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公眾使用手機的頻率越來越高,以微博、微信為首的自媒體們正在迅速而深刻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這種不同于以往的傳播方式對于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都有著較大的提升。而正是因為這樣,依托高速發展的網絡科技而形成的自媒體在給公民提供了一個更大交流信息、表達觀點的平臺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相關問題,也正是我國亟需完善對自媒體法律規制的原因。本文主要立足于信息時代自媒體所引發的法律問題,以及現有的立法與司法的相關規定,來闡述信息時代自媒體對于法律的影響。
關鍵詞:自媒體;網絡輿論;網絡謠言;法律
一、自媒體概述
1.??? 自媒體的傳播特點
1.1? 時效性
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信息從產生到傳播到受眾過程中存在著一段很長的時間差。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渠道,由于其時間、信息的固定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傳播的速度。然而由于互聯網的出現,加之各類社交軟件的井噴式發展,往往信息在產出的第一時刻,人們便擁有渠道去獲得信息。由于目前自媒體的自由性以及各個自媒體之間的競爭關系,信息在出現的第一時間,微博的營銷號、微信的公眾號以及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自媒體紛紛搶奪熱點,在這一競爭的過程中也加速了受眾獲取信息的速度。
1.2? 多樣性
相較于之前的傳統媒體較為單一的傳播方式與表現形式,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與傳播效果都有著較大的差異。報紙、廣播、電視在傳播信息時的新意較少,傳播的方式較為統一。而由于互聯網的產生,H5、公眾號推文以及見怪不怪。還有最近崛起的VR實景體驗以及概念性的高科技都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傳播方式一定會有更多的變化。對于傳播效果而言,例如微博往往比較簡短,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的咨詢;而作為另一主力的微信公眾號則是力求推送的深度與廣度,提高其文章的閱讀量與關注度。就此而言,各大自媒體之間的傳播效果也是千差萬別的。
1.3? 平等性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其實在其名字上以及有所體現。相較于傳統媒體的信息來源權威、統一,大眾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而言,如今的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制造者與傳播者,而我們在信息的接受這一方面也擁有著更大的平等權。受眾可以平等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擁有著對信息接受的主動權,也體現了在信息的發布、傳播與接受這三個環節上的平等性。
1.4? 廣闊性
由于現在獲取信息的途徑增多,且獲取信息的成本相較于之前來說較低;最重要的是,在互聯網傳播的這一前提下,傳播的受眾面非常之廣。在擁有著較高的關注度的微博來說,閱讀量可以很輕易的達到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瀏覽量。而傳播較廣的推文,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爆款文”,也可以擁有上千萬的閱讀量。也就是說,無論你識字與否,無論你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獲取信息,信息通過許多種途徑最終將被受眾接受。在這種情況下,自媒體的傳播和受眾都具有廣闊性。
2.??? 自媒體本身的缺陷
2.1? 信息來源真實性不確定
由于不再像傳統媒體一樣輸出的渠道較為單一,對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保證,如今自媒體的信息來源真實度很難確定,相關部門在管理上難度較大。加之各類微博、微信的大V、營銷號,為了自己獲得各種利益或者單純的為了流量而制造或者惡意傳播虛假信息。雖然有關部門對此有相關的規定,然而實際上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而作為信息的受眾端,我們無法對于信息的真實性做出準確的判斷,這也可能造成虛假信息的進一步傳播,造成更大的不良影響。
2.2? 容易陷入惡性競爭
在互聯網時代,類似于抖音與快手,今日頭條與微博等內容有著相似性的平臺競爭以及非常激烈,而各個軟件也在不同程度上對競爭對手進行限制。例如騰訊在一定程度上為了自己的利益限制了快手、抖音在微信的傳播,同時推出功能相似的“視頻號”。而其實這也屬于一種惡性競爭,根本上而言不利于信息的良性傳播。同時,每個平臺的部分流量較大的用戶,為了爭取自己更大的關注度以及更大的流量以換取更大的利益,會采取很多惡性的競爭手段以及營銷手段。在這種惡性競爭中,整體的基調就會出現問題,很多情況下傳播的將不再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與真實的事件內容,而是為了流量和利益一昧的博關注、博眼球。
2.3? 表達民意廣泛性問題
自媒體上的主流民意與真實民意之間的,往往存在著一條由年齡、時間、地域、經濟能力所造成的鴻溝。例如前段時間對于民法典中離婚冷靜期的問題,在自媒體上的主流民意明顯表現出了反對的趨勢,其中以微博評論、投票,微信公眾號文章為主要體現。而在現實生活中,反對的呼聲則并沒有如自媒體上體現出的一邊倒的反對。究其原因,自媒體用戶的經濟條件與知識水平往往較高,而其他中老年群體以及經濟條件較為落后的青少年群體相對來說表達與發聲渠道則受到限制,其獨立的訴求無法通過自媒體進行充分表達。
二、自媒體所引發的法律問題
1.??? 網絡謠言
1.1? 對媒體的不信任感上升
由于過多的網絡謠言傳播,受眾對自媒體的信任感會逐漸下降。但是,除了不負責任,隨意造謠的自媒體外,有另一部分講真話、講實話,擁有者社會責任感以及社會正義感的媒體也將會受到影響。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網絡謠言使得媒體在大眾心中的公信力下降。
1.2? 對個人產生傷害
本來每個人的生活都屬于個人的隱私,在我們將自己的生活狀態或者他人將我們的生活狀態發布到網絡上之后,就會有人對我們的私人生活評頭論足。這些評論以及言論屬于每個人的言論自由,但是每個人的素質有高有低,有些不當的評論會對當事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傷害以及對私人的私生活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三、自媒體對法律規制所帶來的影響
1.??? 對于立法的具體規定
1.1? 對于網絡輿論的立法
在兩高發布的解釋即法釋[2013]21號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已對類似輿論暴力的行為有了規定。對于輿論暴力行為歸入誹謗罪,筆者十分認同。但如今隨著自媒體的發展速度以及5G時代網絡信息傳播速度的進一步加快,輿論暴力的范圍以及規制的手段還需要進一步細化與明確。
1.2? 對于網絡謠言的立法
對于網絡上散布謠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分為三種責任。
1.2.1????? 民事責任
《民法典》中將人格權獨立成編,體現出國家及社會保護公民人格權利的決心。網絡并非法外之地,個人的言論自由一定要在法律規范的限度內,若因為“口無遮攔”給他人帶來名譽上損害,則毫無疑問應受到法律制裁。
1.2.2????? 刑事責任
如果散布謠言,構成犯罪的要依據《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尋釁滋事罪,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誹謗罪,以及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對此都有相關規制。
2.??? 完善網絡誹謗法律規制的路徑
2.1? 進一步完善網絡誹謗犯罪立法
就目前看來,若要認定網絡誹謗的刑事責任要求較為嚴格,且往往需要在造成了嚴重影響的前提下,難度較大。而一些行為性質較為模糊,造成的后果難以明確的網絡誹謗,則難以得到法律規制。筆者認為,應當進一步規范網絡誹謗的行政責任,除了險情、疫情、警情外,明確“其他方法”的范圍。
2.2? 健全網絡誹謗監管體系
為了營造良好、安全的網絡環境,筆者認為,應當出臺相關規定明確各大門戶網站與應用軟件對于網絡誹謗行為的監管與監控,扼制其為了流量而坐視不理、拖延時間以至于信息不斷傳播,負面影響不斷擴大。通過規范網站運營者,加強對于網絡誹謗行為的監控,以此構建網絡誹謗犯罪防控體系。
2.3? 引入比例原則加以平衡
在解決言論自由應在何種限度內受到保障的問題時,可以引用比例原則來進行“調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提出,根據在一定的環境下言論表達活動給現實秩序所造成危險的性質,來決定是否給予法律保護,這一標準的核心是強調某一言論是否“實際有害”,即一種行為只有與犯罪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法律才能加以規制。這就是比例原則的內在要求。比例原則是罪刑相適應原則的體現,可以具體化為量刑基準的落實。對刑法中限制言論表達的規定進行具體適用時,要結合具體案例,判斷法益受侵害的危險或現實損害是否確實發生,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對被侵害法益的救濟是否已經適用并且無效。在對具體犯罪構成要件進行分析時應該進行嚴格解釋,不但要考慮對網絡誹謗行為侵害法益的危險性要求的不同,還要考究具體案件中適用刑法是否會對言論自由所體現的憲法理念造成限制,是否會對言論自由權的未來發展造成抑制等。
四、總結
綜合上文所述,由于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全球網絡的覆蓋率逐漸提高,互聯網信息的傳播更加具有自由特性,因此傳統社會本來不具有的網絡謠言以及網絡輿論所帶來的負面作用愈演愈烈。對于網絡自媒體的法律規范與法律管制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今天為止,我國對于互聯網的管理以及相關立法已經逐漸趨于健全。但是,如何加強管控,如何把相關規定真正落實到位,我們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①張美玲、羅憶:《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傳播特點和優勢分析》,《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3 期,p46
②王凱:《論自媒體的法律規制》2013年 6月
③王凱:《論自媒體的法律規制》2013年 6月
④林恒毅:《自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的治理研究》
⑤張奕欣:《自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及其引導研究》
⑥饒炎錳:《關于網絡輿論法律問題的研究》
作者簡介:
聶臻,1999年,女,漢族,湖南長沙,中南大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