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秋梅
摘 要:初中生已經有別于依賴集體活動的低學段學生,初中學業緊張造成初中生心理壓力大難以排解,同時又不足夠成熟去應對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新變化。因此,班級團結的向心力對引導初中生保持良性人際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做好這個工作,班主任要弄清班集體的向心力狀況,還要善于分析造成初中生人際關系狹隘的原因,堅持不懈地增強班集體的“吸引力”。
關鍵詞:初中生;班集體;向心力;狹隘人際關系
班集體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社會,每一個學生在這小社會中占據一定的位置,并由此決定他們在集體中的地位和角色。這對中學生社會化、完善人格、培養學習興趣、開發素質和潛能、促進身心健康都起著重要作用。若一個班級對學生并不具有“吸引力”,最終會產生把學生推向狹隘關系的“排斥力”,也會嚴重影響中學生成材。因此,初中班主任應高度關注班集體的向心力狀況,并把營造良好的班級向心力作為自己的一個重要工作。
一、班集體向心力的人際關系架構
初中生正向人際關系指初中生在班級中所表現出來的良好的、正能量的、有助于合作學習的人際關系。班主任要保證班集體的向心力,就是為了班上每位學生都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學生間的同伴關系
班主任要了解學生由順從重要的成人轉而順從同伴,并有同伴歸屬和認同的需求是正常的發展過程,要因勢利導,讓班級管理走上軌道。良性的同伴關系能促進學生情商和學業的雙發展,而團結的班集體更有利于促進學生間的同伴關系。
(二)組內及組間關系
班級中的小組關系就是班級里的各個小組之內和之間發生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往往表現在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或者班會活動、衛生大掃除之中,小組教學活動和小組班會活動包含著人際關系內容。在這兩類活動中,各小組成員要團結合作、群策群力,進行集體性學習和思考才能形成小組決策和合力,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社交能力以及協調能力。
(三)師生間的關系形態
師生關系應發展三種要素:第一是信任,師生之間的信賴是良好關系的第一步,如果師生之間存在猜疑,就遑論任何良好關系。第二是合作,若學生不能合作甚至處處對抗教師,教師反而難以開展教育工作。第三是相互影響,而非相互排斥,教師要成為學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而不是懷恨的人。
二、初中生狹隘人際關系狀況分析
(一)過于親密的兩性關系
1. 成因分析
在初中校園打擊早戀的高壓下,依然有些學生高調展示一對一的單獨交往關系,原因有三。
第一是家庭原因。我國離婚率連年攀升,學生在家庭中缺愛,是學生早戀的主因。第二是社會風氣。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初中生身心尚未成熟,極易被潮流推著走。當班主任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道德觀教育早戀學生的時候,他們會說:“老師,我們只是玩玩。”這也使得教師不能放松打擊校園早戀。第三是“排斥力”。繁重的學業壓力和得不到認同的班集體,對早戀學生都失去了吸引力,徒剩把學生推向較為輕松的早戀關系的“排斥力”。
2. 真實案例分析
雖然因為嚴厲禁止早戀的A和異性D在學校里見面而惹出了風波,但班主任還是抓緊每一個機會,盡力修復師生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在中考放榜之后對A的安慰之中,師生關系更得到進一步的修復。然而,在此期間,A一直保持與D的關系,中考也沒有發揮好,以稍次一等的中考成績去了D所讀的高中。在高中,A加入了心儀的社團,每天忙碌而快樂地為社團的事情奔波。某一天,她告訴班主任,她跟D分手了,“老師,您說的話是對的。”
誠然,師生關系在當初得到了修復,但缺乏針對像A學生的一些特殊的狹隘關系加強班級活動,從而沒有增強班集體的向心力,學生無法從狹隘關系中抽離出來,必定無法完全脫離狹隘關系,而這種關系對于學業的不良影響也會持續存在。當這個學生到了高中,按理來說是更加自由的時期,反而自動放棄這種狹隘關系,不能不說是她受到了一個具有向心力的集體的良性影響。
(二)過于固定的同伴關系
1. 成因分析
第一,初一新生入學,課業較輕松,在大家都不熟悉的情況下,班集體的向心力就是最權威的力量,也是初中生獲得認同和歸屬的主要途徑。第二,選科以及班級成績因素,被迫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科目,來到了一個整體成績落后的班級,憤憤不平。第三,學生在此時都過了新生階段,有了自己的同伴和同學,驟然分開,來到了陌生的班級,先入為主的觀念讓學生難以融入。
2. 真實案例分析
學生B在進入了初三之后頻頻向班主任抱怨班集體對她的排斥,只要是班主任問她為什么成績無法提高,她都抱怨這個班級不良的人際關系對她造成影響,并以此要求換到她某一朋友的班。班主任從同學入手調查,發現B經常不分時間向同學問問題,同學也抱怨B總是打斷他們的學習思路。有的同學則反映B經常低咳,也經常說一些冷場的話,慢慢地,也說不清是同學先冷落了B,還是B先拒絕融入她們。整個初三,B都只跟一個朋友來往,完全沒有參與到班集體的學習或是班會活動中,成績也不理想。
誠然,B自身有些缺點,但這并不能成為其他同學排斥她的理由,那為何班集體獨獨把B推向了過于固定的同伴關系這一狹隘關系去了呢?又因為有了一段過于固定的狹隘關系,學生更難以回到班集體的良性關系當中,班集體的效用也大打折扣,這是一對相互作用的矛盾。
特別的是,初三是初中最重要的一年,也是學業壓力最大的一年,如果班集體沒有良好的向心力,沒有給學生以支撐與歸屬,哪怕是相處了一年半的舊同學,也會在初三引發出人際關系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足之處,多開展班會活動,就是多提供機會給學生進行磨合,悅納自我,也悅納他人。一個具有向心力的班級,能夠產生對學生的吸引力,從而把學生吸引到班集體的學習與德育之中,才是班集體給予個人最好的禮物。
(三)獨來獨往的極端自我
1. 成因分析
第一是學生顯現出無能甚至放棄自己,有的學生覺得如果別人認為我是無能的,就不會再管我了。第二是因為有不良行為或孤傲個性而受到同學孤立,同時又自我感覺不需要獲得認同,從而加劇孤立的狀況。第三是表面熱鬧、內心孤高,一般是有點天賦的學生看不起其他同學。
2. 真實案例分析
學生C是個聰明的學生,但是自上初三以來,成績退步嚴重,接連兩次考試成績倒數,經過班主任的深入談心,C寫了以下反思——
最應該反思的是我的心態。小聰明在中考當中遠遠不會起決定性作用。這么淺顯的道理,我今日才切實認識到。記得我經常嘲笑學校不如其他重點中學,嘲笑同學們是幼稚的,但倒數的我憑什么有那么多怨言?未知便是可畏,因此自然可畏,而我身邊的所有人,都有我所不知之處,我看到的只是屬于他們的很小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斷然地從某一兩個方面認定他們不如我。同學、課本、知識,都應該得到我的敬畏。
從C的反思當中不難看出,他曾經的退步來源于他錯誤的心態,來源于對兢兢業業的同學們的輕視。事實上,不少學生成績的退步都來源于心態的浮動,而浮動的心態大多來自于他們對周圍同學狀態的誤判。因此,加強班級活動,促進學生的深入溝通交流,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是對班集體氛圍的有力帶動。學習氛圍的濃厚,也必定能起到提高班級成員成績等作用,從而促進班集體向心力的增強。
增強集體的教育意義:讓學生能夠使用在班集體中學到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去走出狹隘人際關系的牢籠;能夠提升班集體的向心力,讓學生重返班集體這一良好教育環境;能夠幫助花季少年避免過早地步入狹隘極端的人際關系當中,為祖國的未來創造更多的可能。
參考文獻:
[1]朱海林.大學生班級人際關系淺析[J].教育與職業,2006(11).
[2]鄭思明,程利國.從社會網絡分析的視角看青少年的人際關系[J].集美大學學報,2004(01).
[3]鄭思明,程利國,雷靂.高中生與大學生的社會網絡及其人際關系效應[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