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盧泰銘
甕安縣圍繞保脫貧、保增速、保位次、保穩定的“四保”工作目標,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統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甕字公在上,下邊一片瓦,公是公平公正,瓦比萬戶千家。”在甕安這片紅色熱土上生活的人們始終奮斗向前,承載著紅色革命基因繼往開來,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意志,一直堅決地在脫貧道路上不懈戰斗著!
2018年,甕安縣以96.73%的群眾滿意度、排名全省14個驗收縣市(區)第四的佳績,通過國家脫貧評估驗收,一舉摘掉了戴在頭上的貧困帽。
2019年5月,在國務院扶貧辦脫貧數據質量核查中,甕安縣排名第262位,名列全省2016年和2017年15個摘帽縣第一位。
如今,甕安縣集中開展脫貧攻堅“百日行動”,干部繼續下沉、工作繼續下沉、服務繼續下沉,全體干群擼起袖子加油干,在甕安大地掀起了戰貧熱潮。
訪民情、聽民意、解民憂、話發展、暖民心……這些是駐村工作隊每天循環往復的工作。“五一”假日期間,走進甕安縣永和鎮各村(社區),到處是忙碌景象。永和鎮324名駐村工作隊隊員下沉到基層,撲下身子掀起了走村入戶的熱潮。
“我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嚴格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迅速行動起來,狠抓任務落實,確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取得實效。”永和鎮黨委書記彭小洪說。
脫貧不脫政策,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高質量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甕安縣打響脫貧攻堅“百日行動”,全體干部在思想上、行動上、措施上、責任上再提要求,全體網格員心要“沉”下來,身要“駐”下來,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扎實開展大走訪、大回查,精準掌握網格內農戶信息,確保線上數據、線下檔案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實際情況“三一致”,并加強檔案資料的收集歸檔。
在艾州村委會辦公室里,記者看到該村的家庭情況和就業、住房、醫療保障、教育保障及飲水等信息情況一目了然,艾州村1379戶4798人全部開展回查登記入庫。
“白天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晚上梳理錄入信息臺賬。現在正是關鍵時刻,一刻都不能懈怠與馬虎,扛了這份責任就要有始有終。”甕安縣人民醫院院長、甕安縣中坪鎮艾州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李洪璠說。
見微知著。在甕安縣各鄉鎮,各駐村工作隊員時刻以最飽滿的熱情投入這場戰斗中,即使假日也放棄陪伴家人的機會,奔走在田間地頭和村間院落,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
“今年疫情期間,我們通過合作社統一購買了2000包辣椒種免費發放給農戶播種,還采購了5000多株黃桃苗發放給不能外出的農戶發展庭院果樹。”金竹村村委會主任王坤介紹。
據了解,金竹村自2016年組建合作社以來,發展蔬菜大棚300個、魚苗育苗基地15畝、保鮮冷鏈庫6700立方米,并在發展初期就吸納了大批村民就近務工,形成周邊村民就近就業,以產業帶動就業的方式助農增收。
近年來,金竹村主要以辣椒、西紅柿等特色蔬菜種植為主,依托果蔬專業合作社,2019年帶動260戶農戶增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金竹村產業的良好發展只是甕安縣產業發展的縮影。甕安縣堅持圍繞“八要素”找差距補短板,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按照“一主五特”的產業定位,明確以藥用銀杏為主的中藥材主導產業,以烤煙、茶業、蔬菜、生態畜牧、精品水果等為特色產業,大力推進壩區結構調整。
2019年,甕安縣以壩區為重點,完成玉米調減種植面積7.8萬畝,種植中藥材4.89萬畝,其中藥用銀杏種植基地達到2萬畝;收購煙葉6萬擔,烤煙上等煙比例達85.28%,在全省萬擔以上產煙縣中排名第一;新增歐標茶種植1萬畝,全縣茶園投產面積17.9萬畝,干茶產量1.2萬噸、產值近15億元,甕安首倡的“歐標茶園”寫入省委農村產業革命實施意見,歐標茶園面積率先達到全省50萬畝總目標的1/10;蔬菜、生態畜牧和精品水果產業不斷調整優化。新增省級龍頭企業1家、州級2家,猴場、建中、中坪、珠藏、嵐關萬畝產業基地基本建成,千畝產業村(社區)達到59個。
干凈整潔的通組路,擺放整齊的農具,田間地頭興旺的產業,修葺一新的房屋,還有房前屋后坐著聊天的老人……5月5日,走進甕安縣珠藏鎮高龍村,一座紅瓦白墻的三層小樓,大興土木施工正酣,村級文化活動中心拔地而起。
“等這個中心建成后,就能來這里看書下棋,參加村集體文化體育活動。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真的比以前好多了,多感謝組織咯!”這是高龍村鄉親們對村里大蛻變的極大認可。
高龍村鄉親們獲得感的提升,折射出來的是甕安全縣上下呈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2019年,甕安縣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圍繞保脫貧、保增速、保位次、保穩定的“四保”工作目標,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統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6.44億元,同比增長5.9%;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4429元、12309元,分別增長9.2%、10.6%;全縣系統內剩余貧困人口1723戶4227人全部脫貧。“三下沉五示范”入選國務院扶貧辦《脫貧攻堅前沿問題研究》專題、產業扶貧模式入選中科院《連片特困區藍皮書》,并作為全省“四個不摘”3個先進縣之一上報國務院扶貧辦。
同時,當地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推動異地入園建設3家,“千企改造”項目和規模工業企業在建項目產值達180.71億元,成功入選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引進全產業鏈旅游企業云南金秋集團、海南天恒集團等,旅游業態實現新突破;朵云拓展區30公里主干路網繼續建設,朵云湖海綿城市綜合體等一批重大項目啟動建設。
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深入實施生態空間管制、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土壤污染防治、護林植綠與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等生態文明“六大專項行動”,森林覆蓋率達61.48%,獲“貴州省森林城市”稱號。
始終堅持民生至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進行幼兒園建設、創建工作,改造薄弱學校;對縣中醫院完成整體搬遷,縣婦幼保健院成功申創二甲婦幼保健院,一體化村衛生室實現全覆蓋;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達100%,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取得重大戰果。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指數不斷增強,安全感在全省排名第一,滿意度在全省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