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科良
摘?要:本文結合職教集團建立的背景,分析了職教集團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對職教集團受區域經濟的制約影響進行了論述,對職教集團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職教集團?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策略
自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以來,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增強,職教聯盟的數量激增,為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優質的人才資源。在這一過程中,職業教育集團有力地帶動了中小企業團結起來突破發展,下面具體分析一下職教集團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
一、職教集團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
職業教育起源于傳統的學徒手工生產,為了更好地實現優勢互補,發揮集體合力,自1992年首個職業教育集團成立以來,按照聯盟的章程和校企間協議的規定辦事,解決了各成員單位個體間力量單薄、資源分散、利用率低等問題,縮短了區域間職業教育發展的差距、推動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也加速了專業發展與產業需求科學合理地對接。
各地的職教集團都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所貢獻。如威海市水產學校為主體成立了威海水產養殖職教集團,開展技術創新、多元培訓服務工作給當地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水產養殖方面的專門人才。佳木斯職教集團通過開展新型學徒制精準對接區域人才需求,推動與行業企業合作共贏,降低了實訓成本,促進校企雙方共同發展。廣泛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的貢獻度有了大幅提升。
二、區域經濟狀況影響職教集團的發展
區域經濟狀況直接影響著職教集團的建立和發展,以湖北省為例,新成立的職教集團大多集中在制造業和服務業領域,表現為農業類的職教集團數量不足,這主要是由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造成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再比如浙江省,由于水利學校數量不足,水利類的職業教育集團勢單力孤。
在秦愛萍、李希華的文章《地理區域經濟與縣級職教中心建設相關性研究》中,闡述了山西省東南部經濟發展狀況好、縣域經濟實力強,而西北部人口少、經濟實力相對弱一些,地理位置上的經濟實力的差異造成了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不均衡,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條件、區域經濟環境,對職教集團的建立、發展和壯大,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直接影響,客觀存在的原因造成了明顯的東南強、西北弱的格局。抓好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職業教育,更好地發揮職教集團的帶動作用,需要變被動發展為主動發展,采取有力措施推動職教集團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起來,需建立長效機制,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即職教集團聯絡和推動作用。
三、以“三調三引”助推職教集團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引導職教集團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是符合雙方利益的最優選擇,需要綜合考慮,因地制宜,采用“三調三引”策略實現職教集團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所謂“三調”,指的是依據職教集團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調整職教集團總體規劃、調整學校辦學思路,調整專業結構與布局;“三引”指的是引智、引技和引進項目,通過“三引”引進高層次人才、引入企業文化和運作方式、引導職教集團建立技術共享機制、引導政企校共建共管實訓基地。
調整職教集團總體發展規劃,堅持區域統籌,根據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狀、趨勢、行業需求、企業規劃、縣域人口結構和生源數,科學規劃職業教育的整體布局,向薄弱地區做好傾斜發展,確保規模與效益并重。
職教集團應著力推進各成員單位轉變辦學思路,著力推進學校的整體發展思路與區域產業相對接。職教集團推動成員單位共享建設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共擔責任風險,持續轉變提升學校的育人觀念,跳出小圈子,營造大格局,不斷提升職教集團服務本地區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軟實力。
調整專業結構是做好服務區域經濟工作的前提。農村問題是國家的根本性問題。當前農村人才匱乏,要想服務鄉村振興,各職業院校就要努力調整專業結構,不再設置雷同專業,改善層次結構、調整專業布局,開展校村合作,培養適銷對路的基層人才,使之與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升級密切關聯,強化職業院校與地方發展合作關系。
在做好“三調”的基礎上,還要做好引智、引技和引進項目的“三引”工作,引智是為本地區培養專門人才。能用得上、留得住、肯于付出的匠心人才,是地方經濟騰飛的內在驅動力。引技主要是做好培訓,面向本地區的人力資源提升,職教集團應積極開展培訓服務,以點帶面,提高地區行業從業者的技能水平,形成獨具特色的技能培訓體系和多層次的培訓格局,采用靈活多變的培訓形式,送技能到工地、送技能到崗位、送技能到辦公桌。時間上做到長短結合,對象上包括退伍軍人、新型職業農民等多個類別,層次上涵蓋入職、轉崗、技能提升等多個種類。引進項目可以拓展職教集團的辦學空間和渠道,圍繞區域內的優勢產業,結合重大項目工程,校企聯合探索“教育+產業”的職教扶貧模式驅動專業革新,保證項目具有足夠的技術含量,形成科技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趙昆鵬.淺談人力資源管理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J].價值工程,2020(3):4—6.
[2]藍巧祎.構建職教集團促進遼寧職業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J].納稅,2017(2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