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厚俊 張成玲 楊冬靜 謝逸萍 馬居奎

摘要:為探索安全高效的甘薯田雜草的化學防除技術,選擇5種不同除草劑,通過田間小區(qū)試驗探索不同施藥時期、不同混用組合對甘薯田雜草的防除效果及對甘薯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330 g/L二甲戊靈乳油 4.5 L/hm2 于甘薯栽種后土壤封閉處理45 d和108 g/L高效氟吡甲禾靈乳油0.75 L/hm2+10%乙羧氟草醚乳油0.75 L/hm2莖葉處理35 d對甘薯田雜草總體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可有效降低雜草危害,提高甘薯的產量,甘薯產量均較空白對照區(qū)增加200%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關鍵詞:甘薯;雜草;防除技術;二甲戊靈;高效氟吡甲禾靈;產量
中圖分類號:S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35X(2020)01-0074-05
Abstract:Five herbicides were selected to identify a selective and highly effective chemical control technology for weeds in sweet potato fields,and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application times and mixture combinations on weed control and crop yield. Overall weed control provided at 45 days after planting by pendimethalin (330g/L emulsifiable concentrate,EC) in preemergence (4.5 L/hm2) and by haloxyfop-r-methyl 108 g/L EC (0.75 L/hm2) + fluoroglycofen 10% EC (0.75 L/hm2) at 35 days after postemergence treatment was above 90%. These treatment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weeds and increased sweet potatoes yield by 200% compared with the untreated areas,with a remarkable economic benefit.
Key words:sweet potato;weed;control technology;yield
甘薯是重要的糧食、飼料、工業(yè)原料以及新型能源作物,我國常年種植甘薯約4.5×106 hm2[1]。甘薯以其高產、耐貧瘠及廣泛的適應性,在我國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中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甘薯的保健功能逐漸得到廣大民眾認可,甘薯種植效益較突出,農戶種植甘薯的積極性較高。但甘薯田雜草種類較多、生長迅速,與甘薯爭水、爭肥、爭空間,常因除草不及時而發(fā)生草害或草荒,嚴重影響甘薯的產量和品質。據統計,每年因雜草危害可引起甘薯減產5%~15%,雜草危害嚴重的地塊甚至減產50%以上[2]。
為降低雜草對作物的危害,國內外學者對雜草的防除技術進行了諸多研究。如黑色地膜或作物秸稈覆蓋除草[3-4]、機械中耕除草[5]、利用植食性動物或病原微生物及作物化感作用進行生物防治[6-7]、以及火焰高溫除草[8-11]等,但化學除草仍是目前生產上應用最為廣泛的雜草防除技術,因其具有省工、省時、使用簡便、除草速度快的優(yōu)點而成為農田除草的首選方法[12]。有學者對甘薯田雜草的化除技術進行了研究,段成鼎等研究表明,二甲戊靈對甘薯田雜草防除效果較好[13];邱思鑫等則推薦使用乙草胺和精異丙甲草胺作為南方甘薯田雜草防除藥劑[14];楊育峰等研究表明,乙草胺、二甲戊樂靈和乙氧氟草醚對甘薯田雜草均具有較好的防除效果,但二甲戊靈對甘薯相對安全[15];王子文等研究認為,精異丙甲草胺對甘薯田間雜草的除草劑效果最好,并且對甘薯的產量無不良影響,適宜在甘薯移栽后進行土壤處理[16]。相關研究多集中于化學除草劑的篩選,對除草劑對甘薯造成的藥害及雜草對甘薯產量影響的報道相對較少。為此,本研究選擇330 g/L二甲戊靈乳油等5種不同除草劑,通過田間小區(qū)試驗探索不同施藥時期、不同混用組合對雜草的防除效果及其對甘薯產量的影響,以期為甘薯田雜草化學防除及除草劑合理使用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甘薯品種為煙薯25,由江蘇徐淮地區(qū)徐州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提供。供試藥劑分別為 330 g/L 二甲戊靈乳油(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生產)、960 g/L精異丙甲草胺乳油[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108 g/L高效氟吡甲禾靈乳油(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10%精喹禾靈乳油(青島豐邦農化有限公司生產)、10%乙羧氟草醚乳油(青島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2 處理方法
試驗于2019年在江蘇徐淮地區(qū)徐州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甘薯試驗田進行,上茬作物為小麥。試驗設8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試驗期間處理8見草即除,其余處理除調查取樣外,均不進行人工除草。
8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330 g/L二甲戊靈乳油4.5 L/hm2,起壟后噴施;處理2:330 g/L二甲戊靈乳油4.5 L/hm2,栽種后噴施;處理3:960 g/L精異丙甲草胺乳油 2.25 L/hm2,起壟后噴施;處理4:960 g/L精異丙甲草胺乳油2.25 L/hm2,栽種后噴施;處理5:108 g/L高效氟吡甲禾靈乳油 0.75 L/hm2+10%乙羧氟草醚乳油0.75 L/hm2;處理6:10%精喹禾靈乳油 0.525 L/hm2+10%乙羧氟草醚乳油0.75 L/hm2;處理7:不施藥,空白對照;處理8:不施藥,人工除草。
試驗田于2019年6月7日起壟,壟寬80 cm,6月15日栽種。處理1、處理3于6月8日(起壟后)施藥,處理2、處理4于6月18日(栽種后)施藥,處理5、處理6于6月27日(雜草3~5葉期)施藥。試驗小區(qū)為5行區(qū),每行栽種20株,株距為23 cm,每個小區(qū)栽種100株。施藥在晴好天氣傍晚無風時進行,處理1至處理4為全田噴霧,處理5、處理6帶防護罩定向噴霧,避免藥液噴施至甘薯植株上。農藥采用二次稀釋法,用水量為 750 kg/hm2。
1.3 調查內容與方法
1.3.1 安全性調查 施藥后以目測法調查甘薯植株是否有藥害。每3 d調查1次甘薯生長情況(處理1、處理3栽種后開始觀察),觀察甘薯生長和葉片顏色變化,以判斷除草劑的藥害情況。
1.3.2 防除效果調查 7月2日、8月2日每個小區(qū)分別隨機取4點,每點0.25 m2,調查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的殘留株數,計算株防效。8月2日加測鮮重防效。
1.3.3 產量調查 甘薯于10月18日收獲。收獲時去除小區(qū)兩邊保護行各1壟,將中間3壟薯蔓及雜草沿地表分別割下,稱重。同時將中間3壟的甘薯收獲后計產,分析不同化學除草劑對甘薯產量的影響,以及殘留雜草與甘薯產量的相關性。
1.4 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03進行統計,用DPS 7.5數據處理系統處理,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化學除草防效、甘薯減產率、甘薯增產率的計算公式[17]如下:
E=(nCK-nPt)/nCK×100%。
式中:E為株(鮮重)防效;nCK為空白對照區(qū)雜草株數(鮮重);nPt為處理區(qū)雜草株數(鮮重)。
減產率=(人工除草區(qū)甘薯產量-處理區(qū)甘薯產量)/人工除草區(qū)甘薯產量×100%;
增產率=(處理區(qū)甘薯產量-不施藥空白對照區(qū)甘薯產量)/不施藥空白對照區(qū)甘薯產 量×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除草劑對甘薯的安全性
安全性調查發(fā)現,960 g/L精異丙甲草胺乳油2.25 L/hm2(栽種后施藥)藥后3 d即出現藥害,表現為頂部葉片皺縮、葉片顏色變深、有壞死斑點,12 d后新生葉片藥害逐漸消失,后生長正常。330 g/L 二甲戊靈乳油4.5 L/hm2(栽種后施藥)藥后3 d無明顯藥害,6 d后新葉片出現藥害癥狀,表現為葉片皺縮、表面不光滑、葉片變厚、葉形變尖、葉緣呈鋸齒狀、顏色變深等,15 d后新葉逐漸恢復正常,但受害葉片葉形及葉色仍未恢復正常。其余處理甘薯未見明顯藥害發(fā)生。
2.2 不同除草劑對雜草的防除效果
不同除草劑及施藥時期對雜草的防除效果見表1,不同處理對雜草的防除效果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8月2日株防效調查結果顯示,處理1至處理5對禾本科雜草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高于84%,與處理6在5%水平上差異顯著。處理5對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在90%左右。總防效以處理5最高,達90.81%,其次是處理2,防效為85.93%,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這2個處理間差異在5%水平上不顯著,但處理5與其他幾個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
對雜草鮮重防效調查結果表明,各處理對禾本科雜草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各處理差異在5%水平上不顯著。但不同處理對闊葉雜草的鮮重防效差異較大,以處理5最高,為93.97%,其次是處理6和處理2,防效分別為85.70%、8199%,其余幾個處理對闊葉雜草的鮮重防效均低于20%。總鮮重防效以處理5、處理2為最高,分別為90.78%、90.52%,其余幾個處理的總防效處于54.83%~72.95%之間,與處理5、處理2的差異達顯著水平。
處理1與處理2、處理3與處理4為相同藥劑不同施藥時間的處理,結果表明各處理對禾本科雜草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株防效均高于84%,且不同施藥時間之間差異不顯著。但對闊葉雜草的防效和總防效存在一定的差異,8月2日處理1與處理2對闊葉雜草株防效分別為44.04%、7130%,總防效分別為67.84%、85.93%,鮮重總防效分別為70.10%、90.52%。因此,相同藥劑不同時期施藥對闊葉雜草的防除效果有一定差異。
2.3 不同除草劑對甘薯產量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甘薯產量的影響結果見表2,各處理間雜草重、薯蔓重和薯塊產量均存在差異。處理7的雜草重為19.13 kg,其余處理雜草重均低于9 kg,差異達顯著水平。處理7的甘薯蔓及薯塊產量均最低,分別為7.16、7.07 kg,顯著低于人工除草處理和其他除草劑處理。處理8的薯蔓產量最高,為35.41 kg,其次是處理6、處理2和處理5,薯蔓產量分別為29.02、28.72、26.16 kg。
從薯塊產量結果分析,處理8的產量最高,為24.83 kg,其次是處理5和處理2,產量分別為2297、21.37 kg,這3個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與其余處理的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處理2與處理6除外)。與人工除草相比,除草劑及不除草處理甘薯均有一定程度的減產,減產幅度在7.50%~7154%,其中以處理7減產最多,達71.54%,處理5和處理2產量較好,減產幅度均分別為750%、13.95%。與不除草處理相比較,其余各處理的產量均有較高提升,其中以處理8增產最多,達251.25%,其次是處理5和處理2,增產幅度均在2倍以上,其余幾個處理對甘薯產量的提升均在1.16~1.53倍之間。
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甘薯產量與薯蔓重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0.909* *,P=0.002),與雜草重呈顯著負相關關系(r=-0.963* *,P=0.001)。薯蔓鮮重與雜草重呈顯著負相關關系(r= -0.895* *,P=0.003)。
3 小結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甘薯整個生育期不除草與人工及時除草相比較,甘薯減產幅度可達7154%。合理使用化學除草劑能有效抑制雜草發(fā)生與生長,顯著提高甘薯產量,本試驗中 330 g/L 二甲戊靈乳油4.5 L/hm2栽種后施藥和108 g/L高效氟吡甲禾靈乳油0.75 L/hm2+10%乙羧氟草醚乳油0.75 L/hm2莖葉噴霧對雜草總體防除效果均在90%以上,甘薯增產率可達200%以上。同時,研究發(fā)現單純依靠化學除草劑并不能完全消除甘薯田雜草危害,相較于人工除草仍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甘薯產量損失。因此,生產上甘薯田雜草防除應以化學防除輔以適當的機械人工除草,以提高雜草防除效果和甘薯產量。綜合分析供試除草劑對甘薯的安全性、雜草防除效果和甘薯產量的影響,甘薯田雜草的化學防除推薦使用330 g/L二甲戊靈乳油4.5 L/hm2土壤封閉處理或108 g/L高效氟吡甲禾靈乳油0.75 L/hm2+10%乙羧氟草醚乳油0.75 L/hm2于雜草3~5葉期對莖葉進行噴霧處理。
由于我國勞動人口的短缺及人工除草成本的增加,化學除草仍是未來一段時間雜草防除的主要手段,篩選高效、安全的除草劑是解決甘薯田雜草危害的有效途徑。相較于小麥、水稻、玉米等大田作物,在甘薯田登記使用的除草劑品種極少,目前僅有滅草松和異丙草胺2種除草劑。高效氟吡甲禾靈、乙羧氟草醚分別是防治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的苗后除草劑品種,本研究結果表明將這2種農藥混用可對甘薯田雜草進行有效防除,防除效果可達90%左右,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18]一致。二甲戊靈是目前世界上僅次于滅生性除草劑草甘膦、百草枯的第三大除草劑,廣泛應用于棉花、玉米、水稻、馬鈴薯、大豆、花生、煙草以及蔬菜田的雜草防除中,近年來部分學者對其應用于甘薯田雜草防除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該藥劑對甘薯田雜草具有較好的防除作用[13-15,19],本研究結論與之相同。雖然本研究發(fā)現二甲戊靈全田噴霧會對甘薯造成一定程度的藥害,但與栽種前封閉處理比較,栽種后施藥未造成明顯的減產,這可能與甘薯莖蔓生長迅速,具有較強的補償作用有關。因此,二甲戊靈可在甘薯田雜草的防除中推廣應用并不斷完善其使用技術,通過土壤封閉和莖葉處理相結合,提高對甘薯整個生育期雜草的防除效果,促進甘薯產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馬代夫,李 強,曹清河,等. 中國甘薯產業(yè)及產業(yè)技術的發(fā)展與展望[J]. 江蘇農業(yè)學報,2012,28(5):969-973.
[2]李 貴,王一專,吳競侖. 甘薯田雜草的防除策略[J]. 雜草科學,2010(4):15-18.
[3]付佑勝,劉偉中,張 凱,等. 麥秸稈高留茬條件下不同秸稈覆蓋量對稻田雜草及水稻產量的影響[J]. 西南農業(yè)學報,2019,32(10):2313-2318.
[4]楊世佳,陳 瑾,張 毅,等. 不同顏色地膜覆蓋對玉米土壤溫度、雜草發(fā)生及玉米產量的影響[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9,47(22):92-96.
[5]蘆新春,陳書法,楊 進,等. 圓盤式行間中耕除草施肥機結構設計[J]. 中國農機化學報,2019,40(3)62-65.
[6]葉光祿. 我國雜草生物防治的研究進展[J]. 臺灣農業(yè)探索,2013(1):81-84.
[7]張黎華,馮玉龍. 外來入侵雜草的生物防治及生防因子對本地非目標種的影響[J]. 生態(tài)學報,2007,27(2):802-809.
[8]Stepanovic S,Datta A,Neilson B,et al. Effectiveness of flame weeding and cultivation for weed control in organic maize[J]. Biological Agriculture & Horticulture,2016,32(1):47-62.
[9]Sivesind E C,Leblanc M L,Cloutier D C,et al. Impact of selective flame weeding on onion yield,pungency,flavonoid concentration,and weeds[J]. Crop Protection,2012,39:45-51.
[10]郭文磊,馮 莉,田興山. 火焰滅草技術在果園中的應用效果[J]. 雜草學報,2019,37(2):35-39.
[11]周 龍. 火焰控草對農田主要雜草群落特征的影響[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
[12]梁巧玲,馬德英. 農田雜草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 雜草科學,2007(2):14-16.
[13]段成鼎,范建芝,楊淑娟,等. 3種除草劑對甘薯田雜草的田間防效試驗[J]. 雜草科學,2014,32(2):52-55.
[14]邱思鑫,劉中華,余 華,等. 甘薯田間雜草安全高效除草劑的篩選[J]. 福建農業(yè)學報,2018,33(2):171-176.
[15]楊育峰,李君霞,代小冬,等. 5種除草劑對甘薯田間雜草的防除效果[J]. 河南農業(yè)科學,2013,42(7):88-90.
[16]王子文,王建平,王貴啟,等. 不同除草劑對甘薯田雜草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較[J]. 雜草科學,2015,33(3):42-45.
[17]李向紅. 除草劑田間試驗藥效計算方法分析[J]. 江西棉花,2003,25(4):33-34.
[18]吳翠霞,周 超,張?zhí)锾铮? 乙羧氟草醚與高效氟吡甲禾靈混配的聯合作用[J]. 農藥,2018,57(3):222-224.
[19]孫厚俊,楊冬靜,徐 振,等. 徐淮地區(qū)甘薯田主要雜草種類及防除技術[J]. 江蘇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5(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