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生產要素之一,優化農業機械需求結構、完善農業機械管理、確保農業機械的有效供給可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該文對農業機械化側結構改革進行簡要闡述,分析現階段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并針對資金、人才缺乏和結構不合理問題提出應加強政策支持、推動農業機械結構性轉變、培養高素質基層農機管理隊伍等解決措施,為推進農業機械化供給側改革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供給側改革;農機結構;結構性轉變
李延軍. 內蒙古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問題與供給側改革措施[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3):49+51.
現階段,農業發展的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都發生了極大變化,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表現為結構性不平衡,具體表現為供給不足與階段性供大于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農業機械化是實現全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途徑,必須要進一步加快農業機械的推廣、使用以及管理。要加快對傳統農機的改造升級,根據各地區農業種植結構積極推廣新型農機的使用,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活動的勞動強度,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一、農業機械化供給側改革
目前,農業機械水平、科技水平、作業水平以及管理服務水平已經實現了快速提升,農業綜合機械化率已經超過60%以上,糧食產能進一步增強,農業機械化在推動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現階段,要進一步推動農業種植結構優化,拓展農業發展的空間,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表現出動力機械、小型農具、低檔次農具較多,配套農具、大中型農具以及中高端農機較少的特點,因此,農業機械化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加快改造傳統農機,有效滿足中高端農機的需求[1]。
此外,當前農機市場低端農機產能過剩、中高端農業供給不足,這是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大喂入量稻麥聯合收割機、大型采棉機等中高端農機供給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加快推動農業機械化供給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動農業行業的優化升級。
內蒙古地區土地資源豐富,主要種植作物包括小麥、玉米、馬鈴薯、大豆等,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區域,對于農業機械需求較大。從當前內蒙古地區農業發展呈現集約化、大規模的特點,傳統農機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的作業需求,迫切需要引進中高端農業機械;同時需要完善農機管理機制以及配套服務體系,因此,必須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供給側改革。
二、現階段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發展資金
現階段農業發展呈現大規模、集約化的特點,農業種植規模擴大,傳統的作業模式難以適應農業發展需求,加快機械化發展是必然選擇。但是農民群體普遍經濟基礎薄弱,而中高端農機往往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大部分農戶難以負擔高額資金投入。而且,農民群體承擔風險能力較低,在投資方面往往比較保守,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和鼓勵政策。
2、農業機械結構不合理
農業機械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3方面。其一是農業機械裝備不合理,運輸類農機裝備偏多,占比超過50%;而關于農作物耕作、種植、田間管理、收獲以及相關配套農業裝備較少。其二是農機裝備不合理,目前主要是各種農作物種植機械裝備,如馬鈴薯、小麥、大豆等種植機械;而隨著農業發展,對農機裝備的需求呈現多元化特點,不再僅僅局限于農作物種植方面[2]。其三是個體農戶和農業合作組織擁有的農機結構不合理,個體農戶的農機裝備主要以小型農機為主,且多為自用,農機絕大多數時間處于閑置狀態,整體利用率不高。
3、缺乏高素質農機管理干部
農業人員的素養會直接影響農業現代化進程,當前基層農機管理缺乏技術水平較高、業務能力突出的人員,導致基層農機推廣力度有限,無法給予農業人員專業指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機械裝備會向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這些機械裝備的作業質量、作業效率要明顯高于傳統農機裝備,但操作難度較大,對于操作人員要求較高,若農業人員技術水平較低則難以有效發揮現代化農業裝備的作用。
三、農業機械化側供給改革措施
1、加強政策支持
政府部門要積極發揮作用,建立完善的財政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以及保險政策等,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必要保障。財政部門要視情況增加農業機械裝備購置補貼,增量部分可以考慮向農作物主產區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增強扶持政策的針對性以及導向性。同時要完善相應的金融保障體系,包括中高端農業機械裝備、大型農業機械的抵押貸款、金融租賃以及相關的信貸擔保等,都要給予一定的傾斜。積極探索金融惠農方式,促進金融資源向農業生產方面集聚,尤其是針對新型農業合作組織,要重點解決經營者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扶持其發展[3]。
此外,政府、金融機構、保險機構等要加強合作,可以實行由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政府單位提供擔保、農業經營者購買保險的模式,使風險由多方分擔,降低農業經營者的投資風險。資金要素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關鍵,一旦農業經營者獲得充足的資本要素,并且風險相對較低,就可以購置大型農業機械,進而促使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提升,增加農業經營者的收入。
2、推動農業機械結構性轉變
(1)運輸性農業機械向農作物耕作機械發展轉變
目前農業機械裝備中,運輸裝備占農機裝備量的一半以上。隨著多功能拖拉機不再上牌并逐步退出農機裝備,應通過購置補貼政策引導和金融扶持等方式,鼓勵農戶購買大中型拖拉機及其農作物耕作配套機具,實現農機運輸業向農作物耕作機械化發展的轉變。
(2)農民分散購置向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集中購置轉變
土地流轉后,農戶以變賣或以農機具入股的形式加入服務組織,要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服務組織購買適用的農機具,減少農機具的閑置,提高農機具使用效率[4]。
(3)增加田間管理的農機裝備設施
要增加田間管理的農機裝備設施,比如灌溉系統、無人機等,目前對這些裝備設施有極大的需求空間。政府部門要適當引導,通過政策調控,鼓勵農業經營者購置此類農機設備。
(4)積極推動傳統農機改造升級
農業要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改造傳統農業機械是必然要求。傳統農業機械油耗高、排放污染量大、作業效率低,對于環境會造成嚴重污染。在《大氣污染防治法》中明確規定了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排放標準,農機國二升國三勢在必行。
3、培養高素質基層農機管理隊伍
一支高素養且具有較強開拓能力的基層農機管理人員隊伍,可以有效提升農機推廣力度以及相關配套服務質量。政府相關部門要向基層農機管理單位補充高素質人才,一方面要業務能力突出,能熟練掌握各類農機機械,一方面也要掌握一定的農藝知識。
要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僅要注重物質要素的投入,比如資金、機械、人力等,也要注重技術投入以及農業經營者素質的提升[5]。培養優秀農業經營者,加強對返鄉農業人員以及農業高校畢業生的引導,使農機化從業人員的收入不低于甚至高于務工收入,可以壯大基層農機管理人員隊伍。
四、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全國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雖然有所提升,但是整體而言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農業機械供給側改革應重點解決現階段農業機械裝備不合理、農業經營者缺乏資金要素以及缺乏有效指導等問題,要積極構建完善的政策體系,給予農業經營者充分保障,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朱禮好. 解決有效需求不足 推進農機供給側改 “中國農業機械化展望大會”專家把脈農機化發展[J]. 農機質量與監督,2016(9):8-9.
[2] 翁 鳴.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與實踐探索—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討會綜述[J]. 中國農村經濟,2017(8):91-96.
[3] 朱禮好. 發力農機供給側 加快高端農機推廣應用—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拖集團董事長趙剡水[J]. 農機質量與監督,2017(3):10-11.
[4] 程曉云. 找準路徑勇破難題—淺談涿鹿縣東小莊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黨史博采:理論版,2019(6):68-68.
[5] 張立娟. 農村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模式的探討 —以山東省為例[J]. 現代商業,2017(10):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