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安龍
(天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50)
思維方式問題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究竟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1]科學的思維方式具有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有助于人們更加客觀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的重要法寶。重視并善于運用科學思維方式,是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一個顯著特點。在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論述中,蘊含著歷史思維、辯證思維、戰略思維、系統思維等重要思維方式。這些重要思維方式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不僅賦予了中國共產黨人“初心”話語鮮明的話語邏輯與話語特色,增強了“初心”話語的影響力、輻射力、感染力,而且為廣大黨員干部提供了干事創業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時也為我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有效方法。
善于以大歷史觀來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是習近平的重要思維方式,也是其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在他看來,歷史、現實和未來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三者之間是前后相繼、相互貫通的,沒有脫離歷史的現實與未來,也沒有跨越現實的歷史與未來,“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2]。因此,他在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論述中,始終“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將其同歷史的邏輯發展聯系起來,并對未來的發展做合理的預測和科學的判斷,即根植于歷史、立足于現實、展望于未來,實現了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正如他所言:“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3]6
回望歷史,曾為人類文明作出重大貢獻,且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水平長期領先于世界的中華民族,在近代以來陷入了苦難的深淵,跌入了歷史的低點。鴉片戰爭后,面對西方列強的步步緊逼,中國無戰不敗、無約不損,逐步從一個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了被動挨打、任人宰割的悲慘境地。曾經在世界上繁榮昌盛的東方“天朝上國”,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頓時變得無所適從、淪落失意,封建帝國的尊嚴和榮耀蕩然無存。在那個風雨如磐的黑暗年代,亡國滅種的危機始終困擾著中國人民。因此,在近代中國社會,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徹底改變國家貧窮落后,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成為中華民族所面臨的重要歷史任務。許多仁人志士和先進分子紛紛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探尋實現民族復興的有效方案,這可以說是當時所有先進人士的“初心”和“使命”。有著先進階級領導、科學理論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之成立,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出發”“從哪里出發”“如何出發”等重大時代課題和歷史課題,給災難深重的中國帶來了新的希望。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鮮明表達了自己的宗旨和奮斗目標,明確了初心與使命,即要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正是順應求民族獨立、謀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勇立社會歷史發展的潮頭,在南湖紅船上宣告成立,從此使中國革命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4]此后,在長期的革命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曾忘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終堅持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宗旨,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
初心的引領,使命的激勵,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前進的動力。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初心和使命,領導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穩步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物質基礎、制度基礎,提供了寶貴經驗。改革開放事業的開啟,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時期的承繼與深化。面對“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動蕩局面和人民群眾的窮苦生活,鄧小平抓住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提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著名論斷,堅持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號召要大力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深刻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此后,相繼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使改革開放事業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不斷深入推進,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發展奇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和提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事實證明,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堅守初心、牢記使命的歷史,這也是改革開放成功之所在。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改革和發展,當今中國已走上了“強起來”的歷史新征程。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我們在展望未來時既充滿了信心,也堅定了信念。當前,我們更加接近、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也更加需要我們牢記使命擔當,保持初心不改。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3]9
當今世界是一個復雜多變的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世界格局深刻調整。面對這樣的局勢,要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就必須不斷強化辯證思維。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5]辯證思維是人們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的正確反映,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把握事物本質、正確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增強辯證思維,就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運用矛盾分析法解決問題,既要看到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又要看到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既要看到我們自身的長處,又要看到我們的短板和不足,這一點鮮明體現于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論述之中。他一方面強調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一定能在這個大有可為的時代中大有作為,指出,“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6];另一方面,他也指明了這是一個充滿競爭、充滿機遇的時代,對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中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望大獲全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愈益接近。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中國共產黨人牢記“初心”和“使命”,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來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朝著既定的目標奮勇前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重大政治論斷,為我們深刻把握當代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新特征,科學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時代坐標和基本依據。經過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和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不懈奮斗,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總體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明顯提高,為我們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較為厚實的物質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我們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日益展現出勃勃生機和光明前景。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這是大勢所趨。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必能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成就,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局面。所以,當前中國發展的“時”依然有利,中國發展的“勢”不可阻擋。與此同時,面對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和發展機遇,內在地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更好地承擔起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和實現中國夢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必須要有遠大的抱負和寬廣的胸懷,始終保持自身的先進性、純潔性,不斷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才能經受住各種風險考驗,順利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著力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著力增強抵御風險和拒腐防變能力,不斷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向前進。”[3]9所以,建黨時的理想、信念、志向和追求,不能因時間流逝而有絲毫減弱,反而要隨著時代發展而更加強化,必須牢記自己為什么出發的初衷和使命,這是中國共產黨提出“不忘初心”重大命題的時代語境。
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不斷增強黨的純潔性和凝聚力,使黨緊跟時代步伐,永葆青春活力;才能不斷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昂揚的斗爭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狀態,投身到新時代的偉大事業中去。當前,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誘惑,一些黨員出現了精神懈怠、理想喪失、不思進取等情況,“初心”模糊,“使命”淡化,喪失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使廣大黨員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為黨和人民事業無私奉獻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始終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革命精神,以飽滿的精神動力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正如習近平所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要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全黨同志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爭。”[7]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在治國理政過程中,一直倡導戰略思維。戰略思維,是指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思維,即是要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兼顧各方,不拘于一地,不囿于一隅,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習近平強調:“全黨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8]他在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論述中,并沒有將“初心”和“使命”僅局限于黨內維度,而是將其拓展到了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初心”話語的內涵,擴大了“初心”話語的輻射空間,賦予了“初心”話語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形成了黨內、國內和國際三位一體的“初心”話語體系,其中,黨內維度是“初心”話語的基礎,國內維度是“初心”話語的拓展,國際維度是“初心”話語的升華。
從黨內維度來說,“不忘初心”是要號召廣大黨員堅定理想信念,“我們干事業不能忘本忘祖、忘記初心。我們共產黨人的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3]78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的政黨,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過程中,之所以能夠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化解各種風險挑戰,一步步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地發展起來,靠的就是以堅定信念和崇高理想為支撐的廣大黨員共同奮斗。今天,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黨員數量眾多的大黨和建黨歷史悠久的老黨,雖然黨的號召力、影響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執政基礎更加鞏固,但黨內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一些黨員干部在和平環境下和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自我,出現了精神懈怠、信仰缺失、信念動搖等不良傾向,繼而在實踐中引發嚴重后果。習近平深刻指出:“對共產黨人來說,動搖了信仰,背離了黨性,丟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圍獵’中被人捕獲。”[3]80從世界范圍內來說,一些建黨歷史久、執政時間長的大黨、老黨紛紛垮臺甚至解體覆亡,其慘痛教訓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廣大黨員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堅守“初心”,我們黨才能擁有穩固的基礎和強大的力量,才能把自己建設成為堅強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從建黨之初的幾十名黨員到發展為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大黨,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在于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所以,無論在任何時期、任何情境下,中國共產黨都始終堅持為人民利益而奮斗,堅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國內維度來說,“不忘初心”就是廣大黨員要牢記黨的性質、宗旨和使命,堅持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3]13因此,要做到“不忘初心”,就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民族謀復興的政黨。實現民族復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為人民謀幸福基礎上的更高層次追求,從本質上說二者是一致的。“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3]11中國共產黨人不僅要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還要牢記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初心”,這樣才能使我們有明確的目標、不竭的動力。
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論述,不僅在黨內、國內具有堅實的話語基礎、廣闊的話語空間,而且在國際維度上同樣具有理論魅力。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其終極目標是要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這也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內在使命。從這個角度來說,“初心”就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3]13。除了科學理論的指導,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天下情懷”“兼濟天下”“大同世界”等理念,也對中國共產黨人產生了深刻影響。從毛澤東提出“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到鄧小平倡導“為人類做更大的事情”,再到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提出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作貢獻,無不彰顯出了中國共產黨人宏闊的世界視野和勇毅的時代擔當。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大幅提高,中國共產黨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國際事務中,積極為人類社會的更好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近年來,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夢等重要理念,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話語的國際化表達,充分體現了一個大國大黨的自信、責任與擔當。
需要指出的是,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在黨內、國內和國際三個維度上并非相互割裂、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通、相互支撐,共同建構起了廣闊的話語空間。
堅持以系統論原理為指導,把認識對象作為一個系統,從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系統與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把握事物、思考問題,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綜合地考察認識對象的思維方法,即為系統思維。它注重尋找系統內各個組成的聯結關系、相互作用及其之間的復雜性,從而使人們對某一系統有更深入的了解。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論述,既強調“以情動人”,又注重“以理服人”,做到了“陳情”與“說理”的有機統一。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初心”話語,呈現出了“動之以情”與“服之以理”的交融特點,實現了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效互動與內在統一。
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論述之所以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從情感維度來說,是因為它鮮明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深沉的人民情懷。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誕生于民族危難之際、發端于人民群眾之中。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陷入危境,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中國門洞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壓迫,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盡的災禍,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不同階級和派別都進行了各自的探索,但由于他們無法摒棄私利而從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無法打破痼疾而勇敢擔負起為民族謀復興的歷史重任,最終導致其探索都歸于失敗。中國工人階級秉持對民族和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以其突出的先進性、革命性和戰斗性登上歷史舞臺,承擔起挽救民族危亡、探尋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隨著工人階級的不斷壯大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中國共產黨破繭而出,“五四運動之后,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9]。它自成立之日起就表現出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和圖強振興的宏偉志向,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初心和歷史的源頭。時至今日,“初心”話語之所以具有歷史縱深感、厚重感,就源于它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民族危難之際愛國之情、救國之志的延續和升華,深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民族情懷和為民情懷,故而能夠激發起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思想共振,這也是“初心”話語能為廣大民眾認可、認同的重要原因。
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彰顯出了中國共產黨人深沉的人民情懷。人民群眾是“初心”話語生成的主體基礎,堅決維護人民利益、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的關鍵和根本出發點。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黨,是一個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黨,是一個以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黨。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屢創佳績,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于它始終堅守為民服務的宗旨和為民謀利的取向。所以說,“初心”話語中貫穿著人民立場,蘊含著人民情懷,深刻體現著黨與人民血脈相連的深厚情感。習近平指出:“守初心,就是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真摯的人民情懷滋養初心,時刻不忘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我們勝利前進的不竭力量源泉。”[3]19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要做到不忘初心,就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不斷鞏固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深化二者之間的魚水深情。總之,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話語中占據核心地位,不斷培塑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真情、深情,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內在要求。
在一個成熟的話語體系中,“動之以情”是基礎,“曉之以理”才是關鍵。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之所以被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其重要原因就在于這個話語具有堅實的理論根基。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其中,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傳播,并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使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自始就有著科學的理論指引。馬克思主義人類社會解放思想和人民立場,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話語注入了科學理論因子。正是因為有了科學理論指導,中國共產黨才能正確分析中國國情,科學把握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從而找到了適合中國實際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不斷堅守初心和使命的過程。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結合時代條件和社會實踐的變化,賦予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符合時代特點與實踐要求的鮮明內涵,使其初心和使命始終具有時代性、科學性和實踐性。立足于新的發展、新的實踐,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理論成果,既繼承、發展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同時又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和使命的理論指引。可以說,“初心”話語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精髓的大眾化闡釋和表達,新時代堅守初心和使命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并以這一理論成果作為凝聚廣大黨員不斷堅守初心和使命的強大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