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印利
摘?要:心理疾病是21世紀的主流疾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了解學生心理健康,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輔導是控制心理疾病擴張的有效辦法。在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教會學生操作技能,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做一個積極向上的新時代職業人。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咨詢?心理健康輔導
進入二十一世紀,社會經濟得到長足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隨之而來的是人們面對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這樣或那樣的心理障礙不斷涌現。這種現象不但影響著上班族,同樣也在校園中不斷擴張,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心理疾病嚴重,心理健康出現重大問題。
一、中職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成因
在中職學校的校園中,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健康成長,但也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
(一)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缺乏自信心
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中考的失敗者,這是他們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失敗。這次失敗嚴重地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了以往的自信,滋生了自卑心理。
(二)逆反消極心理強烈
十六七歲正處于性格成熟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叛逆思想嚴重,總喜歡和大人對著干,一旦處理不好,會給學生和家長的關系帶來嚴重的損害,孩子也容易出現心理疾病。
(三)人際交往障礙
獨生子女是時代的產物,作為獨生子女的孩子他們大多喜歡獨處,并且“護食”、自私思想嚴重,不愿意與人交流溝通。
(四)情緒控制能力較低
必定還是孩子,并且做“皇帝”已經成了習慣,不愿意受控于人,也不習慣控制自己,大多我行我素。
(五)盲目追求個性發展
部分同學由于對學習無興趣、無目標、無動力,對所學專業冷淡,精神無所寄托,其行為由緊張、壓抑轉向標新立異,盲目追求個性發展,主要表現在奇裝異服、嘴叼香煙、尋求刺激、蠻橫任性、目空一切、爭強好斗。
二、影響中職生心理健康的社會原因
(一)社會歧視
中職生無論是在學歷層次還是在就業層次上都是“墊底”的存在,容易遭受社會的“白眼”和不屑。我們在大街上到處可見的招聘廣告上經常能看到“大專以上學歷”的條件,這是對中職生赤裸裸的歧視。
(二)家長教育缺失
中職生的家長大多都是“失敗”的家長,他們有的生意忙沒時間管孩子,有的簡單粗暴不會管孩子,有的離婚、破產給孩子蒙上陰影,種種原因導致教育孩子的失敗。
(三)電子游戲的犧牲品
中職生里不乏頭腦聰明、智力超群的孩子,但是他們過早地沉迷于電子游戲之中而不能自拔,完全游離于其他同學,沉淪于自己的小天地之中,成為地地道道的電子游戲犧牲品。現代的電子產品特別發達,“多姿多彩”的網絡游戲使學生沒有任何免疫力。一個不小心就會使學生玩上癮,而上癮之后再想拉回來就難上加難了。
三、促進中職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措施
(一)加大心理健康咨詢力度
學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詢室,讓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對有疑問和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咨詢。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沒有完全成熟,這個時期正是需要老師進行正確地指導和引導。專業心理咨詢師耐心、正確地引導會給迷途的學生指出正確的軌道,會使迷茫的學生豁然開朗。
(二)加大心理健康輔導力度
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老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
一方面,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心理健康的知識,保證心理成長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心理知識培訓,讓他們成為心理健康的導師,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專業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把心理健康的知識滲透給學生。
(三)加大心理健康活動力度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依據中職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對他們施加系統影響,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促使他們身心協調、健康、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好動的特點,把心理健康活動融入課間娛樂之中,多舉辦一些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活動,讓他們在快樂的玩耍中忘卻煩惱,在愉悅的心情中快樂成長。
(四)家長與學校呼應
其實,學校最怕的就是5+2=0。什么意思?就是在學校教育5天,回到家里過一個雙休日,一切又得從頭再來。說白了,就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鉤。久而久之,他的世界觀就發生了偏離。同理,學校的教育要與家庭教育相統一,走一個調、唱一臺戲,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魅力,使學生真正受到教育走上正軌。
中職生最終要走上社會,自己獨立做事,而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人們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和積極樂觀的精神、奮發進取的斗志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必須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意識到這些品質的重要性,從而有意識地去培養和發展自己。
參考文獻
[1]張曉利.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對策[J].職業,2018(0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