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梅
摘要:患者劉某,男,60歲,以“反復腹瀉4月余”就診。中醫診斷:腹瀉。辨證屬肝膽郁熱,脾腎陽虛:治則:清上溫下;選方;烏梅湯加味治之。
關鍵詞:烏梅丸;腹瀉;醫案
【中圖分類號】R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8-211-01
慢性腹瀉是現代醫學多種疾病引起的癥狀,可由胃腸道本身疾病引起,比如腸道惡性腫瘤,亦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西醫主要根據病因治療,或對癥給予止瀉藥,如口服思密達等[1]。有時腹瀉經久難愈,應用經方烏梅湯治愈腹瀉一例。
李XX,男性,60歲,2020年7月24日就診
患者以“反復腹瀉4月余”為主訴來診,患者4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瀉,一天3-6次不等,大便不成形,粘廁所。患者曾口服各種西藥、中藥湯劑均未好轉,今日來我院就診,
來診時癥見:面色灰暗,自訴平素口苦、乏力、全身冷感尤以小腹為重,不欲食,腹部時有隱痛、寐可,小便頻。舌體偏大有齒痕,舌暗淡,苔薄黃稍膩,脈弱。
中醫診斷:腹瀉(肝膽郁熱,脾腎陽虛)
治則:清上溫下
方藥:烏梅湯加減
黃柏15克 ? 黨參30克 ? 制附子30克 ? ? 黃連10克
烏梅30克 ? 干姜30克 ? 肉桂10克 ? ? ? 蒼術30克
炙甘草15克 砂仁15克 ? 木香30克
水煎,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
口服9劑后患者癥狀明顯好轉,大便成形,小腹冷感癥狀明顯好轉,精神較前改善,繼續服用上藥6付,患者無明顯不適癥狀。
烏梅丸為傷寒論治療厥陰病主方。”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此提綱證,既是厥陰病寒熱錯雜證。“消渴”是郁火消灼津液;“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這是郁火上沖的表現;“饑而不欲食”的饑,是郁火犯胃,不欲食是脾寒不運,所以不欲食;蛔蟲是喜溫避寒,下寒不適宜蛔蟲生存,故向上面熱的地方跑。所以吐蚘這個癥狀本身就是上熱下寒的表現。“下之利不止”,說明下焦有寒,下之加重脾腎陽虛之證,故下之利不止。烏梅丸主治蛔蟲證,久瀉久痢證,兩種證的病機均是寒熱虛實皆有。烏梅丸可做成丸劑,亦可做成湯劑[2]。臨床上治療久瀉久痢,主要表現為脾胃虛寒、腸滑失禁、氣血不足、濕熱積滯寒熱虛實錯雜偏于虛寒為特點。
該患者反復腹瀉4月余,病程較長多寒熱錯雜。乏力、不欲食為脾虛。面色灰暗,全身冷感尤以小腹為重為腎陽虛。舌體胖大有齒痕、舌淡暗、脈弱亦為脾腎陽虛之證。口苦、舌苔薄黃說明肝膽有熱,符合厥陰證上熱下寒病機,該患者脾腎陽虛癥狀更明顯,故應用烏梅丸有效。
烏梅酸收止瀉;黃連、黃柏苦寒清肝膽之熱;制附子、干姜、肉桂辛熱祛寒,溫補脾腎;黨參補氣,扶正固本;患者苔膩、大便粘廁所考慮有濕邪,加蒼術健脾燥濕;患者不欲食加砂仁和胃醒脾,木香行氣健脾消食;諸藥相伍,剛柔相濟,寒溫并用,諸癥自消。
參考文獻:
[1]周珂瑋,趙韌,傅能.烏梅養臟湯治療腸寒胃熱型慢性腹瀉35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8,53(6):418.
[2]果春雨.烏梅丸加減治療慢性腹瀉病的臨床效果[J].醫學食療與健康,2019(1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