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英曲吉
[摘 要] 新形勢下,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顯示了新形勢下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20世紀以來,我國草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草原面積逐年減少,因此,加強對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是當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青海省草原生態環境治理現狀及相應對策,以期為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提供參考。
[關鍵詞] 草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青海省
[中圖分類號] S8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7-107-2
青海省作為我國重要的草原牧區,由于長期以來粗放式的草原畜牧業發展,對當地的草原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新形勢下,為滿足社會需求,維護生態平衡,需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理手段,加強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從而推動青海省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
1 青海省草原生態環境現狀
1.1 草原退化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近幾年,我國草原環境惡化程度不斷加深,草原退化速度逐漸加快,每年以近200萬hm2的速度退化,草原面積減少65~70 hm2。隨著草原生態環境惡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對,當地的生存條件產生了極大威脅,尤其是對于青海省,由于其海拔較高,自然條件比較嚴酷,加之對草原資源的過度開發與利用,導致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當地的蓄水能力急速下降,水土流失問題進一步加劇,濕地嚴重萎縮,這些均使青海省整體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存條件不斷惡化[1]。
1.2 制約當地經濟發展
長期以來,畜牧業一直是青海省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是當地主要的經濟來源。但近年來隨著草原資源的不斷減少,使得草原承載能力不斷下降,面對當前青海省高密度的牲畜飼養,其飼養規模已遠超當地草原的最大承載力,進一步加速了當地草原生態環境的惡化,從而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需當地做好經濟轉型發展以及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
1.3 傳統粗放式的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巨大
目前,青海省的畜牧業發展仍以傳統的、粗放式的生產方式開展,僅著眼于經濟發展而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種傳統的生產方式不僅生產規模較小,資源利用率低且成本較高、產出較低,根本無法滿足當地的經濟發展需求以及市場需求,這使得青海省經濟水平一直處于落后狀態,人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升。當地人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較低,極不利于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1.4 政策影響
面對草原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例如,在當地推行草場承包責任制。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當地的生產積極性,并改善了傳統的小規模生產方式,但政府的管控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導致一些無序發展的行為發生。另外,在當前的發展環境下,草原的法律法規仍不健全,缺乏相應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盡管出臺了相應的補助獎勵,鼓勵退耕還林還草,但是由于缺乏政策的完善,部分獎勵補助無法真正落實到農戶手中,導致草原生態環境在治理與修復過程中面臨較多問題。
2 青海省草原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思路
新形勢下,做好青海省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是推動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對青海省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中,首先,需要處理好草原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生態建設之間的發展關系;解決好在治理與修復過程中對農牧民切身利益的保護問題等,切實保護農牧戶的基本經濟利益。其次,在草原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過程中,需要遵循當地的自然條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行草原資源保護,遵循自然發展規律。通過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推進青海省草原畜牧業產業化、規模化、生態化發展,從而實現當地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和諧、可持續發展,在恢復當地草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推動當地經濟發展,進一步提升青海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后,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需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在治理與修復的過程中要強調多元化主體管理;要提高社會各界的環境保護意識,實現民主化、互動性強的草原生態環境修復與治理,以促進草原生態環境建設快速發展。
3 新形勢下青海省草原生態環境治理措施
3.1 樹立先進的草原生態發展理念
加強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需要增強當地人民的草原生態環境治理觀念,提高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推動實現草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對此,需要當地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加強對草原資源的重要性以及生態環境問題的宣傳,促使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從而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可借助新媒體技術,拍攝草原宣傳片,介紹青海省的環境問題;可建立近10年青海省草場資源退化的模型,通過視頻播放的方式,讓人們更直觀地意識到生態環境惡化的嚴重問題,從而使人們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人們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3.2 加大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
要想做好青海省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則需從技術、資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投入。政策上,要緊抓“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戰略機遇,不斷加強對青海草原生態環境的修復;擴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的實施范圍;加強各項相關政策的完善,推進政策的落實。在技術上,需引進相關的技術人才,組建一支專業化的草原生態環境治理隊伍,做好對牧民的培訓與教育;要引進新技術投入到草原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以提高草原治理的質量與效率。在資金方面,政府要做好相應的資金預算,建立完善的草原生態環境治理資金投入機制及草原生態補償機制,以便于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有效減輕牧民增加給草場帶來的巨大壓力[2]。另外,要加強與社會其他部門的合作,開展相應的草原資源治理與修復工程,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從而獲取更多的支持,以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3.3 轉變當地經濟發展模式
促進當地草原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的同時,還要保障當地的經濟發展。為推動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需要對當地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模式。首先,需要轉變畜牧業的生產方式,實現現代化發展。通過組建牧民合作社,將資源進行合理的重新整合,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提高生產效率以及資源利用率,從而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對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完善。例如,進行道路的修建,產業園區的規劃設計等,以吸引更多的現代化企業入駐青海省,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最后,可推動當地旅游行業發展。以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可提高當地的經濟水平,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可吸引更多的人進入青海省,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環境現狀等,使更多的人投入到青海省草原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中,從而加強社會各界對青海省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
3.4 構建多元化體系,加強綜合治理
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構建多元化的草原生態環境管理體系,是加強青海省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舉措。長期以來,政府是草原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在草原環境的治理與修復工作中,政府需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做好政策支持以及相應的資金補助。在整體發展過程中,政府要做好相應的政策引導,推動社會各界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在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中生態企業是重要的支持力量,對推動草原的防風、固沙、治沙以及生態修復、種草造林等治理工程的發展起重要作用。非營利性組織是草原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力量,利用各種公益活動、公益項目對草原文化進行傳播,加強社會各界對草原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并組織相應的社會團體開展相應的草場資源的保護活動,組織志愿者以及草原保護基金會等加強對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并做好政府以及其他部門的監督工作,從而有效提高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效率。科研機構及大學在草原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的工作中的參與,能為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提供相應的人才以及技術等,可為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新的發展思路,同時可為草原環境的檢測與治理提供技術支持。牧民是草原環境治理的直接參與者,與草原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且影響極大。因此,在草原環境的治理工作中需要加強對牧民的重視,充分發揮牧民在草原生態治理與修復中的重要作用,并做好相應的補償機制,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草原生態環境的建設工程中,做好退牧還林、草場資源保護等草原生態恢復工作。
4 結語
在長期粗放式的畜牧業經濟發展模式下,我國青海省草原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方面均造成了嚴重影響。在新形勢下,為推進經濟與生態可持續發展,需加強對青海省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這需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多元化主體帶動,采取有力措施,切實落實相應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轉變當地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在保證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提高草原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盼,馬軍.“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境草原生態環境合作治理研究[J].內蒙古統計,2018(3):31-34.
[2]白瑪才吉.加強草原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措施[J].畜牧業環境,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