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朱某是某市一家餐飲公司的行政人員,因疫情防控的需要,2020年3月中旬,公司才接到可以恢復營業的通知。正常營業后,公司要求員工每周多工作1天、每天延時工作1小時至2小時,用以補上疫情期間未能提供勞動的工作時間。朱某因難以適應如此密集的加班安排,于5月上旬提出辭職,公司雖同意其辭職,但前提是要補足受疫情影響“欠”下的工作時間或者退回疫情期間公司支付的工資報酬。多次協商未果后,朱某提請勞動仲裁,要求公司依法為其辦理退工手續,并支付4月份加班工資1200元。
【維權貼士】
復工復產后,用人單位能否強制員工補足受疫情影響而“欠”下的工作時間?弄清楚這個問題,重點要對疫情防控期間員工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原因進行全面的梳理、分析。
一、對于因實施隔離或醫學觀察,導致員工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依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企業應按員工正常勞動支付在此期間的工作報酬。隔離或觀察期結束后,對仍需停止工作進行治療的員工,企業按照員工患病的醫療期有關規定支付其工資。隔離或醫學觀察期間,屬于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停工期間,故不可以要求員工補足未提供勞動的時間。
二、對于政府實施緊急措施、企業響應延遲復工的,依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妥善處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勞動關系問題的通知》規定,員工無法提供正常勞動并非本人原因所致,不可要求員工補足因疫情影響而欠下的工作時間。如企業安排此類員工延長工作時間,應依法支付其加班工資。
三、對于企業因自身原因停工停業,導致員工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需根據企業執行的不同工時制度加以區分處理。如果企業執行的是標準工時制,則要按規定標準支付其停工停業期間的生活費,不可強制要求員工恢復生產后補班。如果企業執行的是綜合計算工時制,企業停工停業正好處在批準的綜合計算周期內,則可將停工停業時間作為員工休息時間納入周期之中,綜合計算工作時間。在第二種情形下,允許用人單位要求員工事后補足工作時間,但補班的累計時間不得超過綜合計算總的工作時間,超出部分即為加班時間,用人單位需要支付加班工資。
四、對已解除緊急措施并符合復工條件的企業(已提供必要的防疫保護和勞動保護措施),員工卻以疫情防控為由不愿復工或以其他非正當理由拒絕返崗的,應視其為“未正常提供勞動”,在企業已明確通知上班而員工卻未按要求到崗,且正常享受工資待遇的情況下,按照公平合理原則,在恢復工作后企業可以安排該員工延長工作時間。
本案中,餐飲公司延遲至3月中旬才復工,屬于企業響應政府號召延遲復工的情形。公司要求朱某補班或退還疫情期間的工資待遇,缺乏法律依據。公司安排朱某每周多工作1天、每天延時工作1小時至2小時,屬于加班加點,應依法支付其加班工資。最終經過仲裁后,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特別提醒:受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影響,娛樂、餐飲、商場等行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需要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必須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協調企業發展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關系,促進和諧穩定勞動關系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