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
摘 要:黃自作為中國20世紀初最具有影響力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之一,為推動當時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黃自的音樂生涯中,音樂創作與音樂理論研究是最為重要的兩方面,他不僅創作了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同時也編著了有關音樂理論知識方面的書籍。在音樂創作中,《春思曲》就是黃自藝術歌曲中的一首代表作(選自他的獨唱歌曲集《春思曲》,另外兩首為《思鄉》和《玫瑰三愿》),也是中國藝術歌曲中義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本篇論文即是對《春思曲》的演唱技巧和音樂創作進行一定分析,以對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和發展有更深的見解和認識。
關鍵詞:黃自;《春思曲》;中國藝術歌曲;演唱技巧;音樂創作
中圖分類號:J6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2-000-02
一、黃自及其音樂創作
在我國20世紀20、30年代的專業音樂發展歷程中,黃自是其中一位不可忽略的重要音樂家。出生于書香門第的他自小就接受良好的學習教育并受到文化藝術的熏陶,由于受到母親的影響,他在音樂方面得到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接觸機會。17歲時他正式學習西方音樂,后期留學美國進入耶魯大學深造,在學習期間開始進行音樂作品的創作。學成畢業后,黃自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教,熱衷于音樂教育事業,培養出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人才,尤其以賀綠汀、劉雪庵、陳田鶴、江定仙為代表的四大弟子,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事業貢獻出主要力量。只可惜天妒英才,黃自一生僅僅只有三十多年時間,但卻為中國音樂發展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音樂財富。
對于黃自來說,他的音樂創作主要表現在聲樂作品當中,囊括了聲樂創作中的各種形式,包括合唱曲、藝術歌曲、少兒歌曲等等,很多作品是受到了西方古典主義以及浪漫主義影響,同時他對于西方作曲技法的學習及運用也在他的作品中也得以展現。“藝術歌曲是黃自歌曲創作中影響較大的一個方面,他這方面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即以我國古詩詞創作的獨唱曲(其中有些歌曲最初是提供中學生習唱的作品,后來,大都成了演唱家的曲目廣泛流傳)和為音樂會演唱所寫的獨唱曲。”[1]前者的代表作有《南鄉子》(北宋·辛棄疾詞)、《花非花》(唐·白居易詞)等,后者的代表作有《春思曲》(韋瀚章詞)、《思鄉》(韋瀚章詞)等,這些歌曲對于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來說具有時代意義,同時也豐富了這一時期藝術歌曲的創作,為后期更多作曲家進行藝術歌曲創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二、《春思曲》演唱技巧分析
《春思曲》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抒發主人公內心情感的作品,尤其這首作品創作年代特殊,藝術歌曲的出現是中國這一歷史階段音樂創作的一種表現。韋瀚章先生作為我國第一代從事現代歌曲創作的歌詞大師,《春思曲》他將其創作為半文言格調,格律為七字句的韻律,他熟練掌握了中國的詩詞韻律并運用其中。演唱中國的藝術歌曲,無論是文學素養和歌唱技巧對演唱者來說都有一定考驗,演唱者首先要表達的是一種情感的宣泄,這種情感是柔情含蓄卻又失落的,因此要求演唱者在演唱中表現的力度不要過大,但隨著情感的起伏可以表現出力量的強弱,但歌曲在整體上需要用弱聲體現。其次,這首作品是半文言格調,而中國的詩詞多講究韻律、對仗,將他們融入歌曲當中,既要體現音樂美,又要體現文學美,在旋律的創作上也就需要考慮到如何和文學更好地結合。《春思曲》中長句較多,而且多運用大附點來拉長字音,因此演唱時呼吸也就成了關鍵性的問題,因為要完整地將一句歌詞演唱下來,在演唱之前需要加深呼吸,在確定好呼吸深度以后再開口,以至完整地將句子完成。聲樂講“氣沉丹田”,通過打呵欠的這種狀態找到丹田的位置和胸腔共鳴的感覺。同時演唱者要保持放松的狀態,來保證在演唱過程中對作品表達的連貫性。雖然《春思曲》是一首表現女性情感的歌曲,但是不乏有男性進行演唱,因此無論男女對于這首歌的表現都要突出“柔”,注意看曲譜中所做的各種標記,在速度上音樂家已經將其創作為“Adagietto”即“小柔板”或“小慢板”,因此在演唱中速度也不需要過快,整體以“柔”“慢”的狀態呈現即可。可以說,這首作品的演唱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演唱者與鋼琴伴奏在配合的過程中需要多磨合練習,對于演唱者的音準和音符時值的把握具有較高的要求。[2]
三、音樂創作分析
《春思曲》創作于1932年,從時間來看,可以將其看作是黃自中晚期的聲樂作品,在這一時間內黃自的音樂創作也更加趨向成熟。本首作品的歌詞是由韋瀚章所寫的詩詞,這也是韋瀚章與黃自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后來二人又共同創作了藝術歌曲《思鄉》,無論在音樂上或是文學上這兩首歌曲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春思曲》主要描寫了一位女人的心境,在寒冷的雨夜無法安睡,由于思念自己的郎君人變得消瘦而惆悵,看到成雙成對的燕子后心里更加凄清,期盼自己能變成杜鵑飛到郎君身邊讓他趕快回來。
《春思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以F大調作為整首作品的主調,和聲密集、交替頻繁。第一段總共為10小節(1—10小節),從d自然小調開始后轉為d和聲小調。從第7小節開始轉到f小調一直持續到本段結束。第二段共7小節(11—17小節),11—12小節為F大調,13—14小節轉換為f小調。第15小節開始轉為E大調,16—17小節轉到#c小調后又轉到了F大調,在這一段中大、小調轉換十分頻繁。最后一段由第18小節開始直至結尾。
在鋼琴伴奏上,可以從歌詞上進行分辨。由于本首詞是按照上、下闋的格式所寫,因此鋼琴伴奏在上、下闋歌詞的表現上有所不同。上闋歌詞右手主要為三連音的柱式和弦,下闋歌詞右手以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流動為主,最后又變換為柱式和弦。這幾種伴奏形式都在一定程度都表現出了音樂的感染力,三和弦等柱式和弦的使用,表現在右手將單旋律音擴充為柱式和弦音,從而增加了聲音的厚度色彩。右手十六分音符與左手八分音符對位演奏琶音,這種在節奏上形成的“二對一”的演奏形式推動者音符不斷向前發展,兩種節奏型形成了鮮明對比,以此來表現主人公的心境,從而表現出女主人公孤寂而又感傷的內心。同時,黃自在本首作品中的各段落中做了不同的音樂表情記號的處理,使不同段落的旋律在情感表達上都具有一定的對比性,以撐起歌曲的框架來進一步推動人物內心情感的發展,從而使作品對人物的刻畫更加飽滿。對于演奏或是演唱來說,都需要對音樂進行進一步揣摩,才能真正表現出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與內涵。
四、對藝術歌曲和《春思曲》的評價
“學堂樂歌”時期以后,中國逐漸邁入專業音樂創作階段,這一時期內眾多的音樂家在藝術歌曲領域都留下了大量藝術質量極高的佳作。藝術歌曲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篇幅不長、音樂旋律平穩但富有思想感情,注意發揮聲樂演唱的技巧,并注意通過鋼琴與聲樂的合作來進行形象的刻畫和意境的塑造。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以后,中國“新音樂”得到了很多音樂家的支持,同時他們在音樂上的研究與創作為當時以及后來的音樂發展之路奠定了基礎。由于西方藝術歌曲的傳入與普及,他們也開始創作屬于中國的藝術歌曲,不僅僅是黃自,這一時期內的蕭友梅、趙元任、青主等人在音樂創作上所進行的精心設計與大膽構思都使得藝術歌曲這類體裁的音樂作品具備了濃厚的情感和表現力。而詞與曲的創作作為一首優秀的藝術歌曲中必不可少的兩部分,在他們的作品當中得到了很好的結合。
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等專業音樂院校的建立,為20世紀初的中國培養了大量的優秀音樂人才,在當時,上海國立音專已經具備了相較于其他地方更好、更系統的音樂教育條件與環境,同時擁有便利的地理環境優勢,有利于加強中西方文化交流、進一步了解西方更為先進的音樂理念,而藝術歌曲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背景下在中國得以產生并發展。同時,中國當時也開始進行聲樂教學,借鑒西方音樂中的演唱方法,這也是中國藝術歌曲得以進一步形成和實踐的重要因素之一。藝術歌曲《春思曲》在創作方面,黃自將中國傳統的民間音調與西方藝術歌曲創作相結合,充分表現了中西結合的思想。從整體風格上來看,《春思曲》既具有西方藝術歌曲的浪漫典雅,又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的溫情與儒雅。他同當時許多的作曲家一樣,在繼承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音樂語言的同時,來挖掘傳統文化的精華,也吸收西方音樂創作技法并進行教學。尤其體現在藝術歌曲在民族和聲技法與西洋伴奏織體的結合上,為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五、結束語
大眾對于藝術歌曲的認識與學習,基本都是建立在聆聽的基礎之上,中國藝術歌曲是中國20世紀20—40年代音樂創作中的一枝奇葩,這一階段內的藝術歌曲無論在質量或數量上都是十分可觀的。不難發現,《春思曲》無論在演唱還是創作上,都十分具有代表性,中國文學的魅力在音樂中得到了展現。而藝術歌曲的出現代表了中國近現代的音樂創作的一個新時期,使西方作曲技法真正在中國的作品當中得以體現并發展,使藝術歌曲這種體裁在繼承與發展當中不斷成熟。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二次修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3.
[2]胡芳.黃自藝術歌曲演唱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