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總結并分析了中職校學生常見的四個心理問題:厭學情緒嚴重,學習動力不足;自卑心理嚴重,自我認知偏差;人際交往局限,界限模糊不清;擇業迷茫嚴重,職業定位不清。希望通過對相應問題的具體分析使得廣大中職校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加了解我們的學生,引發大家對中職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心和重視,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深入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中職校;學生;心理問題
眾所周知,“應試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個敏感問題。各種考試將我們的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在他們的求學生涯中,他們因為分數被冠上各種各樣的頭銜:“尖子生”、“優等生”、“落后生”、“差生”等等。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般來說,選擇中職校的學生就是那些傳統意義上的“落后生”和“差生”,他們被中考淘汰下來,因為分數不能滿足普通高中的錄取分數線從而被分流到各級各類的中職校,接受職業技術教育。對他們而言,考試戰場上的頻頻失利,老師、家長的責備、失望,被迫與其他同學的頻繁對比,他們感受到的消極負面評價遠多于積極正面評價,他們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有些悲觀、失望,消極自我觀念因此形成。同時,處于青春期的他們,正經歷著一個由稚嫩走向成熟的過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建構,情緒時常大起大落,波動頻繁。在這樣一個敏感而脆弱的年紀里,所有有意無意的苛刻評價、所有不夠善意和正向的指責都有可能讓他們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他們的成長、成材,同時,給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帶來諸多不必要的麻煩。想要從根本上預防和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他們具體會有哪些比較明顯的心理問題或心理困擾,從而對癥下藥。
(一)厭學情緒嚴重,學習動力不足
中職校學生大部分是因為中考失利被分流到中職校進行學習的,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初中階段就屬于成績不好的“落后生”和“差生”,一直以來都存在著明顯的厭學情緒,學習興趣匱乏,學習動力不足。進入中職校后,本想著得過且過地混一張畢業文憑,但是專業性極強的專業技能知識打破了他們美好的幻想。專業技能知識對他們每個人而言都是一個嶄新的知識領域,需要他們改變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來適應新的知識和環境,還需要他們更強的動手動腦能力來適應從未有過的專業實訓操作課程,他們感受到更大的學習壓力,這種學習的壓力和強度是他們始料未及的,嚴重違背他們當初選擇中職校的初衷,他們因此變得厭學情緒更加嚴重,學習動力更加不足。
(二)自卑心理嚴重,自我認知偏差
中職校學生在我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因為不夠優異的成績,在學業方面屢屢遭受打擊,并因此遭受家長、老師的批評和指責,同學、朋友的輕視和嘲笑,因而導致學業上自信心嚴重不足,自卑心理嚴重。同時,中職校學生正處于情緒敏感且多變的青春期,對于自我的穩定認知尚未形成,十分看重積極的成功體驗及外界對自己的積極評價,這是他們構建穩定自我、明確我是誰的一個重要方式。在這樣一個敏感階段,少有的成功體驗、尖銳的質疑之聲都會加重他們的自卑心理,讓他們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一事無成”,嚴重影響他們自我認知的構建以及自信心的建立。
(三)人際交往局限,界限模糊不清
近幾年,隨著QQ、微信、微博等各種網絡社交軟件的快速興起和普遍應用,人與人之間幾乎摒棄了面對面聊天這一最簡單直觀的方式,全部利用便捷的網絡來交換信息、交流感情。在這種人—機—人的聊天環境下,信息的大批量輸出和交換明顯增多,但是相應的,眼神、表情、肢體以及情感的傳達越來越少,聊天變得越來越簡單,但是情感傳遞卻越來越難。我們的學生在這種大環境下成長,越來越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傳遞自己的情感,也越來越不知道應該如何完成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地交流。再者,我們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處在性意識發展階段的異性吸引期。在這個時期,他們的身體在發生變化,性意識開始萌動,他們自然地會對異性產生好奇與好感,渴望與異性接觸,甚至發展出親密于友情之上的關系。但是,由于他們在認知和情感上的發育尚不夠完善,對于感情的理解過于簡單和片面,模糊了友情與愛情之間的關系界限,甚至因此讓自己和他人遭受傷害,為以后建立真正健康的親密關系埋下隱患。
(四)擇業迷茫嚴重,職業定位不清
中職校學生的年齡正處于15—18歲之間,自我意識尚在形成。他們選擇中職校就讀,一部分是因為中考失利被分流,一部分是遵從父母長輩的選擇,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因為了解自身的優劣勢所在,看清了自己之后的職業規劃從而選擇一技傍身。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大部分學生對于自己所選擇的專業以及畢業后要從事的相關職業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終日渾噩度日,得過且過。臨近畢業時,面對著企業的硬性要求以及大學本科畢業的同專業競爭者,深感無措與焦慮。我曾在我校兩個班級展開調查,真正喜歡自己目前所學專業的學生寥寥無幾,畢業后想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對他們來說,現在的學校生活并不是在為未來奮斗,只是在為之前的失敗買單。他們對擇業的迷茫情緒嚴重影響著他們對待學業的態度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變得被動而消極,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以上便是現在中職校學生呈現出來的幾個比較顯著的心理問題,值得引起我們每位中職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教育二字,不僅要有“教”,還應該有“育”,這就要求我們中職校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技能,還要幫助他們明白做人的道理,跨越成長道路上的溝溝坎坎,最終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有用之人。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奉行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四有”人才,現在,我們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加上一個字,心!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心五位一體的“五有”人才!健康穩定的心理狀態,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這是我們學生現在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因此,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工作迫在眉睫!作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陳曉玲.中職學生心理現狀及應對策略[J].科學咨詢,2014,(43):12.
[2]?? 李永勝,蔡桂全,莫愛玲,等.淺談中等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眾科技,2013,15(164):232-234.
[3]?? 李麗.職校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19):38.
[4]?? 孫寧海.關于中職校重視學生心理輔導的思考[J].職業,2007,(15):34.
[5]吳舒靜.論中職學校心理輔導活動課的開展[J].現代職業教育,2016,(9):124-125.
作者簡介:
朱汝晨(1989.07-),女(漢族),山東東營,碩士,任職于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