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頭頸部腫瘤根據發生部位的不同,包含了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腮腺癌、上頜竇癌、鼻腔、篩竇腫瘤及唇、口腔癌等等多種腫瘤,頭頸部腫瘤的發病率占全部腫瘤發病率的近20%,放射治療(簡稱放療)是頭頸部腫瘤的重要治療手段,經過放射治療,頭頸部腫瘤的治愈率和控制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頭頸部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我們的飲食、味覺及語言都需要運用到該部位的的器官,而頭頸部放療在消滅腫瘤病灶的同時,往往會導致該部位器官的損傷,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本文中我們談談頭頸部腫瘤放療的常見并發癥及一些預防和注意措施。
【中圖分類號】R7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8-208-01
1、口腔黏膜炎
通常在放療2周后,口腔開始出現腫脹感,口腔黏膜可見紅斑、水腫,隨著放療次數的增加,口腔黏膜剝脫、潰瘍形成,口腔有疼痛、燒灼感,進食時尤為明顯。放療可破壞口腔生態微環境,嚴重的可繼發真菌、細菌感染。放療期間,應戒除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保持口腔衛生,飯后、睡前勤漱口刷牙,蔬菜水果,魚蝦類、肉類等新鮮食品均可食用,口腔疼痛明顯時,可進流質、半流質食物。若口腔疼痛仍不能緩解,需告知醫生,必要時使用藥物緩解疼痛、控制口腔感染。
2、口干和味覺異常
口腔內有多個涎腺,分泌液體形成唾液以濕潤口腔,放療可影響這些腺體的分泌功能,使唾液量減少,出現口干癥狀。放療還會改變口腔味蕾的功能,導致我們對甜味或者苦味異常敏感。通常,口干和味覺異常的癥狀可在放療結束后自行修復,但修復時間比較漫長,需半年以上時間,甚至少部分患者中此類損傷是不可逆的。放療患者出現口干后,可飲用綠茶、冷水或其它非碳酸冷飲料,臨床中,一些含氟的漱口水或唾液替代品可緩解口干癥狀。
3、放射性齲齒
放射治療中易發生齲齒的原因是放療破壞唾液腺分泌,改變了唾液的質量,使唾液對碳水化合物和酸的清除能力減弱,導致口腔內細菌滋生,牙齒抗酸性減弱,從而齲齒的形成概率大大增加。為預防齲齒,放療前可請口腔科醫生檢查,治療口腔病癥。需要注意的是,行拔牙等口腔手術的患者,放療需在手術后至少2周進行,放療后,牙齒可能逐漸松動,牙冠頭脫落,一般需三年以上才能拔牙。放療期間使用中性氟化物凝膠或洗必泰凝膠可降低口腔細菌致齲毒力 。
4、放射性骨髓炎
人體的下頜骨骨質致密,血供較差,較上頜骨更易在放療過程中發生病變,引發炎癥、血栓形成,造成頜骨供血不足,結合患者牙體組織損傷,進而會形成放射性骨髓炎,供血不足情況嚴重的,可能發生骨壞死,臨床中常表現為頜骨劇烈疼痛以及口臭等多種癥狀。為預防放射性骨髓炎發生,應放療前常規牙周清潔,放療期間注意口腔衛生,堅持用含氟牙膏刷牙,每天至少3次,防止口腔感染。
5、張口受限
當咀嚼肌或頜骨關節受到放療照射時,周圍細胞變性、纖維化,出現張口受限。對于預計可能出現張口受限的患者,應在放療期間加強開口訓練,起床后、睡覺前張口大開50次,還可采用適度厚度的楔形硬橡皮塊或階梯形木塊作開口器,逐漸增加厚度,使開口逐漸增大。張口受限癥狀可在放療結束后持續3-6個月,該期間仍需繼續加強張口訓練。
6、舌下顱神經受損
放療可對舌下神經造成一定的損傷,臨床表現為一側舌出現萎縮、癱瘓,嚴重影響進食及語言交流。神經損傷多為不可逆性,維生素、激素的使用對減少舌下神經的損傷有積極的作用。
此外,放療后照射區域的皮膚可出現色素沉著、變黑,毛發脫落等癥狀,這些多可在放療結束后1-2月可緩解。放療后若出現面部、頸部皮膚腫脹,多由淋巴回流不暢所致,3-6個月可逐漸恢復正常。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接受頭頸部放療的患者,常常會伴有緊張、焦慮的情緒,因此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積極的心態以及家人陪伴鼓勵尤為重要。
作者簡介:張旼旼,1986.05,女,江蘇鹽城人,碩士,住院醫師,研究方向:腫瘤放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