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潔玲
摘 要:學校吉祥物是學校德育工作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對外形象、校園文化內涵的可視載體,能提高學校文化軟實力,在學校文化德育工作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凌邊小學吉祥物“巧巧”為例,從設計意圖、內涵延伸、具體運用等方面淺析吉祥物在文化德育工作中的運用,為吉祥物應用于學校文化德育建設提供可行的參考方案。
關鍵詞:吉祥物;文化德育;校園文化
近年來,我校利用學生好奇心強、個性張揚等心理特點,把吉祥物充分融合到豐富多彩的文化德育活動中。這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及社會責任意識,不斷把正確的道德觀念輸送到學生的頭腦中,讓學生產生積極向上、改造自我的意識,達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一、功能性:激發吉祥物的創作熱情,提高文化德育活動的實效性
吉祥物的設計不僅僅是一個圖案設計,更是一種精神寄托,是一個具有文化價值并兼有藝術欣賞價值的特定符號。為學校設計吉祥物,要更多地考慮辦學特色,把校園文化融入吉祥物的設計當中。
(一)正確解讀校本文化,牢牢把握設計方向
學校設計的吉祥物能體現學校的精神體系,既將學校的辦學特色物化成一個可愛的吉祥物,又把全體師生與家長、校友關聯在一起。在為學校設計吉祥物時,要先理解學校的辦學特色,熟知辦學宗旨,正確解讀學校的校本文化,這樣才能把握好設計的方向,讓辦學特色物化成一個小小的吉祥物。
我校以“能巧教育”為辦學特色,突出“巧”字,“巧”字來源于我校位于多年傳承乞巧習俗的凌邊村,我校一直參與村中的“乞巧”活動。近年來,我們將“乞巧”活動引進學校,并以此作為衍生點提升凌邊小學的辦學理念,進一步建構凌邊小學的特色發展之路。將之發展成為“能巧教育”,培養巧思、巧問、巧創新的學生。“能巧教育”首先要“能”,能學、能做、能發展。其次要“巧”,不僅能完成,而且要以最佳方法去完成。
學生在設計吉祥物時,緊緊圍繞我校“能巧教育”的辦學特色。通過突出“巧”字,表達“能巧教育”的核心:能做事,巧發展。這個“巧”字還體現出我校倡導的“巧學、巧行、巧為人”校風,讓師生時刻謹記學得要靈巧,做事要靈巧,為人要靈巧,活學活用,靈活應變。
(二)重視教學過程點撥,大大激發創作熱情
為了豐富學校文化內涵,調動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我校舉辦了“巧手繪童心”吉祥物設計大賽。在賽前利用美術課給學生普及設計吉祥物的相關知識。課前,讓學生收集吉祥物的相關資料,課上,學生展示自己收集來的吉祥物知識。教師再向學生介紹各個領域的吉祥物、各知名學校的吉祥物,講解我校辦學特色,引導學生把學校特色融入吉祥物的設計中。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分享的快樂,更直觀地明白吉祥物外形應與學校文化相結合。
學生都愛動漫元素,把動漫元素加入到吉祥物的設計當中能提高學生參與吉祥物設計的熱情。能用動畫、卡通人物作為吉祥物知識的介紹,音頻、視頻的插入使講解更加立體、生動,大大地滿足學生多種感官的需求,填補了文本資料的空洞,讓課堂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學生就會樂于接受、積極設計。
二、方法論:發揮吉祥物的設計優勢,提升文化德育課程的滲透力
把吉祥物應用于德育課程能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根據課程標準、學習目標及學生的心理特質,引入吉祥物到教學環節中,尋找吉祥物與課堂有效對接的契合點,能在無形中發揮吉祥物的設計優勢,潛移默化地滲透品德教育。
(一)“動之以情”,激發學生內在情感
道德與法治教材里多是一些供師生討論的圖文材料。我校學生設計的吉祥物叫“巧巧”,能運用到道德與法治課里。如二年級上冊《我愛我們班》這節課,能把“巧巧”設計成一個動畫人物,作為旁白向學生提問,或是提出一些活動建議等。比如,在課堂上玩新游戲,如果只是教師宣布游戲規則,學生容易分心,忽略游戲規則,游戲進行時容易亂成一團。教師能利用吉祥物“巧巧”通過有趣的講解把游戲規則講出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教育,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教學效果更顯著。
(二)“曉之以理”,形成學生規范行為
單純的說教很容易讓學生反感,把吉祥物加入教學活動后,學生的接受能力會更強,更容易形成道德規范。比如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家庭禮儀教育時,可以創設情境:家庭里出現矛盾,爸爸和媽媽發生口角,小朋友覺得很苦惱,不知道如何是好。這時讓吉祥物“巧巧”化身智慧天使,幫助小朋友想出辦法,把其中的道理講出來,同時也把相關的禮儀規范列舉出來。這樣的情境故事給學生傳播正能量,讓學生在故事中明白事理、激發情感、規范言行。
(三)“完美化身”,引導學生正確選擇
學生天生都愛聽故事,作為德育工作者,要挖掘文學寶庫里優秀的故事,利用故事這一載體讓學生在無形中學習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利用課件巧妙設計吉祥物“巧巧”在課堂上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在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運用的故事根據教學需要設定,盡可能多地運用吉祥物傳遞正確價值觀,當學生真正遇到困難時,就會立刻浮現出吉祥物的正確做法,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
三、操作臺:搭建吉祥物的展示舞臺,拓寬文化德育途徑的多樣性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興趣、經歷、思維方式,著眼他們的生活、想法才是最有意義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的生活,引導他們通過實踐得到啟發。吉祥物來源于學生的創造,貼近學生生活,深受學生的喜愛。要靈活多變地把吉祥物運用到各個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搭建廣闊的展示舞臺,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拓寬德育途徑。
(一)夢想家——讓學生在吉祥物的帶領下翱翔高飛
一所學校的吉祥物是這個學校的精神象征,它的造型和表現形式上代表著學校的文化理念和辦學精神。我校的吉祥物“巧巧”體現我校“能巧教育”辦學理念,是心靈手巧的象征。學校德育處巧妙地安排吉祥物加入到各種比賽當中,比如在舉行禁毒教育主題的征文比賽時,設定主題為《“巧巧”對我說: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圍繞真實事例展開論述,以親切的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地表達出遠離毒品、熱愛生活、抵制誘惑的積極健康的思想。
吉祥物“巧巧”的廣泛利用能更好地推廣學校的校園文化。在學生心中,“巧巧”的主要特質是聰明伶俐、勇敢善良。把“巧巧”融入漫畫或繪畫創作中,能從正面表現“巧巧”的性格特征。如指導學生做一幅關于垃圾分類的漫畫作品時,提醒學生把“巧巧”設計成正面人物,讓它對垃圾分類進行正確指導。
(二)表演家——讓學生在吉祥物的扮演中建立正確的概念
吉祥物“巧巧”不僅能設計成卡通人物,還能讓學生變身為一個個“巧巧”。只要讓學生穿上專門為“巧巧”制作的“巧衣”(衣服前面繡上紅心“巧”字),頭上扎發髻,活生生的“巧巧”就出現了。這樣的“巧巧”能在社團藝術節上給來賓介紹我校的乞巧文化、特色社團,也能為來校參觀的客人介紹我校特色。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宣傳中,能產生強大的歸屬感、參與感、自豪感。
學生化身吉祥物,還能幫助建立具體概念。加強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就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規范的言行舉止。我校就此制定了《凌邊小學行為習慣準則》,明確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有家庭篇、學校篇和社會篇,從各方面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由于都是守則式,我們把這些規則具體化,讓學生化身“巧巧”,讓“巧巧”明確地做出來,直觀地讓學生明確具體做法。
國際學者米歇爾認為:“視覺文化是指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響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吉祥物的運用是學校德育工作中的視覺文化,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能廣泛傳遞視覺文化,構建精神家園,營造人文風氣,真正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貫穿于教育始終。
參考文獻:
[1]祝帥.吉祥物設計之我見[J].美術觀察,2019(12).
[2]鄭如法.德育分層分類的實踐探索[J].教學與管理,2006(31).
[3]彭勃.淺析吉祥物設計在中國城市品牌塑造中的意義和原則[J].視聽,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