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
摘要:袁曉鳴主任醫師治療咳嗽注重肺臟生理病理特點,辨病首先注意區分外感及內傷,治療上祛邪與固本兼顧。結合治療感染后咳嗽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驗案2則,分享袁曉鳴主任醫師運用止嗽散、金水交泰湯治咳經驗。
關鍵詞:咳嗽;止嗽散;金水交泰湯
【中圖分類號】R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8-183-01
袁曉鳴主任醫師為四川省名中醫、綿陽市首屆青年名中醫,是四川省首屆十大名中醫李孔定教授學術繼承人,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20多年,擅長呼吸系統疾病、內兒科常見病、內科疑難雜病,尤其是呼吸內科疾病的診治。筆者有幸跟隨袁曉鳴老師門診學習,受益頗深,袁師熟諳經典,理論扎實,經驗頗豐,在治療呼吸系統各類型咳嗽病有獨到的見解,現擷其治療咳嗽驗案2則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1、止嗽散加減治療感染后咳嗽
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又稱為感冒后咳嗽,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消失后,咳嗽癥狀仍然存在難愈的一類疾病。臨床上常常表現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許白色粘痰,胸部影像學檢查無異常,病程3-8周或更長時間,屬亞急性咳嗽范疇。PIC為自限性疾病,多能自行緩解,但也有部分患者咳嗽頑固,遷延難愈,甚至發展為慢性咳嗽,對個人生活及精神影響較大,造成嚴重的身心負擔。在我國,感染后咳嗽發病率高,約占亞急性咳嗽的40%-50%[1],是亞急性咳嗽中的首要原因[2]。
感染后咳嗽以咳嗽為主證,故納入中醫學“咳嗽”范疇。咳嗽既是獨立病證,又是肺系多種疾病中的一個主要癥狀,其病因繁雜,病機看似簡單,實則十分復雜多變,《素問·咳論》為咳嗽專篇,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非獨肺也”。《醫學心悟》指出“肺體屬金,譬若鐘然。鐘非叩不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自外擊之而鳴;勞欲情志,飲食炙博之火自內攻之而亦鳴。”概括歸納為“金實不鳴”、“金破不鳴”,統領咳嗽外感與內傷之病因病機總綱。感染后咳嗽發生于外感之后,外邪除而未盡,常常歸于“外感咳嗽”。六淫致病,風邪為百病之長,常挾他時之氣而來,張景岳有云:“六氣皆使人咳,風寒為主。”在門診上,感染后咳嗽也經常以風寒束肺證型多見,“欲語而咳,言不得竟是”形象描述了其陣咳、嗆咳、氣急、咽癢、異物感的特點。
病案:患者章某,女,29歲,2020年6月19日就診,受涼感冒后咳嗽半月,呈陣發性咳嗽,遇風即咳,干咳少痰,偶咳少量白色黏痰,伴咽痛咽癢,輕微鼻塞,無惡寒發熱,無噴嚏流涕,自服抗生素及止咳藥無效。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緩。證屬風寒束肺,肺失清肅,治法宣肺疏風,化痰止咳。予止嗽散加減,處方如下:
蜜麻黃8g,苦杏仁10g,白前10g,紫菀15g,桔梗10g,枳殼10g,黃芩15g,姜半夏6g,紫蘇子10g,葶藶子10g,姜厚樸8g,,辛夷(包煎)8g,木蝴蝶10g,射干10g,茯苓15g,炙甘草3g,共4劑,水煎服,日一劑,每日3次
按語:老師善用止嗽散化裁治療外感咳嗽,止嗽散能宣通肺氣,止咳化痰,溫而不燥,潤而不膩,苦不過寒,辛不過熱,能宣能降的特點易于靈活使用。如風寒偏盛者,合用麻黃湯;風熱偏盛者,根據程度選用辛涼三劑劃裁加減;濕停痰聚者,可合用枳桔二陳湯;燥邪偏盛者,合用沙參麥冬湯、桑杏湯;口苦口干明顯者,合用小柴胡湯、梔子豉湯等。門診所見之咳嗽中外感咳嗽尤多見于內傷咳嗽,老師用藥常以宣散邪氣為主,早期慎用苦寒滋潤、斂肺鎮咳之品,老師教導,治肺應學大禹治水,法當疏導為先,切記閉門而留寇,免生他病。
2、金水交泰湯加減治療肺脹咳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慢阻肺,是一種以氣流持續受限為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氣流受限多呈進行性發展,其急性加重及相關合并癥對患者個體疾病的嚴重程度產生影響。慢阻肺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018年調查首次明確我國慢阻肺患者人數近1億[3]。慢阻肺病死率高,該病總死亡人群占全球31.1%,對患者生命質量影響嚴重,對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沉重[4]。
慢阻肺主要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漸進性呼吸困難、胸悶、氣短、喘息,晚期易并發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加之心慌、心悸、呼吸困難進一步加重等癥狀。根據癥狀,慢阻肺屬于中醫學“肺脹”、“喘證”、“支飲”等范疇,歷來認為尤其與古代醫籍中“肺脹”最為契合。《金匱要略》形象描述了本病的特征,“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張仲景所創立的小青龍湯、越婢加半夏湯、麻杏石甘湯等經方對后世影響深遠,沿用至今。《靈樞·脹論》云:“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諸病源候論》亦云:“肺脹則氣逆,而肺本虛,氣為不足,復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暢,故咳逆,短乏氣也。”皆揭示了肺脹本虛標實的病機基礎。
筆者業師袁曉鳴主任醫師傳承全國中醫名家李孔定教授學術思想,認為本病反復發作,遷延難愈,致使肺、脾、心、腎等臟虛損。李孔定指出,本病病位在肺與心,涉及脾與腎,病理演變初由外邪侵襲,肺失宣降,繼則臟氣虛衰,痰瘀水飲隨虛而生。邪氣久宿于肺,郁而化熱,故表現多為寒熱錯雜之證,故主張治療本病宜祛邪與扶正兼顧、清熱與溫散同施[5],金水交泰湯是李老的治喘經驗用方,業師結合經驗靈活運用該方劃裁,治療肺脹咳嗽收效顯著。
病案:患者周某,男,75歲,2020年5月15日就診,反復咳嗽、咳痰20年,胸悶、氣緊5年。1月前受涼感冒后咳嗽、咳痰,咳黃膿痰,量多,胸悶、氣緊,活動后呼吸困難明顯,不能平臥,雙下肢水腫。胸部CT提示肺氣腫征、雙肺多處散在感染灶。住院2周,經抗感染、抗炎平喘等治療后,癥狀好轉后出院。出院第2天再次受涼,門診就診,癥見咳嗽,咳白色粘痰,咳痰不利,胸悶,動則氣喘,易汗出,無發熱,畏寒,舌暗紅,舌邊齒痕,苔白膩,脈弦細而數,尺部無力。證屬肺腎虧虛,痰瘀互結,治法補肺納氣,化痰祛瘀。予金水交泰湯加減,處方如下:
南沙參50g,黃精30g,紫蘇子30g,葶藶子30g,赤芍30g,黃芩15g,麻黃8g,苦杏仁15g,桔梗10g,枳殼10g,木蝴蝶10g,制天南星15g,魚腥草30g,地龍12g,茯苓15g,炙甘草3g,共4劑,水煎服,日一劑,每日3次
按語:該患者4劑后復診,咳喘減半,氣緊緩解,平路可走范圍變大,仍感活動后氣緊乏力,畏寒肢冷。上方去麻黃,繼以金水交泰湯加黃芪、菟絲子、女貞子,續服6劑,癥狀得到明顯緩解。老師應用本方十分重視用藥及藥量,方中重用南沙參,性味甘、微寒,補肺祛痰;黃精甘平,《本草從新》謂其入肺、脾、心、腎四經,固本填精,取其氣陰并補之功;甘草益氣祛痰;三藥合用,補其既虛之臟,固本以驅邪外出。加之紫蘇子降氣平喘、制天南星燥濕化痰,葶藶子瀉肺平喘、地龍利水通絡,赤芍涼血散瘀、黃芩清肺泄熱,木蝴蝶利咽寬胸、枳桔宣通氣道,全方溫清并用、補泄兼施,諸藥共行祛邪固本之效。
參考文獻:
[1]賴克方,聶怡初.感染后咳嗽發病機制、診斷與治療研究進展[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4,7(05):481-485.
[2]賴克方.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15)[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6,39(05):323-354.
[3]王辰,遲春花,陳榮昌,楊汀,陳亞紅,孫永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8,17(11):856-870.
[4]蔡柏薔.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中華醫學雜志,2017,97(40):3124-3127.
[5]沈其霖.川派中醫藥名家系列叢書 李孔定[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