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豆作為經濟作物,種植范圍不斷擴大,但受各類病蟲害、種植條件影響,其產量、質量無法保障。該文對大豆種植與病蟲害防治中的關鍵技術進行介紹,明確大豆種植的田間管理要點,以促使大豆實現高質量生產。
關鍵詞:大豆;種植;病蟲害防治
石麗娜. 大豆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3):59.
為保障農戶大豆種植經濟收益,應綜合分析大豆種植要點,并通過大豆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靈活運用,提高大豆種植產量及質量,促進農民增收。
一、大豆種植技術要點
1、選地整地
在種植大豆前期,應選用土壤條件符合大豆生長的地塊。選定種植區域后,及時對土地進行翻耕,為后期耕作做好準備。在整地期間應確保土壤深松,提高土壤通透性,為大豆根系創造良好生長條件。隨后同步進行翻地、施肥,保證土壤養分充足。
2、品種篩選
為實現大豆高產優質生產目標,應提前做好品種篩選工作。首先,結合當地氣候、土壤條件以及病害發生情況,選擇適應當地環境的大豆品種。其次,選擇無破損、顆粒飽滿的大豆種子,以保證大豆發芽率。最后,大豆種子篩選結束后,應通過晾曬、拌種等方式進行預處理,預防大豆病蟲害的發生[1]。
3、大豆播種
大豆播種方式可分為人工、機械兩種。開展大豆播種工作時,應先將種子內的雜物清除,以提高種子純度。大豆播種方法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種植面積較大時可選擇機械播種,具有播種均勻、播種效率高等優勢。種植大豆時應合理選用窄行密植、三壟種植等方式。其中,三壟種植在大豆種植技術中較為常見,但需在種植期間按時施肥,補充大豆生長中所需的養分。對于植株較高的大豆品種,可選擇窄行密植的種植方式。
4、種植密度
大豆種植密度直接影響大豆實際產量,各地區大豆播種方式有著明顯的差異。干燥地區應盡量稀植;澇洼地、溫度較低的地方,則可適當增加大豆種植密度[2]。
5、田間管理
在大豆成長期間,相關人員還應定期鋤地,避免土壤板結,以提高大豆出苗率。在鋤地過程中,種植人員可重點控制鋤地深度與鋤地時間,通常情況下可在雨后及時鋤地。
大豆出苗后需結合大豆成長情況做好查苗、補苗、間苗等工作,發現缺苗及時補種,保障大豆的整齊度與均勻性。補苗方法包括催芽后補種、帶土移植等。間苗則是根據大豆生長情況,堅持“去小留大”,將病苗、植株弱小的大豆苗拔除。
另外,田間管理過程中,種植人員還需結合大豆各成長階段水分、養分需求,科學做好大豆田間管理工作。大豆出苗時,水分需求小,僅需適當澆水。隨著植株生長,水分需求明顯增加,缺水時及時澆灌。大豆花莢期生長較為快速,水分、養分需求較大,需及時給大豆施肥、補水。
二、大豆病蟲害防治技術
1、常見蟲害
(1)根潛蠅
大豆根潛蠅屬于大豆常見蟲害,在防治根潛蠅時,種植人員可將樂果乳油稀釋,均勻噴灑在大豆苗上。需要注意的是,配置樂果乳油時,要根據大豆生長情況控制樂果乳油量與稀釋水分量。也可以在拌種過程中噴灑適量稀釋后的樂果乳油,隨后將大豆種子晾曬后再播種。
(2)食心蟲
大豆生長期間,食心蟲會直接損傷大豆豆粒,影響大豆植株的完整性,影響大豆生產質量[3]。應重視大豆食心蟲的防治,主要采取藥物防治。種植人員可在食心蟲爆發時期,通過敵敵畏藥棍薰蒸或使用菊酯類藥劑等方式,有效解決大豆食心蟲病害,保障大豆健康。
2、常見病害
(1)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在大豆生產過程中發生頻次較多,在防治大豆根腐病時,種植人員可在大豆3-5年輪作后深翻土壤,將植株中的病害殘體清除。防治大豆根腐病時,首先可在種植時施用農家肥、生物菌肥等,為土壤補充微量元素,提前預防根腐病;其次,對大豆種子進行拌種包衣處理,降低根腐病的發生率,常見拌種藥劑有精甲霜靈、苯醚甲環唑類藥物;最后,若大豆根腐病已經發生,可配置疫霉菌、鐮刀菌等殺菌劑,噴施1-2次。
(2)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的主要癥狀為葉片出現綠色、黃綠色斑塊,病害時間多為雨季。治理大豆霜霉病時,種植人員可在選用抗病品種的基礎上,采用“非豆科”作物輪作的方式,避免病菌越冬。與此同時,通過中耕除草、清除病株的方式,控制大豆田內的菌源,并且在鋤地過程中及時將染病大豆植株鏟除。
三、結語
大豆作為經濟型農作物有著較為突出的生產價值。為實現大豆高產、高質的種植目標,應深入分析大豆種植技術,做好大豆病蟲害防治工作,從而提高大豆產量與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晶華.大豆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方法技巧[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8):18-19.
[2]白宇清.大豆種植技術探討[J].農家科技:中旬刊,2019(5):36.
[3]曾欽倫.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19(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