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錦蟬
摘要:間葉組織腫瘤大部分為良性腫瘤,其惡性腫瘤并不常見。本文回顧性分析了1例左眼下瞼間葉組織腫瘤患兒的發病及診斷情況。對患兒的診斷資料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該病的病理檢查、光鏡檢查等情況進行了總結,以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間葉組織腫瘤;左眼下瞼;兒童;病例報道
【中圖分類號】R24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8-058-01
間葉組織包括脂肪組織、血管和淋巴管、平滑肌、橫紋肌、纖維組織、骨組織等。間葉組織來源的良性腫瘤較常見,惡性腫瘤(肉瘤)不常見[1]。本文對兒童左眼下瞼間葉組織腫瘤的診斷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
1資料
患者女童,9歲4月,發現左眼下瞼新生物1年,復發1月余。患兒1年前發現左眼下瞼新生物,邊界清,色淡,無疼痛、異物感等不適,未予重視,2月前家長發現于左眼下瞼新生物增大,遂于婦幼保健醫院就診,診斷為“左眼下瞼新生物”,行左眼下瞼腫物切除術,未行病檢,1周后患兒左眼下瞼新生物復發,再次于婦幼保健醫院行左眼下瞼腫物切除術,仍未行病檢。1月前患兒家屬發現左眼下瞼新生物復發,較前明顯增大,遂于我院門診就診,門診肉眼見:左眼下瞼中央一粉紅色新生物,沿瞼緣瞼板腺開口位置凸起約2.5mm,直徑約2*1.5mm,與眼瞼皮膚邊界清,與瞼板腺邊界不清,活動一般,質地柔軟,不易破碎,無壓痛。診斷為“左眼下瞼新生物”,于顯微鏡下行左眼下瞼新生物切除術+周圍組織輕度清理術,切除組織送病理檢查,由于組織標本體積過小,建議患者家屬送華西醫院進行免疫組化染色病理會診,會診病理報告:再發報告:病變部位:左眼下瞼;標本類型:小活檢,極小組織;病理診斷:梭形細胞增生伴粘液變。結合極有限的形態學及免疫組化染色結果,考慮間葉組織腫瘤(CD34+),難以分型。免疫組化染色(蠟塊):EMA(-)Des(-),SMA(-),CD34(+),S-100(個別+)、MSA(-)、CD10(-),myogenin(-),myoD1(-)、NF(-)、P16(-),P53(部分+)、Ki-67(+,1%)。建議行腫瘤切除全面檢查。2月后患者于我院復診,左眼下瞼瞼緣切口恢復可,未發現可疑新生物,僅見一淺線狀瘢痕。
2討論
由于標本量過小,病理科未予具體腫瘤分型,根據患兒的新生物形態學狀態、免疫組化形態,本院病理科醫生,通過新生物鏡下表現為富有粘液的腫瘤的特點,結合患者的年齡、部位及新生物顏色、形狀,患者年齡較小,切除后2月并無復發的跡象,腫瘤良性的可能性偏大,更傾向于粘液瘤和淺表血管黏液瘤。淺表性血管黏液瘤也稱皮膚黏液瘤,各個年齡組均可發生,中位年齡39歲,腫瘤位于軀干、四肢和頭頸部的淺表部,一般為單發,少數可多發,多數在1-5cm范圍之內,生長緩慢,無痛性。光鏡:腫瘤位于真皮內,界限不清,被纖維組織分隔成小葉狀或結節狀,結節內細胞成分少,為原始間葉樣細胞,富含黏液和薄壁小血管,血管周圍有炎細胞浸潤。有時腫瘤內可見陷入的汗腺導管、毛囊等結構,被覆的鱗狀上皮可呈表皮囊樣改變。免疫組化:瘤細胞Vim及CD34陽性。有些細胞SMA、MSA和desmin陽性,提示局部有肌纖維母細胞分化。黏液瘤,是由豐富的黏膜間質和類似原始間葉組織星形細胞構成。常發生在腹膜、腸系膜及網膜。大體:腫瘤體積大,切面灰白色半透明膠凍狀,浸潤到脂肪組織,腫瘤帶黃色,質軟,纖維組織多者較硬。光鏡:腫瘤由星形和梭形細胞構成,核圓形或橢圓形,濃染,有細長的胞漿突起,細胞成分散在疏松黏液樣組織中,腫瘤血管少,有局灶性纖維化[2]。這些僅限于懷疑與討論,經過本院病理醫生及華西醫院病理科醫生多次診斷,均因標本量過小,信息量不夠全面無法給以準確的診斷,而對于眼睛及其周圍組織的新生物,一般易于發現,及時處理,標本量一般都較小,對于一些非典型新生物的診斷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黃玉芳,劉春英.《病理學 新世紀第4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86.
[2]劉彤華.《診斷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9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