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萍 牛煜 田甜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通絡散結方配合虎符銅砭刮痧治療乳腺增生病的療效。方法:204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02例,用虎符銅砭刮痧療法治療;治療組102例,在用虎符銅砭刮痧療法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服用中藥通絡散結方。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100%;對照組總有效率89.22%。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通絡散結方具有行氣開郁化痰,通絡軟堅散結,調補肝腎沖任之功,并與虎符銅砭刮痧療法治療相結合,標本兼顧,虛實并治,治療乳腺增生病療效好,療程短。
關鍵詞:乳腺增生病;通絡散結方;虎符銅砭刮痧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8-090-01
乳腺增生病是一種與內分泌功能紊亂密切相關的既非炎癥又非腫瘤的乳腺增生性病變。是以乳腺腺泡、導管的上皮細胞及結蹄組織增生為基本病理變化的一類疾病的總稱,包括單純性乳腺上皮增生病、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等。是以周期性乳房脹痛、乳房腫塊為臨床特點的中青年婦女常見病。其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明顯高于一般婦女。筆者近年來采用中藥配合虎符銅砭刮痧療法治療乳腺增病204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診斷標準:[1]
1、癥狀與體癥:
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脹痛、刺痛和隱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與月經、情緒變化有相關性,連續3個月或間斷疼痛3—6個月不緩解;一側或兩側乳房發生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形態多樣的腫塊,腫塊可分散于整個乳房,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與皮膚或深部組織不粘連,推之可動,可有觸痛,可隨情緒及月經周期的變化而消長,部分患者可有乳頭溢液或瘙癢。
2、排除標準:
排除初潮前小兒乳房發育癥、男性乳房發育癥以及乳房良性、惡性腫瘤。
3、輔助檢查:
鉬靶X線攝片、B超、乳腺纖維導管鏡、穿刺細胞學或組織學檢查、近紅外線掃描。
二、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自我院門診,皆為女性。年齡22—51歲,平均38歲;病程3個月—10年 ,平均 2年;治療組102例,其中一側乳房患病者59例,雙側乳房患病者43例;對照組102例,其中一側乳房患病者61例,雙側乳房患病者41例。
三、治療方法:
1、治療組:用通絡散結方:炒柴胡12克,香附12克,郁金15克,延胡12克,王不留行12克,絲瓜絡10克,甲珠8克,浙貝母15克,橘核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炙首烏12克,淫羊藿15克。每日一劑,水煎沸30分鐘,取汁150ml溫服,每日3次。一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連服2—3個療程。同時用虎符銅砭刮痧療法進行治療。
2、對照組:用虎符銅砭刮痧療法治療。治則:疏肝理氣,通經活絡。穴位與手法:頸椎、肩井、大椎、胸椎第三節、肩胛骨內側,前面鎖骨上橫向內刮,鎖骨下沿肋骨向外刮,乳房下(乳根穴)沿肋骨由內向外刮。每周一次,一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連用2—3個療程。
四、結果:
1、療效標準:[2]
治愈:乳房腫塊及疼痛消失。
好轉:乳房腫塊縮小,疼痛減輕或消失。
未愈:乳房腫塊及疼痛無變化。
2、治療結果:
治療組治愈67例(65.69%),好轉35例(34.31%),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治愈52例(50.98%),好轉39例(38.24%),無效11例(10.78%),總有效率89.22%。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五、討論:
乳腺增生病,屬于中醫乳癖的范疇,祖國醫學認為乳房的部位及生理功能與肝、腎、脾、胃及沖任二脈關系非常密切,因此其發病涉及以上臟腑和經脈。其主要病機是肝腎不足,沖任失調,肝郁氣滯,脾虛痰結。先天稟賦不足沖任失養,或多產房勞致肝腎虧虛,不能滋養沖任,均可導致沖任失調,沖任失調則乳絡失養;若肝腎陰虛,虛火煉液成痰,或腎陽不足,水濕不化,聚濕生痰,痰濕內結,阻于乳絡,皆可發病;平素性情郁悶,情志不舒,導致肝氣郁結,肝郁氣滯,血脈運行不暢則乳絡受阻;肝氣橫逆乘脾,脾運不健,則水濕內停;肝脾兩傷,痰氣互結瘀滯成塊,留阻于乳絡發為本病。
通絡散結方以虛實并舉,標本兼治,在通絡散結的基礎上,寓調補于祛邪中,使絡通本固。方中炒柴胡、香附、郁金舒肝解郁,行氣導滯;王不留行、絲瓜絡通乳絡而消腫;延胡行氣止痛;浙貝母、橘核化痰通絡,軟堅散結;甲珠活血化瘀,攻堅散結,直達病所;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炙首烏、淫羊藿補肝腎,益精血,調沖任。諸藥合用,共奏行氣開郁化痰,通絡軟堅散結,調補肝腎沖任之功,標本兼治,切對病機。同時與虎符銅砭刮痧療法相結合,在臨床上收到提高療效,縮短病程的效果。
參考文獻
[1]2002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標準。
[2]《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