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義燈
【關鍵詞】慢性胃炎;中醫治療;西醫治療;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9;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59-01
目前在消化科疾病中,慢性胃炎屬于常見且多發疾病,其以連續性噯氣、吐酸、胃部疼痛等為主要癥狀表現。該病癥是因不同病因造成的慢性胃黏膜萎縮性病變或者驗證,且包括三大類型,即特殊型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在治療該病癥,西醫主要為根除幽門螺桿菌或消炎。中醫認為該病癥主要由飲食、癥候等造成陽氣虧虛、胃氣上逆、脾失運化、脾胃失調等,而治療的原則為順應脾胃、調理氣機。因此本文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為時間段,選取我院慢性胃炎患者80例,隨機分為2組,各40例,分析了慢性胃炎采取中醫治療的臨床療效,現闡述如下:
1.1資料
時間段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為止,選取80例慢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個組別為40例。實驗組年齡為18-46歲,年齡均值為(35.2±2.5)歲;其中女19例,男21例;病程范圍1-12年,平均病程為(4.5±2.4)年。對照組年齡為19-47歲,年齡均值為(36.4±2.2)歲;其中女21例,男19例;病程范圍1-12年,平均病程為(4.7±1.9)年。兩組對比分析基礎信息未表現出統計學差異(P>0.05),可用作研究比較。
1.2方法
采用西醫治療對照組,即結合疾病程度,對患者靜脈注射40rag奧美拉唑,1次/d;對于伴有感染者服用阿莫西林(3次/d,0.5g/次)或青霉素,注意實施青霉素皮試。對于伴有嚴重腹脹的劇烈腹痛患者,給予多潘立酮藥物治療,持續治療8w。
采用中醫治療實驗組,即實施臨床辯證施治,將患者分為寒痰中阻、熱痰瘀阻、濕痰阻胃等類型,診治原則為化痰健胃、清熱化痰、濕化寒痰等,治療方劑包括陳夏六君子湯加減、調中和胃湯加減、四逆湯加減與平胃導痰湯等。若患者內存濁毒,則加用健脾化濁通絡湯加減治療;若患者內存濕邪,則給予清中化溫湯甲減治療。療程為8w。
1.3療效評定
評定依據: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為痊愈;患者上述情況有改善為好轉;不滿足上述兩項者為無效。
1.4統計學處理
本文中采用SPSS 19.0軟件,P<0.05評定組間結果差異,計數數據使用x2檢驗,計量數據使用t檢驗。
治療有效率評定上,兩個組別(實驗組90.0%VS對照組65.0%,)對比表現出統計學差異,且P<0.05。見表1。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作為一種慢性疾病,慢性胃炎在各種胃病中發病率居于首位,早期患者發病時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而隨著病情的進展,其可出現消化不良、脹滿、腹部疼痛等,且會伴有惡心、反酸、噯氣等癥狀。在中醫學理論中,該病癥屬于“嘈雜”、“痞滿”、“胃脘痛”等范疇。針對慢性胃炎患者,中醫治療主張辯證施治,行一對一辯證分型,分為寒痰中阻、熱痰瘀阻、濕痰阻胃等類型,然后對不同類型采取相應的處方加以治療,不僅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還能促進其病情康復。本文的研究中,治療有效率評定上,兩個組別(實驗組90,0%VS對照組65.0%,)對比表現出統計學差異,且P<0.05。這表明針對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醫治療的療效優于西醫。因此可見,針對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醫治療具有積極作用和價值。
綜上所述,針對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醫治療的效果顯著,即可對患者各種癥狀予以有效改善,可促進患者病情,值得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