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范
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在我國十分嚴重。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產生了大量的科研論文和專利;另一方面,企業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突破技術瓶頸,解決“卡脖子”問題,而許多企業自身又缺少技術研發能力。目前兩大板塊之間各行其是,沒有形成很好的協同創新機制,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二十多年前,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還很少,科研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F在我國的科研投入增加了近十倍,基礎研究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此,不能繼續滿足于發表文章,追求數字化的成績,必須重視把我國的基礎研究進步真正轉化為科技創新實力和企業競爭力。
北京市于2019年出臺了《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試行)》,全國各地也都在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大有星火燎原、遍地開花之勢。但是,目前有關新型研發機構的定位尚不清晰,在認識上還存在諸多混亂,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我們認為,新型研發機構不能定位于從0到1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因為基礎科學發現與發明創造是無法規劃和靠大兵團作戰突擊出來的,也不是簡單地用錢堆出來的,更多需要的是創新性的文化環境和土壤的培育,屬于無心栽柳的行為,因此更適合于在大學和極少數研究院所去做。實際上,在已經擁有龐大數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礎上,再增加幾個基礎研究機構,很難產生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因此,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須有別于高校和現有科研院所,也應有別于企業的研發機構(盡管很少、很弱),須擁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定位。同時,必須高度重視體制機制創新,用新思維引領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新型研發機構應致力于解決我國現存的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融通科技與經濟兩大板塊,致力于解決我國高科技產業諸多“卡脖子”問題,打造產業核心競爭力。尤其應重點布局“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探索實踐,尋找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高科技產業發展所亟需的高效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在“十四五”期間,由中央或地方政府主導,選擇典型的高新技術領域,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資源,吸納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若干以“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探索為主要目的的新型研發機構。
二是在新型研發機構中,將政府投資和社會資本有機融合,共同發力,實行“雙輪驅動”。一方面,政府給予持續的經費投入,堅持不懈地推進原創性和顛覆性技術研發,充分體現國家意志。“卡脖子”技術是“熬”出來的,絕不是“突擊”出來的,需要久久為功。我國企業的特質決定了國企和央企缺少布局未來的積極性,而絕大多數私企又缺少布局未來的能力,因此必須強化政府投入和自上而下的有效組織。這也是我國“謀劃長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所在。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導向,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企業的參與可調動起市場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市場引領作用,避免高校和科研院所紙上談兵、不接地氣的市場脫節問題;而政府的參與又可以避免市場行為的“短視”“近視”問題。
三是在新型研發機構內,推進“研發代工”模式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為企業成立研發代工中心,開展“一對一”的定制化研發服務,解決企業的研發需求,與企業一道打造品牌產品,同時提高新型研發機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是制定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釋放政策紅利,吸引企業和廣大科技人員參與到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運行實踐中,盡早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和推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主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