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胎頭旋轉法治療持續性枕后位難產患者的療效。方法:此次納入對象為本院收治的72例持續性枕后位難產患者,時間為2018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數字單雙數法,將72例患者分為對照組(36例)、觀察組(36例)。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則進行胎頭旋轉法治療。比較兩組療效情況。結果:實驗組順產率比對照組高,出血率則低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也比對照組高,組間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持續性枕后位難產患者采取胎頭旋轉法,可有效提高順產率,減少出血情況,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滿意度。
關鍵詞:胎頭旋轉法;枕后位難產;順產率
【中圖分類號】R2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8-084-01
當胎頭以枕后位銜接,胎頭雙頂徑達中骨盆平面時完成內旋轉動作,大多數能向前轉成枕前位,若經充分試產,胎頭枕部不能轉向前方,仍位于母體骨盆后方者,稱為持續性枕后位,若分娩發動后胎頭以枕后位銜接導致胎頭俯屈不良及下降緩慢,宮頸不能有效擴張及反射性刺激內源性縮宮素釋放,易導致協調性宮縮乏力從而引起第二產程延長,增加分娩難度,導致難產等,對胎兒和產婦安全造成一定影響[1]。據數據顯示,持續性枕后位在難產中尤其常見,占比約為5%左右[2]。以往,針對持續性枕后位難產產婦僅采取常規治療,療效一般,易引起產后出血等情況,不利于產后預后,逐漸在臨床上被淘汰。所以,本次研究將針對持續性枕后位難產產婦采取胎頭旋轉法治療,并分析其療效,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納入對象為本院收治的72例持續性枕后位難產患者,時間為2018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數字單雙數法,將72例患者分為對照組(36例)、觀察組(36例)。對照組年齡范圍25~38歲,平均為(32.15±2.01)歲,孕周33~41周6天,平均為(36.48±3.17)周;觀察組年齡范圍26~38歲,平均為(32.09±2.11)歲,孕周33~41周,平均為(36.51±3.08)周。對兩組年齡和孕周進行比較,年齡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產婦給予常規療法,觀察產程變化情況,讓胎頭自然旋轉,注意觀察胎兒情況,若出現異常問題,及時治療。觀察組則給予胎頭旋轉法:常規消毒、鋪巾外陰部位,檢查陰道宮口擴張、胎兒胎位方向、產婦宮縮和胎兒大小情況。于宮縮間歇期,操作者右手置入陰道內,手指貼近胎頭,以胎兒實際情況,于宮縮開始前,旋推胎頭轉位,旋轉于正確位置后,固定胎頭,誘導胎頭下降,旋轉同時左手置于腹部協助固定胎兒肢體。數次宮縮后若胎頭明顯下降且不再次恢復到枕后位,則為操作成功,操作過程中,動作輕柔、避免用力過度,確保胎心穩定。術后觀察胎心和產婦情況,若胎心異常,應立即轉為剖宮產手術。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順產率、出血率。同時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形式,總分為100分,可分為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分值范圍在90分以上為滿意、分值范圍在60~89分為一般滿意、分值范圍在59分及以下為不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1.0分析,計量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檢驗標準p<0.05。
2結果
2.1兩組順產率、出血率對比
對照組順產率為65.71%(23例)、剖宮產率為34.29%(12例)、出血率為25%(9例);觀察組順產率為85.71%(30例)、剖宮產率為14.29%(5例)、出血率為8.33%(3例)。兩組比較結果依次為(x2=10.876,p=0.001)、(x2=10.876,p=0.001)、(x2=10.005,p=0.002),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患者中15例(41.67%)滿意、13例(36.11%)一般滿意、8例(22.22%)不滿意,滿意度為77.78%(28例);觀察組20例(55.56%)滿意、14例(38.88%)一般滿意、2例(5.56%)不滿意,滿意度為94.44%(34例)。兩組滿意度比較結果為(x2=11.603,p=0.001),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目前,臨床上持續性枕后位難產率較高,對產婦和胎兒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因大部分產婦長時間待產,胎兒背側位變化,再加之胎兒體質量相對較大、產道小以及產婦產力不夠等,也會導致胎頭旋轉困難,引起難產[3]。因此,為了確保胎兒、產婦安全,如何選擇有效的治療措施則顯得尤其重要。
一般情況下,胎兒胎頭旋轉需依靠產婦產力;而持續性枕后位產婦因胎頭位置不正確,要求產婦產力較大,從而導致引起宮縮乏力癥狀,導致難產。胎頭位旋轉法通過手指力度,及時調整胎兒方位,使胎兒順利娩出,相對于傳統產鉗或者胎頭吸引器等,安全性更高[4]。并且,該方法操作簡單,操作前給予外陰消毒,可有效避免感染癥狀。但在操作時,需嚴格控制力度,注意觀察胎心情況,禁止觸碰胎兒頭部鹵門,確保胎兒安全。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順產率高于對照組,而剖宮產率和出血率則比對照組低,且術后護理滿意度也明顯比對照組高,組間數據差異較大(p<0.05)。可知,針對持續性枕后位難產患者,通過胎頭位旋轉法,其療效相對于常規治療效果更滿意,更有助于提高順產率,確保母嬰安全,可作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在臨床予以應用和推廣[5]。
綜上所述,對持續性枕后位難產患者采取胎頭旋轉法進行治療,療效確切,可有效減少出血率,確保胎兒順利分娩,從而改善醫患關系,提高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李春紅. 胎頭旋轉法治療枕后位難產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世界復合醫學,2019,005(008):P.81-83.
[2]游文強. 胎頭旋轉法治療枕后位難產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外醫療,2018,037(013):86-88.
[3]韓學香. 胎頭旋轉法治療枕后位難產的臨床效果探討[J]. 中國保健營養,2019,029(005):112-113.
作者簡介:潘素芳,女,漢族,河北省邢臺市威縣,本科,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產科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