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健
【摘? 要】在我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數學本就是一門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學科,其思維的動力源泉來源于問題,有了問題才能夠掌握學習的方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中,其中重要的環節便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我國新課改要求,讓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教師作為指導作用,因此教師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并提出問題,同時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本文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作出淺析。
【關鍵詞】問題意識; 提出問題 ;培養; 課堂教學
引言
數學問題意識是指在進行數學的認識活動中,活動主體對既有的知識經驗和一些難以解決的實際或理論問題所產生的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等的心理狀態,并在其驅動下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新的數學課程中,解決問題處于重要的地位,加強問題解決的學習已成為改善我國中小學數學學習的切入口。而“問題解決”首先得有“問題”產生,這就需要學生在數學學習時有能產生問題的意識。
1.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提問的興趣
在小學教育階段,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使然,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從而為小學生創造良好的數學問題情境,從而讓學生能夠提高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進而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和探究充滿熱情。在開始新的課程教學前,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有趣的教學情境,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在自主思考的狀態下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例如,在可能性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內三個組員,分別給三個組員分發不同顏色的骰子,然后讓三個學生擲骰子,這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骰子顯示的數字。這時候學生會積極的回答。然后教師再提出問題,為什么三個骰子會偶爾出現三個一樣的數字,偶爾出現兩個一樣的數字,偶爾會出現三個不同的數字。這時學生會對這些問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會自主的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力求解決這些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就可以針對這些問題對學生進行指導或者對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這類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還能夠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營造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問題意識
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否得到發展,往往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氛圍。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種良好的教學氣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敞開問題意識。這個課堂教學氛圍的形成,一是通過個別談話、集體討論、課外活動等形式創設一個心理相容的學生集體,使得集體中各個成員之間相互信任,有較多的共同語言;二是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規律,與學生建立一種融洽、和諧、平等的關系,為學生敢問,敢質疑問難提供一個寬松的空間;三是允許學生學習中出現錯誤,即錯誤不應被掩蓋,而應該被建設性地利用。四是在課堂上對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并注意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怎樣問才更有意義,對于學生提出來的富有思考性的問題,可根據情況因勢利導,及時組織大家討論。這樣學生的問題意識會被有效地激發,并得到較好的發展和展示。
3.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日常教學中,我們深有感受,知識儲備豐富的學生,問“問題”的次數較多,問的問題也較有深度。因為知識結構里的信息多,容易產生聯想,能在知識相互聯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謂“非學,無以致疑”,掌握一定量的知識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教學中除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外,還應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擴大信息量。對碰到的新問題進行積極思考,把思考過程中所習得的貯存起來,構成自己認知結構的組成部分。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知識結構便不斷更新、不斷豐富、不斷發展,從而使他們在碰到問題時,能從各個方面引發對問題的思考,培養發展他們的問題意識。
4.培養學生提問技能,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提問技能,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模仿老師提問的方法,即老師可先根據某一知識點進行示范提問,然后再出示同類型的內容,讓學生模仿提問。例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題目先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像“什么是周長?”什么是長方形的周長?怎樣求長方形的周長?”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提更深入的問題。比如,“為什么要研究周長?”“長方形的邊長和周長有什么關系?”從而使學生逐漸學會提問題。相對而言,更重要的是老師要讓學生學會提問的方法、途徑和思路,從而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5.利用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問題思考
人們常說:動手動腦,手腦并用。事實上,很多時候,人們的問題往往就是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提出來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可以適當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我在給學生講授“圓錐的側面積”時,很多學生總是無法理解“圓錐側面展開圖中的弧長等于底面圓的周長”和“圓錐的側面積等于底面圓的周長與母線長的積的一半”這兩個定理。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就讓學生自制一個圓錐模具,然后讓學生親自動手把手中的圓錐剪開,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生逐漸發現:圓錐側面展開圖中,它的弧長剛好等于底面圓的周長,并且圓錐的母線就相當于展開圖中的扇形的半徑。得出了這一結論以后,我再繼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討論,接著學生又發現了圓錐的側面積剛好等于展開后扇形的面積,就這樣,在動手操作、演示、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推導出了圓錐的側面積計算公式。這樣親自動手的推導過程使得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不再僅僅局限在公式的記憶上,而是在各種問題的思考中切實地了解整個公式的形成過程,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并運用這些知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而需要循序漸進的進行,并同時應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中的問題設計和研究加大力度,并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問題意識和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練遠進.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育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7.
[2]岳增剛.數學“情境—問題”教學對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培養的探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6.
[3]羅水瓊.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5(35):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