳的一位廚師一起開發的。這個課程受到很多學生的喜歡,隨著更多的學生選修這門課程,主打的烹制一系列甜味的巧克力課程內容已經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了,怎么辦呢?校長說,對烹調的熱愛也是人類創造力的表現之一,我們學校怎會對他們關上大門呢?于是學校召開了烹飪新課程拓展建設開發會,吸納了部分學生進入課程開發小組,學生們合力研發多樣化的巧克力。為了做好系統的課程開發,這些同學走入巧克力加工廠做實習學徒,一旦有靈光閃現,他們就拋開別人的經驗,自主編寫烹飪技術指南。他們訓練味覺與嗅覺,辨識了很多材料的氣味,深入了解各種食材與輔料的來源、季節性與特征,理解健康的原則。依托一門課程,他們延展、跨越、貫通,打破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藩籬。當校長將學生們自主研發的課程發給我們的時候,雖然只是4頁紙,但此時我卻真實感覺到了這薄薄四頁紙的厚度與廣度。中午研修的茶歇時間,桌上擺放的精致甜點都是孩子們的烹飪課作業,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品嘗他們的學習成果。我和一個孩子交流:“你的作品被大家吃掉了,你快樂嗎?”他一邊演示作品的吃法一邊笑著說:“當然了,很快被大家吃完,這表示我的作品是成功的,給大家帶來美好的體驗,我有能力讓大家吃得高興、吃得健康,我很快樂。”沒錯,付出產生喜歡,成功促生快樂。
英國的課程因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而創建,又隨著學生需求的變化、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知識的更新而及時調整,與社會生活高度融合,多樣而富有彈性。客觀地說,我們國家的課程與教材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隔斷還是存在的,學生的理論知識很扎實,但動手操作的實踐體悟不夠。英國為人生、為生活的,用實踐驗證理論的教育取向,學術與技能并重的教育方向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二、課堂教學:每一個孩子都很重要
英國的學校對來訪團隊有一項規定:不允許超過20人的團隊進入學校參觀學習。因此,蘇曼國際的負責人把我們分成兩個小組,分別去到艾塞克斯郡的兩所中學交流考察,然后輪換。我參觀的兩所學校,一所是當地出名的文法學校剔曼,一所是外國留學生云集的英歐學校。英國的學校入班聽課有個規定:聽課人數不得超過兩個人。每節課我都是提前幾分鐘進入班級,想看看英國的學生課前在做什么,是否也像我們中國的學生在幾分鐘的當口,忙著趕老師上節課布置的作業。然而他們面前沒有作業,他們在愉快地交談,極少見到神色凝重和緊張局促的孩子。在英歐學校聽語言課的時候,因為他們下課沒有鈴聲提醒,什么時間做什么,師生自己掌握。
英國的課堂教學實行的是雙師制,一位主教老師,一位助教老師。上課之前,助教老師把學習內容分發到各個小組,學習的內容只有一頁紙,由主教老師與學生一起提前確定,主要依據有兩點,即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社會實際。內容則包括四個方面:1. 這節課要學什么(明確內容);2. 請用你自己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展開學習(自主學習);3. 老師相信你們的合作學習一定會很棒(鼓勵合作);4. 你還有哪些新的學習需求,可以隨時告訴我,或者寫下來交給我(尊重學生的話語權)。
英國的全納教育起步很早,體系與制度都很成熟。為了盡可能使特殊兒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環境中接受教育,每一所學校都要無條件接受學區內的特殊學生,并安排至少一位教師隨時為這些孩子服務。有些課程比如運動與實踐,部分特殊兒童無法參與,學校就會組織老師預先為他們量身制作個人課程,提供優質的個人教育,比如身體康復訓練、定向行走、心理輔導等。英國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與參與社會的權利這一教育理念處處落地生根。殘障學生在英國的普通校園里不是特殊的存在,他們不僅僅是被照顧的對象,他們同樣是社會的主人。在參觀校園時,我發現所有的校園都有三類衛生間:女士衛生間、男士衛生間、特殊人士衛生間。校園內有寬闊的殘障人士專用通道。走廊里,三四個孩子正在和一名身患殘障的黑人孩子愉快交談,發出爽朗明亮的笑聲。他們用普通男生慣用的動作打招呼和告別,在這幫孩子眼里,那個左腿殘缺的黑人男孩是他們親密無間的朋友。英格蘭下午三點的夕陽余暉柔和地灑在那個黑人孩子的臉上,他的眼睛里布滿了陽光。
從理論的角度詮釋,全納教育即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過程,它容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是一種沒有排斥、沒有歧視、沒有分類的教育。若從英國的教學實際情況進行歸納,我想說事實遠比理論更加精彩,全納的豐盈層次遠遠超出了理論的既定范疇。我從英國的教育事實中提取了四個層次的“納”:
第一個層次:學校對殘障老師的“納”,納殘障老師,給殘障成年人以施展才華與技藝的舞臺,讓特殊的、殘障的學生從殘障老師身上看到未來的希望;
第二個層次:學校對特殊學生的“納”,學校納學生入校,給他們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機會,讓他們可以正常學習,正常交際,正常生活,正常追夢,一點點融入人群與社會;
第三個層次:學生對特殊師生的“納”,相對正常的學生對殘障的老師是尊敬的,對殘障的同學態度是友好、包容、不歧視的;
第四個層次:殘障人士對自己的“納”,他們能夠重視自己的局限,但不被局限所困,坦然面對磨難,沒有特殊感、隔閡感,很容易融入人群。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學生在不同的社會崗位上,像正常人一樣快樂生活著,不斷成長著,收獲著。
從課程的構建與選擇,到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習方式的設定,從課內到課外,從學校到社會,從當下到未來,英國的教育教學都有學生的參與,教育教學與學校、與老師尤其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性很強,學生在學校、教師,在他們自己創設的多樣學習平臺上付出心力,在付出的過程中,情緒投入也逐漸增加,付出越多,喜歡的程度就越強烈。因此英國的學生對學習結果會更有感情期待。課程的多樣化與生活化給每一個學習個體都提供了很多獲得成果乃至成功的機會,學生在學習上獲得的滿足感以及自我效能感極為豐足。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如何不喜歡、不熱愛呢?可以說,“付出產生喜歡”的內核精神與理念,閃爍在英國教育歷史長河的流轉里,內嵌在英國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體現在它的學術品質里、課堂教學中,鋪展在每一個學生生命歷程和人生軌跡之上。
當然,由于中英兩個國家國情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教育教學的差異性一定存在。新鮮不等于先進,差異不等于差距。英國有英國的專長,中國有中國的特色。比如我們的基礎教育有很多突出的優勢:我們黨的教育教學方針是正確而不搖擺的,我們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是不遺余力的;我們的教學設備是齊全而先進的;我們的學生基本知識扎實,理論基礎深厚;我們的教育教學一步步走向生活,一點點與世界接軌,等等。當然我們當下仍然會存在一些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與問題。我們既不能盲目地把別人的“過去式”轉化為我們的“現在進行時”,也不能一味排斥,覺得別人的就是不適合自己的。只有理性地學習、批判和借鑒他山之石的優點與精華,積極吸納國際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與方法,并在本土的實踐中運用和檢驗,揚長避短,才會不斷完善、優化我們的教育教學。這應該是一切外出學習研修活動的目標與旨歸。前一段時間,英國教育界掀起了學習上海數學教學方法的熱潮,可見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教育因互學而共生。
(作者單位:江蘇睢寧縣慶安中學)
責任編輯 ?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