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仙
摘 要:教育實踐表明,外來工子女在解決“讀書難”的同時,其自身如出走、撒謊、逃學、厭學、暴力事件等行為,直接反映出外來工子女存在的心理問題,這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對外來工子女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其健康成長,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全新課題。文章立足教師的立場,從對外來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研究,試圖探索出一種科學、高效、具有推廣意義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關鍵詞:外來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策略
外來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問題,更是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直接關系著個人以后的成長。因此,開展心理教育,既是外來工子女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結合教育實踐,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相應的嘗試。
一、開展指導教育,提升外來工子女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心理健康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學生個體的心理調節,教師的指導只是協助。因此,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科學培養學生的抗“感冒”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之道。
顧名思義,指導教育是教師針對外來工子女出現的心理問題而進行指導的一種德育工作,與之配套的,學校也會有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室。但是,這種指導方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誰去咨詢,誰有心理問題”的誤解,這明顯不適用于外來工子女自卑、敏感的心理,也沒有發揮心理咨詢師和心理咨詢室的作用。
在實踐中,筆者探索出一種“書信指導”的教育方式。教師與學生以書信為媒介,進行平等對話、溝通、指導、交流,學生有什么困惑、煩惱,通過書信告知教師,教師用提建議的方式,向其傳授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其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教育。例如,上學期班上A同學寫信說因為諸多問題,打算輟學去打工。筆者回信分析了念書和打工將會出現的不同情況,并對她所顧慮的問題提供了解決的建議,讓她自己選擇。最后,她決定繼續留在學校念書。實踐證明,這種以“書信”為平臺的指導教育,指導學生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方法與能力,不僅能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還能實現育德、育心、育品的三重教育效果。
二、開展熏陶教育,創造平等、和諧的成長環境
“熏陶教育”指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環境有著強大的熏陶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外來工子女心理是在一定環境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不僅影響學生心理的形成,而且也影響其心理發展的方向、速度、水平等。因此,開展熏陶教育,創建和諧的成長環境,將有助于外來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必將極大地促進其心理健康的發展。
一方面,營造平等的心理環境。心理環境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學生個性和良好心理形成的“溫床”,是進行熏陶教育的有效平臺。所以,教師應努力在班級里營造一種互相平等、互相團結、互相關心、互相理解的心理環境氛圍,讓外來工子女感到班集體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在這種心理環境的熏陶下,放下自己個人不良情緒,學著正確表達自己,學會感恩,對于學生形成愉快的心情、積極的情緒、健康的心理,乃至個性的改變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而在學校,和諧的人際關系更是一種有助于外來工子女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有了這種環境的熏陶教育,學生的焦慮心理、妒忌心理會得到有效疏解。例如,針對外來工子女出現的“不敢交往”“不會交往”的心理問題,教師以“面向全體,偏愛外來工子女”為原則,對外來工子女多一點關愛、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幫助、多一點寬容,讓其“親其師而信其道”;同時,通過“同在藍天下、幸福齊成長”等學生互動活動,融化學生之間的心理壁壘,做到“心貼心的交流、愛與愛的溝通”,營造出寬松、協調、包容的師生關系環境和學生關系環境。這樣,外來工子女與其他學生和諧相處,抑郁、自卑、猜疑、妒忌、冷漠等不良心理得以改正,笑容燦爛了,心理也健康了。
三、開展融合教育,指導外來工子女融入當地的學習、生活
外來工子女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根源之一是,盡管他們身在城市,卻很難融入當地的生活,得不到他人的認同。因此,容易產生自卑、自暴自棄,或者偏激、報復這兩種極端心理趨向。所以,教師開展融合教育,指導學生積極融入本地,主動接受本地城市教育教學方式、適應本地教育教學要求,在心理上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對外來工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融合教育”是指導外來工子女在學習、生活、心理上迅速與本地融合,并促使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形成,達到師生共建和諧的一種教育。教師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不管是本地學生還是外來工子女,都要一視同仁,教師只有努力走進外來工子女的心靈世界,學生才能順利與現實融合。
首先,在心理上,培養外來工子女對所在地方和學校的歸屬感,消除焦慮情緒和妒忌心理。在現實中,筆者發現外來工子女普遍都有著“這里不是我的家”“我想回到我的家鄉”的心理意識,這也直接誘發了孤獨、自卑,或仇視、報復心理的滋生。為此筆者有方向地通過“我心握你手、大步往前走”等主題班會和“以我真心換你真情”等班級活動,增加了外來工子女對學校的親近感,培養其“學校也是我的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其次,在學習上,指導學生融入當地的學習,避免厭學心理的產生。在教育中,教師要注重從外來工子女學情出發,通過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外來工子女獲得享受平等教育的機會。在關愛、理解、尊重的學習氛圍中,既提高了外來工子女的學習興趣,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學生的心理狀態。
四、開展養成教育,指導外來工子女學會自己管理情緒
外來工子女失衡的心理會導致錯誤的行為,而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對學生的心理也具有調節作用。培根曾指出:“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開展養成教育,培養外來工子女良好行為習慣,也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
習慣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在外來工子女的養成教育中,筆者堅持細致性、反復性與差異性相結合的原則,幫助外來人員子女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此基礎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引導外來工子女管好自己的言語。不難發現,小學生之間的沖突和摩擦大部分是“禍從口出”,針對外來工子女出現的“交往心理”,教師鼓勵學生樹立“勇于溝通”的心理意識,做到“三思而后講”,說標準普通話、講文明用語,避免因為說錯話而造成交往障礙,這樣也從根源上幫助外來工子女克服“不愿交往”“不善于交往”的心理障礙。
其次,引導外來工子女管好自己的行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后天環境影響和系統教育的結果。盲目性強、放任心態重、缺乏必要的引導是外來工子女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師要特別注重班規、班級公約對其文明行為養成的促進作用。例如,通過對“不準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班規的學習,幫助外來工子女樹立“健康、文明”的心理意識,自然也就養成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
隨著教育政策的日益完善、教育投入的加大,外來工子女的入學難題會慢慢得到解決。但是外來工子女的教育除了接受知識文化之外,還應該養成積極的心態、穩定的情緒、頑強的毅力、勇于挑戰的個性,以及抗挫折能力。因此,教師作為學生靈魂的塑造者,應該正視外來工子女出現的心理問題,分析其產生的深刻原因,采取科學高效的教育策略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外來工子女在學校里不僅學到知識文化,更在這里成長、成人、成才,從而做一名“文化成績優秀、心理素質過硬”的新時代學生。
參考文獻:
[1]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杜越.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的基礎教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3]謝晉宇.流入大城市農村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與對策[J].西北人口,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