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之
摘要:以色脈指導陰陽,五行,八綱,衛氣營血,六經,臟腑。以殘賊之脈為主指導臨床從而達到知其脈證隨癥治之使患者康復身體的目的。臨床案例如下。
關鍵詞:衛氣營血,六經,臟腑等辨證
【中圖分類號】R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8-192-01
吳伯軍男68歲無錫人。2018年8月25日診舌質紅苔白水滑舌前有裂溝舌體胖,左脈沉遲寸關沉滑尺澀,右脈沉遲微滑。川桂技20均干姜30生白術60炒白芍30川牛膝30川杜仲15制厚樸10制半夏6金錢草60預知子20瞿麥10萸肉60當歸30川芎10黃芪150紅參5后下焦山查15生石羔40先煎知母10車前子15炒三棱20酒大黃3甘草10。7帖。
二診2018年9月1日,上藥后自述下肢麻木已減輕巳有口干渴喝水2至3標,舌紫暗苔淡白水滑,左脈沉遲尺澀,右脈沉遲微有力。川桂枝20均干姜30炒白芍30生白術60川牛膝30川牡仲10制厚樸8制半夏6炒三棱30制香附30當歸30川芎10黃芪150焦山查10紅參5后下生石羔40先煎知母10葛根20淡竹葉10預知子20萸肉60白蒺藜20酒大黃3甘草10。7帖。2018年9月8日診舌質紅苔淡水滑左脈沉遲尺澀右脈沉滑。繼二診藥加生白術30益母草30。7帖。
四診2018年9月15曰舌質紅苔淡白左脈沉軟尺細澀,右脈沉滑。川桂枝20均干姜20炒白芍30生白術90當歸30川芎10柴胡20黃芪200川牛膝30川牡仲10川續斷30制厚樸8制半夏6炒三棱30制香附30焦山查15紅參5后下生石羔40先煎知母10葛根20淡竹葉10預知子20萸肉60白蒺藜30益母草30灑大黃3甘草10。7帖。
五診2018年9月22日舌質紅苔水滑左脈沉遲關弦右脈沉滑。繼四診加制附片10先煎旋覆花15代赭石30先煎。7帖。
六診2018年9月29日舌質紅苔淡,脈沉遲。川桂技30炒白芍30生白術60均干姜30制厚樸10制半夏8制附片15仙靈脾20先煎生石羔40先煎知母10黃芪200當歸30川芎10紅參5后下西洋參5后下益母草30甘草10。7帖另鹿茸粉一合一次一代一日二次。2018年10月10日診舌質紅淡白脈沉遲左關微弦六診藥加旋覆花15代赭石30先煎葛根30炒三棱30大黃2。7帖。2018年10月17日
七診舌質紅苔淡白舌微偏右。左脈沉遲尺澀,右脈沉遲寸滑尺澀。川桂技30蔓荊子10左秦艽10旋覆花15均干姜30炒白芍 30生白術90川牛膝30川牡仲15萸肉60益母草30黃柏10當歸30川芎15黃芪200預知子20瞿麥10葛根40生石羔50先煎紅參10后下西洋參10后下制厚樸8制半夏6炒砂仁5后下炒三棱30仙靈脾20酒大黃3甘草8。7帖。2018年10月24日診舌質紅苔淡白水滑左脈沉軟遲尺微澀,右脈沉遲尺微澀。自述頭眩已好多了。繼10月17日藥7帖加鹿角片30。另鹿茸粉一合對積分。2018年11月3日診舌質紅苔淡白左脈沉遲尺微澀右脈沉遲關滑10月17日藥加鹿角片30蒲公英20防風10。7帖。2018年11月9日繼11月3曰藥。7帖。2019年3月7日舌質紅苔白微厚左脈沉遲尺澀右脈沉遲尺澀。川桂技4均干姜2云茯苓2制厚樸1制半夏1制附片1瞿麥1萸肉2益母草2生大黃1黃芪3甘草2。10帖2019年6月27日舌質紅苔淡脈沉遲尺微澀川桂技3均干姜2細辛1杏仁1炒白術2白芍1附片3黃芪3生石羔1萸肉3紅參1車前草1甘草1。15帖。2019年7月19日舌質紅苔白水滑脈沉遲尺微澀川桂技4均干姜2炒白術3茯苓2附片3柴胡1制厚樸1制半夏1炒寇仁1生石羔2黃芪4萸肉4車前草2炒白芍1甘草1。15帖另熟大黃8紅參8。2019年12月23日舌質紅苔淡舌體微瘦左脈沉遲尺微澀右脈沉遲,營衛累及先天之陰。川桂技3均干姜1黃精3人參1萸肉6兔絲子3生石膏1甘草1。15帖
肖月芳女80歲2020年1月21日,江都人舌質紅苔白厚舌中有裂痕,右脈沉數代關滑尺澀左脈沉數關弦尺澀.制厚樸10制半夏8均干姜20炒元胡10炒砂仁10黃芪100當歸20川芎10萸肉60炒三棱20人參5后下附片10生石膏40益母草30熟大黃5白毛根30炒谷麥芽各30甘草10.10帖,13773372559.2020年2月2日繼2020年1月21日.10帖,2020年3月4日舌質紅苔白微厚右脈沉關微滑尺澀,左脈關微弦尺澀.制厚樸8制半夏6均干姜10炒元胡5炒砂仁5后下炒白芍20炒白術20云茯苓20當歸15川芎10英肉40附子8黃精30生石膏30先煎益母草40炒三梭20細辛5熟大黃5炒谷麥芽各20甘草5.10帖,2020年4月13且舌質紅苔白厚右脈沉滑左脈沉弦制厚樸8制半夏6當歸10炒白芍10炒肥川芎10炒砂仁5后下黃芪80人參5后下均于姜20益母草30熟大黃5后下炒三梭20白蒺藜30甘草5.10帖2020年5月23日計算機斷層掃描胸膜積液消失.舌質紅苔白厚右脈沉遲關滑左脈沉遲關弦尺弱川桂技20g均干姜15g湘當歸20g肥川芎10g炒砂仁5g后下黃芪100g人參10g炒白術30g云茯苓159炒白芍20g川生膝209川土仲10g炒三棱15g車前子15g白蒺藜40熟大黃3甘草10.10帖
參考文獻:
[1]扁鵲脈學成就研究[J]. 曹東義,郭雙庚,王振瑞,王文智,閻生,卓啟忠.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1997(01)
[2]劉渡舟傷寒論講稿[M]. 人民衛生出版社 ,劉渡舟著,2008
[3]論張仲景之保胃氣學術思想[J]. 張嘉毅. 河北中醫. 19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