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韋莊鎮東白龍村是澄城縣按照省上“百千萬”示范工程確定的10個“三變”改革試點示范村之一。澄城縣韋莊鎮東白龍村借助農村“三變”改革,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優勢,盤活各類資源資產,優化生產組織方式,拓寬群眾脫貧路徑,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并通過建立領導小組做好“三有”設計,重視宣傳培訓提高群眾參與熱情,抓好重要環節確保改革穩步推進,成立經濟組織保護成員合法權益,注重精神扶貧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等一系列措施實現經營模式創新,助推脫貧攻堅。
關鍵詞:創新;農業經營模式;脫貧攻堅;“三變”改革;集體經濟;經營主體
王順梅. 陜西韋莊鎮東白龍村創新農業經營模式[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3):9-10.
2017年,韋莊鎮東白龍村在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辦公室的具體指導下,遵循《陜西省“三變”改革工作導引》,立足本村實際,著力在經營模式方面創新,發揮集體經濟的組織優勢、經營主體的市場優勢和農戶個體的生產積極性,優化生產組織方式,盤活集體各類資源資產,引導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到合作社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聯合緊密、機制靈活、利益共享的“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在“三變”改革實踐中,初步形成了具有東白龍村亮點的改革工作模式。
一、東白龍村基本情況
韋莊鎮東白龍村地處縣南25公里的澄城、大荔、蒲城三縣交界處,全村有722戶2927人,6個自然村,耕地面積7560畝,人均耕地面積2.4畝。全村共有果業面積6500畝,其中冬棗面積2600畝,酥梨1400畝。截至2017年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2戶275人,其中已脫貧51戶190人,未脫貧31戶85人,低保17戶53人,五保6戶6人。
2016年4月,東白龍村成立了“龍興冬棗農民專業合作社”,并由合作社牽頭,投資建設了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龍興現代農業園區。園區總投資1320萬元,以設施冬棗產業為主,葡萄產業為補充。截至目前,“三品一標”無公害認證冬棗面積1000畝,葡萄面積500畝,新建全鋼架拱棚1000畝,日光溫室50畝,實施節水灌溉1200畝,配套建設機井18眼,架設低壓線路800 m,建成果品儲藏庫1座。通過基地生產經營,吸納210名勞動力入園務工,輻射帶動全鎮萬畝冬棗產業發展,培訓新型農民3000人次。園區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戶均種植冬棗5畝,帶動1250戶發展冬棗產業。
二、創新經營模式的措施
1、建立領導小組,做好“三有”設計
村上成立了“三變”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與脫貧攻堅領導小組一套人馬,把兩項工作通盤考慮,統一安排,同步推進。在“三變”改革中做到“三有”:一是有原則。牢牢把握住“堅持改革方向,堅守法律政策底線,尊重農民群眾意愿”的原則;二是有方案。結合村情,制定了“三變”改革工作方案;三是有樣板。注重培養“三變”改革與脫貧攻堅的典型戶,發揮這些典型戶的示范帶動作用。
2、重視宣傳培訓,提高群眾參與熱情
“三變”改革涉及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必須調動他們的熱情,使他們積極參與進來,維護自身權益[1]。因此,村上及時召開了動員培訓會、黨員會和村民小組座談會等會議,學習“三變”改革政策,研討改革方案和步驟。同時,還專門成立了以監委會主任為組長的宣傳動員組,通過張貼《致農民群眾的一封信》和“三變”改革公告、懸掛宣傳橫幅、建立微信工作群等形式,大力宣傳改革政策,積極進行輿論引導,使群眾深入了解“三變”改革的內涵和意義。
3、抓好重要環節,確保改革穩步推進
村上嚴格按照澄城縣制定的《“三變”改革六步二十環節工作法》,以“三公示、二確認、三審核”的辦法開展清產核資和成員界定工作。三公示:對清產核資和人口摸底結果、群眾意見及處理結果、最終形成結果進行公示;二確認:成員代表大會對清產核資和人口摸底結果予以確認;三審核:清產核資和人口摸底結果、群眾意見及處理結果、成員代表大會的決議報鎮政府審核。通過開展以上工作,摸清了集體家底,確定了可變資產,認定了成員身份。
4、成立經濟組織,保護成員合法權益
根據《民法通則》和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制訂了東白龍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章程和選舉辦法,召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大會,選舉產生了股東代表、理事會、監事會等組成人員[2]。結合村情,商定了股權設置、股份量化及分紅方式,保護了成員的合法權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成立,將成為助推東白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抓手。
三、創新經營模式的意義
東白龍村圍繞“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最突出的亮點就是吸納貧困戶在園區務工,實現經營模式創新,助推脫貧攻堅。
1、“6+X”幫扶模式
結合貧困戶普遍收入低的癥結,提出“6+X”幫扶模式。6即“六個一”:每戶贈送1本農業科技書籍,組織每戶有針對性的參加1次農業科技培訓,為部分特困戶免費發放1批農業生產資料,鎮村兩級及包聯干部為貧困戶聯系1條農產品銷售渠道,組織黨員中的務果農手對貧困戶手把手的進行1次果樹修剪技術培訓,免費為所有貧困戶人口進行1次健康體檢。X即:結合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和家庭實際情況,認真落實國家的各項扶貧政策。2017年,累計為貧困戶發放科技書籍200本,發放農資1400袋,組織貧困戶參加生產技術培訓3次180人。此外,全村共有14名保潔員,全部由貧困戶擔任,每人每月500元,每年可有穩定收入6000元。
2、發展扶貧產業園
通過“合作社+‘三變改革+貧困戶”的模式發展扶貧產業園,幫助貧困戶穩定收入。扶貧產業園總面積280畝,主要種植大棚冬棗,帶動40戶貧困戶,戶均1畝。產業園區與貧困戶簽訂長期入股分紅協議和用工協議,園區預計收入可達到240萬元,貧困戶入股分紅和務工收入每年可達7000元,確保貧困戶有穩定收入。
3、保障異地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
村干部積極協調爭取,通過鎮政府為異地搬遷戶聯系鎮區周圍的商場、企業、園區就業,確保每個搬到鎮區的貧困戶勞動力都能有穩定的工資性收入。東白龍村共有搬遷戶31戶,其中交鑰匙8戶,入住幸福院8戶。
4、注重精神扶貧,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在貧困戶中開展了“自強、誠信、感黨恩”主體活動,評選表彰了2戶“勤勞脫貧示范戶”、2戶“創業脫貧示范戶”、組織了授牌儀式,為貧困戶樹立了比、學、趕、超的典范。
在公益事業方面,東白龍村把“三變”改革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共栽植各類風景樹1100株;安裝路燈112盞;對所有巷道和通村路、斷頭路進行了硬化,硬化面積14000 m2;鋪設地下排水管網6500 m,新打機井1眼,徹底解決了群眾的飲水問題。
在項目實施方面,東白龍村通過實施產業精準扶貧項目,引導貧困戶建立穩定的生產基地,帶動30戶貧困戶,發展30畝大棚,栽植冬棗與葡萄。由合作社統一生產方案、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品牌銷售。每棚每年收入約3—5萬元,貧困戶戶均純收入將達到1.2萬元,為貧困戶早日脫貧提供產業支撐。另外,貧困戶在生產過程中參與設施產業經營與管理,把現代農業經營理念和管理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不僅有利于貧困戶生產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擴大園區規模,提升園區格次,為全鎮冬棗產業持續穩步發展樹立了樣板。
四、創新經營模式的啟示
1、合作社引領是工作穩步推進的核心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是觸及體制、機制的深刻變革。除了村級黨政組織加強引領外,以合作社為核心,把產業扶貧、技術開發、項目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等事務由合作社牽頭實施,有利于工作的整體推進。
2、包聯幫扶是工作開展的關鍵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三變”改革政策性強、時限緊,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如何順利開展、如何規范運作,村干部心中無底。縣農經站確定1名領導2名同志包聯東白龍村的“三變”改革工作,面對面指導東白龍村制定工作方案、開展專題培訓、建立管理制度等,助推了工作的開展。
3、與新型經營主體抱團發展、聯合協作是切實可行的途徑
“三變”改革必須創新形式,與工商資本企業、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聯姻,以產業帶動經濟發展,以企業帶動農戶致富,走出一條融合發展、抱團脫貧的富民強村之路[3]。
4、群眾的支持、參與是工作取得實效的基礎
尊重群眾意愿是東白龍村干群達成的共識,只有讓群眾參與改革,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保障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取得群眾的信任與支持,才能做好“三變”改革的各項工作。尤其是貧困戶的脫貧工作,更要傾注心血,幫助貧困戶制定產業發展計劃,傳送科學技術,把“輸血”與“造血”、扶智與扶志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助推脫貧攻堅、產業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福章. 淺析現代新型農業種植模式[J]. 南方農機,2019,50(23):85.
[2] 李茂安. 關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思考[J]. 農業與技術,2015,35(14):221.
[3] 畢艷紅. 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J]. 農業與技術,2016,36(17):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