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英
[內容提要]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整個世界被疫情的陰霾籠罩,百年大疫情與百年大變局相互激蕩,中美博弈空前加劇。邊界問題、“新邊疆”問題和邊緣化問題使國際安全形勢更為復雜。東海、南海、臺海及地中海成為大國博弈的重要議題。北美、歐洲、亞洲、非洲、拉美五大板塊局勢變化非同尋常。衛生危機、經濟危機、發展危機、糧食危機、治理危機和氣候危機六種危機同時并發。在危機與變局中,中國因應對有力實現轉危為機,未來需謹慎謀篇布局。
2020 年注定要載入人類史冊。百年大疫情撞上百年大變局,衍生出百年大危機。這一年,全球形勢風起云涌,波譎云詭,驚濤駭浪,起伏跌宕,大疫情、大變局、大危機相互交織、相互激蕩。這一年,中美博弈空前加劇,美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妨礙全球抗疫合作,助推百年變局更快更猛,百年危機更重更深。中國“十四五”規劃的推出和RCEP協議的正式簽署,及拜登可能帶來的外交轉向,預示世界發展前景或有轉機。
新冠疫情無疑是2020 年最大的“黑天鵝”。它突如其來,讓人類社會突遭襲擊,不知所措。
首先,它好似一場世界大戰,釀造了一場大悲劇。看不見的新型冠狀病毒與地球村的全體居民為交戰雙方,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主戰場,以無形對有形的作戰方式,開始了一場慘烈的“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明顯不同于一戰、二戰。從戰爭發動者看,它不是傳統戰爭意義中的國家、政治集團或政治力量,而是無組織、無紀律的病毒。從雙方力量對比看,人類以全球2000多萬醫護人員為前線部隊,數以億萬計且無孔不入的新型冠狀病毒為主力軍,雙方展開了一場極不對稱的戰爭。從形態看,此次戰爭未聞槍聲,不見戰火,無主次戰場之分,無前線后方之分,每個國家、每個大陸都是最前線。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法國、意大利、英國、西班牙、阿根廷、哥倫比亞、德國、墨西哥、波蘭、伊朗等14 國疫情嚴重,確診病例均超過100 萬。從戰爭后果看,一戰、二戰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而此次戰爭造成的傷亡在一些國家超過了二戰,且讓許多病愈者留下了后遺癥。
其次,它導致了一次大倒退。人類社會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開啟全球化進程,經過500多年的風雨兼程,尤其在多輪科技革命的助推下,形成了國與國之間相互依賴、洲與洲之間密切勾聯的地球村。然而,此次新冠疫情引發全球“鎖國”“封城”“斷供”“斷鏈”,不僅導致世界經濟近百年來最大的衰退,而且使各國交往基本中斷,人員交流幾近停止,可謂全球化進程中的一次波折。
再次,它激發了一次大反省。此次新冠疫情暴發并肆虐全球,無疑揭示了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關系極不和諧,雙方矛盾尖銳,以至于大自然用它獨特的方式向人類社會提出嚴厲的警示。疫情不僅讓人類付出了慘重的健康和生命代價,而且造成了久久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面對如此狡猾的新冠病毒,在尚無特效藥、疫苗又未能大規模廣泛應用之前,人類社會應該如何有效因應并防止下次類似疫情的發生,如何實現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如何實現地球生物鏈的平衡發展,這些問題將成為人類社會亟待解答的問題。
百年大疫情與百年大變局相互激蕩,中美博弈空前加劇,構成2020 年國際格局演變的兩條主線。兩條主線相互交織、相互纏斗,使得2020 年世界形勢格外復雜、動蕩。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在何處?變就變在前所未有、百年罕見;變就變在推陳出新、大破大立。所謂百年大變局,就是指當前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位移,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嬗變。百年大變局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世界經濟重心的“東升西降”,世界權力重心的“南增北減”。中國的迅速和平崛起無疑是導致百年大變局的最大變量。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不斷增強,預示國際力量對比正在從量變向質變飛躍,朝著更加平衡對稱的方向發展。通過金磚和G20 等全球新興治理平臺,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興趣與話語權明顯增加,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向更加民主、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推動世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朝向更加開放、包容、多元、互鑒的方向發展。中國的崛起及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既構成百年大變局一部分,又是導致百年大變局的重要動因。此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也在重塑世界,亦成為百年大變局的重要變量。
百年大疫情撞上百年大變局,構成百年大變局的新變量,助推國際格局迅速變化。面對百年疫情的“大考”,美國特朗普政府糟糕應對,導致美國疫情幾近失控,經濟大幅滑坡,種族空前撕裂,社會嚴重對立,從“美國利益第一”變成“美國疫情第一”,美國整體實力和國際形象全面下滑。美國雖仍是“一超”,但卻難以“獨霸”。中國在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英明領導和果斷決策下,取得抗疫和重啟“雙勝”,成為全球“唯一的凈土”和“最安全的港灣”,是全球經濟復蘇最快的大國。預計2020年中國GDP 增長1.9%,達到美國GDP 的72%,相當于4 個日本、8 個英國,①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A Long and Difficult Ascent,October 2020,pp.120,145.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接近“老大”的“老二”、擁有全生產能力的“全能型老二”,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美國對這個“全面的挑戰者”越來越感到恐懼。歐洲近年先后遭受債務危機、難民危機、恐怖襲擊及英國脫歐等打擊,元氣已經大傷,又遭疫情嚴重沖擊,更顯體弱氣虛,尤其法、德、意、英、西等歐洲大國仍在疫情中掙扎,欲加強戰略自主性和引領多邊主義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俄羅斯受美西方制裁而實力削弱,又受嚴重疫情打擊,力量進一步衰減,但善于利用軍事和資源比較優勢,不時發聲或出手,仍是國際舞臺上的重要玩家。日本雖是第三大經濟體,但疫情使其通過奧運會提振國運的雄心難以施展,“政治侏儒”的先天性缺陷使其作為有限。印度雖有成為世界級大國的人口和雄心,但疫情暴露其更多的短板和弊端,外交上選擇“聯美抗華”,使其發展和作用受限??梢哉f,百年疫情再次證明,中美俄仍是當今國際政治中最重要的力量,三邊互動不僅影響三國各自的發展,而且還影響甚至決定國際格局的變化和未來國際秩序的走向。
中美空前博弈則是2020 年國際政治演進的另一條主線,牽動著國際主要力量的戰略選擇和合縱連橫,推動國際格局進一步嬗變。疫情之前,中美博弈已經開始,從貿易戰到科技戰、金融戰,從地緣政治博弈到涉臺港疆藏斗爭,從意識形態對立到鼓吹脫鉤。新冠疫情本應成為中美關系的調和劑、減壓閥,但沒有料到竟成為加劇中美博弈的催化劑和加速器。特朗普政府原本已將中國定位為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疫情暴發后,受國內政經因素的影響,為確保贏得連任,不斷對華甩鍋,散布“中國病毒論”“中國賠償論”“中國脫鉤論”,以轉移對其抗疫不力的指責,并動用全政府力量抹黑打壓中國。結果,嚴重的疫情加上激烈的選情,極大地惡化了中美關系的氛圍,削弱了美國的友華力量。中美關系出現了1979 年建交以來最嚴重的對抗。尤其特朗普還強壓歐日澳盟友選邊站,利誘拉攏巴西和印度,甚至試圖“聯俄抗華”。一時間,國際主要力量加速分化組合,出現了既挺美又友華、既競爭又合作,既合縱又連橫的現象。中美博弈,短期看是貿易戰,中期看是老大之爭,長遠看則是兩種制度之爭。從這種意義上說,中美博弈將可能伴隨國際格局演變的全過程,并成為決定國際格局演變最重要的變量。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認識到,百年大疫情和百年大變局仍是正在進行時,尚處于演進當中,疫情尚未結束,變局尚未定型。世界力量對比、國際格局演變、國際秩序重塑仍未發生顛覆性、革命性變化。美西方仍占據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優勢,資本主義制度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兩種道路的較量也將是長期的、復雜的,決不可能一蹴而就。
2020 年,大國競爭仍然是國際政治的主色調。圍繞“三邊問題”(邊界、新邊疆、邊緣化),中、美、俄、歐、日、印等國際主要力量博弈加劇,國際安全形勢更趨復雜嚴峻。
一是邊界問題。2020 年中印邊界沖突、印巴邊界沖突、納卡戰爭都是世界邊境問題日益突出的表現。其中以中印邊界沖突的軍事對峙事件最為引人注目,因為這是自1962年中印戰爭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邊境沖突,雙方互有傷亡;同時,這還是一個擁有14 億人口的中國與擁有13 億人口的印度之間發生的邊界沖突,一旦沖突升級為戰爭,后果難以想象。好在雙方設法控制沖突的烈度,并努力尋求外交途徑解決,經過多輪談判,局勢緩和可控。不過2020 年邊境沖突最激烈的事件則是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在有爭議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納卡地區)發生的武裝沖突,簡稱“納卡戰爭”。戰爭從9月27日開始,到11月10日雙方簽署?;饏f議,持續44 天,導致嚴重人員傷亡,成為自1994 年雙方停火以來發生的最嚴重的武裝沖突。結果土耳其支持的阿塞拜疆獲勝,并在俄羅斯強力干預下落下帷幕,成為2020年影響局部地緣政治格局的重要事件。
二是“新邊疆”問題。2020年網絡、5G、太空、深海、極地、無人機等日益成為大國博弈的新抓手和新戰場。網絡方面,主要大國日益重視網絡治理規則主導權和網絡作戰能力建設。美國已通過雙邊和多邊網絡空間協議和區域性組織,逐步建起自己主導的區域性網絡空間體系。近年來,美國將2009年設立的網絡司令部升格為一級聯合作戰司令部,與六大戰區司令部和三大職能司令部并列,并出臺《國防部網絡戰略》和《國家網絡戰略》,還與英國、澳大利亞等27國聯合簽署《網絡空間負責任國家行為聯合聲明》,旨在構建網絡空間的“北約”。2020年,美國發動“五眼聯盟”及相關國家公開要求企業在加密應用程序中設置“后門”,極大威脅了全球科技創新與科技安全。尤其美國力推“清潔網絡”計劃,企圖從清潔運營商、清潔應用商店、清潔移動應用、清潔云以及清潔電纜五個方面排擠中國互聯網企業、產品及服務,以維護其壟斷私利和網絡霸權。
俄羅斯、歐盟在網絡問題上也動作不斷。繼發布《信息安全學說》后,俄羅斯《主權互聯網法案》和“斷網演習條例”正式生效,并完成了國家互聯網的外部“斷網”測試演習。2020 年,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數字金融資產法》,以維護本國數字經濟安全。歐盟于2020 年7月又發布《歐洲可信網絡安全戰略》。顯然,國際主要力量正在圍繞制網權、網絡安全、網絡作戰能力等展開激烈競爭。
被視為“未來社會的關鍵性基礎設施”的5G,更是被各大國視為必爭的技術高地。由于中國是5G技術發展的主要參與者和領先者,美國想方設法進行遏制和打壓。2019年5月,美國頒布《確保信息通信技術與服務供應鏈安全》的行政命令,旨在將中國的華為和中興等中企生產的產品、零部件及提供的相關服務“清除”出美國通信網絡。2020 年,美國公開施壓美國及全球芯片公司中斷對華為芯片供應,推動本土科技公司收購全球第二和第三大5G技術公司愛立信和諾基亞;強迫歐洲盟友和拉美國家中止或放棄使用華為5G 技術設備,誣蔑華為設備存在安全風險;積極籌建10 國參加的“5G 開發聯盟”,企圖掌控5G標準和規則制定權。
太空領域,美國繼2019 年8 月組建“太空軍”后,2020 年又試圖與“五眼聯盟”及其法、德、日等盟友打造太空聯盟“小圈子”。美國還竭力推動北約進軍太空。目前,北約已推出首份太空戰略,明確將太空列為與陸??站W并列的戰場領域,并發射近1000 顆衛星(約占全球在軌衛星總數的一半)。俄羅斯早在2013 年就制定國家航空發展戰略文件,2015 年將空軍與空天防御軍合并,成立“空天軍”。日本宣布建立首個太空部隊“宇宙作戰隊”,全面加強與美“太空合作”。太空軍事化嚴重破壞了太空和平發展的國際共識。
深海和北極成為大國角力的新疆域。各大國著眼于深海潛在的、巨大的經濟和戰略價值,正在從經濟開發、軍事競爭、規則制定等方面加大謀劃和布局,力圖在激烈的“藍色賽跑”中搶得先機。美國加緊執行《海洋變化:2015~2025 年海洋科學十年規劃》,俄羅斯抓緊落實2015 年7 月頒布的《海洋學說》。極地方面,主要大國的競爭集中在資源豐富、戰略地位日趨重要的北極地區。美國繼制定《美國海軍北極路線圖》后,2019 年6 月國防部發布新版《北極地區國家戰略》,2020 年6 月特朗普簽署一份關于北極和南極安全的備忘錄,均旨在加強美在北極的軍事存在。美國還計劃將第五代戰斗機、戰略轟炸機大規模部署北極地區,并在時隔70年后在位于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重新開設領事館,欲奪取北極主導權。俄羅斯繼發布《2020 年前北極發展戰略》《2020 年前俄羅斯北極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后,成立北極戰略司令部,加強對北極軍事部署。2020 年3 月,普京簽署法令,宣布自2021 年1 月1 日起,俄北方艦隊將獨立為軍事行政單位,正式成為繼中央軍區、西部軍區、東部軍區、南部軍區后的第五軍區,進一步加強北極主導權。加拿大頒布新的北極政策,強調維護北部領土主權,推動建立“以規則為基礎的北極國際秩序”。盡管《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明文規定,北極以及北冰洋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不屬于任何主權國家,但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先后對部分北極地區提出領土領海要求,尤其美俄在北極對抗烈度不斷升高,國際社會的擔憂也與日俱增。
無人機方面,原本用于商業和交通的無人機,逐漸演變成暗殺、破壞和戰爭的工具。早在2018年8 月,無人機就載著C4 炸藥突襲正在大型集會上演講的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雖未獲成功,但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運用無人機刺殺一國元首的惡劣先例。2019 年也門胡賽武裝用無人機突襲沙特石油設施,導致沙特石油產量一度暴跌1/2。2020年年初,美國用無人機除掉了伊朗“圣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10 月納卡戰爭中,雙方動用數百輛無人機參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由此可見,無人機不僅顛覆了戰爭形態和突襲方式,降低了戰爭成本,而且確保了發動者的零傷亡,更為重要的是掌控者可以隨心所欲地發動攻擊。
三是邊緣化問題。首先,巴以問題漸趨邊緣化。巴以問題一直是中東地區的焦點問題。長期以來,阿拉伯國家將巴勒斯坦建國作為與以色列實現關系正?;那疤?。然而,特朗普政府出于美國利益和自身選舉私利,大幅調整中東政策,實施明顯偏袒以色列、施壓阿拉伯國家的外交,導致巴勒斯坦成為最大的犧牲品。在美國政策突變和伊朗影響力增強的背景下,部分阿拉伯國家開始緩和與以色列關系。2020年8月,在特朗普見證下,以色列與阿聯酋達成《亞伯拉罕協議》,雙邊關系實現全面正?;?。阿聯酋成為第一個與以色列建交的海灣國家,及繼埃及和約旦后第三個與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國家。這一事件改變了中東地緣政治格局,導致巴以問題逐漸邊緣化。其次,窮國小國因疫情打擊在國際舞臺上進一步被邊緣化,正在面臨衛生、經濟、政治、社會等多重危機的挑戰,其發展道路更為艱難,發展前景更加暗淡,在國際舞臺上的聲音也將更加微弱。
2020 年,在美西方的惡意介入和直接干預下,中國東海、南海、臺海及歐洲地中海局勢急劇動蕩,成為大國博弈尤其是中美博弈的重要舞臺。
東海問題原本是中日之間有關釣魚島及相關島嶼主權的爭議問題,但由于美國強勢介入,變成了中美博弈的一個新問題。2020 年6月,日本石垣市議會通過決議,將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行政區名稱“登野城”更改為“登野城尖閣”,遭到中國強烈抗議。日本還加強對釣魚島周圍海域的軍事巡邏,并對中國維護釣魚島主權的例行巡航的公務船和戰斗機進行驅趕,導致東海局勢驟然緊張。美國放棄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一貫的中立立場,直接表態支持日本,并承諾向日本政府提供幫助。東海問題已成中美博弈的重要一環。
南海問題也已成為大國博弈及亞太地區秩序重構進程中難以回避的地緣政治問題。2020 年,南海地區風起云涌。一是美國加大軍事介入力度,數十次出動航母及轟炸機、偵察機穿(飛)越南海,對黃巖島等中國島礁附近實施威懾和偵察行動。中美兩軍頻繁在南海發生海空相遇事件,極大增加中美海上摩擦和軍事沖突的風險。二是美國聯手盟友制造南海緊張。7 月,美日澳三國防長舉行會議,重申反對中方在東海、南海采取的“破壞地區局勢的行為”,強調維護地區航行與飛越自由的重要性。美國還聯手日、澳、英、印等盟友伙伴國家,會同越南、菲律賓等東盟國家在南海及周邊海域開展聯合軍演。三是在美國唆使和施壓下,歐盟及部分成員國開始高調介入南海事務,且不避諱其偏袒立場。由于歐美興風作浪,南海局勢再次生緊,南海問題更趨復雜、嚴峻。
臺海問題原本是中國的內政問題,特朗普政府出于遏制中國大陸和國內選舉之需,利用蔡英文當局挾洋自重、謀求“臺獨”心理,重新大打“臺灣牌”,包括當選之初與蔡英文通電話、美軍艦頻繁高調穿越臺灣海峽、大幅提升軍售規模和質量、不斷突破訪臺官員層級、簽署《與臺灣交往法》及《臺北法》、公開支持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開啟新的“美臺經濟繁榮對話”等。特朗普政府對臺所作所為,嚴重違背了“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向少數臺獨分子發出了極其錯誤的信號,導致臺海局勢持續緊張。
應該說,如果沒有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介入或興風作浪,東海、南海、臺海局勢總體會保持相對穩定。中國與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保持相對克制,中國與東盟各國不僅遵守《南海各方行動宣言》,而且正在加緊磋商更具約束力的《南海行為準則》。若沒有美國的力挺,臺獨分子也不敢過分猖狂。但美國作為域外國家,出于一己私利,唯恐中國周邊不亂,千方百計地在東海、南海和臺海挑撥是非,興風作浪,企圖通過構筑第一島鏈對中國進行全面遏制和封鎖。
地中海問題,主要是東地中海問題,即土耳其與希臘、塞浦路斯之間長期存在的東地中海劃界和油氣資源爭奪的問題。2020 年,土耳其頻派油氣勘探船前往東地中海有爭議海域,引發希臘和塞浦路斯強烈抗議,讓一度相對平靜的東地中海局勢波瀾再起。為解決三國分歧,9月,來自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地中海七國領導人在法國科西嘉島舉行峰會,討論東地中海局勢。峰會聲明稱,希臘國家主權應確保得到尊重,鼓勵與土耳其展開“真誠對話”;如果土耳其拒絕對話,與會領導人將支持歐盟制裁土耳其。地中海問題表面上是資源爭奪問題,背后實際上是大國地緣政治博弈。
2020 年,世界五大板塊形勢風起云涌,波瀾起伏,局勢變化非同尋常。
北美洲圍繞美國大選陷入急劇動蕩。2020 年是美國大選年,特朗普為拼連任,不擇手段。對內,千方百計地抹黑、誣蔑和攻擊競爭對手拜登,大肆指責民主黨選舉舞弊,完全置全國抗疫于不顧;對外,頻頻“退群”“斷供”“脫鉤”,全方位打壓中國,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接二連三,無所不用其極。結果搞得國內天怒人怨,國際雞犬不寧,最終丟掉大選,連任夢斷;最自傲的經濟成績也灰飛煙滅,美出現百年罕見大衰退。美國沒有因特朗普“新政”而“重新偉大”,反而變得病態衰弱。美國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穩居全球第一,種族撕裂和社會對立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世界領袖”形象墜落神壇,不僅未能實現與中國脫鉤,反而客觀助推中國加快崛起。主張多邊主義的拜登上臺,能否愈合美國社會分裂、帶領美國重回世界領導者地位值得觀察。
歐洲面臨“老牛拉破車”的困境。經歷債務危機、難民潮、恐怖襲擊、英國脫歐等多重沖擊后,歐洲已元氣大傷,2020 年又遭百年罕見的疫情重擊,更是雪上加霜。傳統的“三駕馬車”因英國2020年1月正式脫歐而徹底散架。法國和德國作為歐洲“新雙引擎”因陷入嚴重的疫情和經濟衰退而自顧不暇,一時難有作為。法國歷史教師帕蒂被疑似伊斯蘭極端分子當街砍殺斬首事件,似乎暗示歐洲還可能遭受文明沖突的深層困擾。歐洲舊愁未解又添新愁,發展步履十分艱難。
亞洲局勢詭譎多變。2020 年,朝鮮半島保持相對平靜,但美朝矛盾依舊難解。多國因選舉出現政治紛爭,政局動蕩不定。緬甸大選經歷短暫動蕩后最終以昂山素季所在的全國民主聯盟(NLD)獲勝而落幕。馬來西亞各黨圍繞總理接班人問題爭斗激烈,最終導致馬哈蒂爾辭職,執政的希望聯盟政府垮臺。2020年原本是印度和中國建交70周年,但因莫迪雄心壯志加上美國唆使,印度對華態度變得罕見強硬。中印邊境線上的兩國軍隊摩擦、對峙、肉搏的消息不斷,甚至出現了1962年邊境戰爭以來最嚴重的傷亡事件。印度還與巴基斯坦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邊境地區爆發激烈的軍事沖突,造成不小的人員傷亡。中東新舊矛盾并發。中東地區向來是地緣政治最復雜和最動蕩的地區之一。伊朗“圣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和首席核科學家法赫里扎德的身亡使美伊舊恨未解又添新仇。在美國施壓和以色列利誘下,阿聯酋與以色列實現關系正?;瑯O大改善以色列在中東長期緊張的地緣政治環境。以色列的外交突破將可能在中東導致更廣泛的地緣戰略變局,甚至有可能在亞洲和非洲穆斯林國家引發更多的連鎖反應。敘利亞內戰漸近尾聲,西北部伊德利卜省戰事仍牽動各方神經,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三方多次協調立場,尋求解決之道,美歐反應緩慢乏力,呈現“俄進美退”趨勢。土耳其埃爾多安雄心勃勃,主動出擊,參與敘利亞內戰,干涉伊拉克內政,關切伊朗事務,插手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戰爭,與俄反目后又走近,大有振興奧斯曼帝國的架式。其雄心能否如愿,值得觀察。
非洲面臨多重挑戰。2020 年,非洲遭遇新冠疫情、國際貿易伙伴需求疲軟、債務問題、暴力沖突、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新冠疫情對撒哈拉以南非洲打擊更重。埃及、阿爾及利亞、蘇丹等北非國家持續動蕩。2020年11月,埃塞俄比亞地方武裝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與聯邦政府軍爆發激烈的軍事沖突,打破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平靜。作為非洲人口第二大國和過去10年增長最快的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長期是“非洲之角”的安全奠基石,其內部沖突將對地區安全格局構成重大挑戰。
拉丁美洲進入近百年來的至暗時刻。經歷持續六年的低增長后,2020 年拉美又遭遇百年罕見疫情的打擊,可謂屋漏偏遇連夜雨。由于拉美大國領導人對抗疫態度傲慢無知及喜好自由的民眾不配合,拉美疫情后來居上,很快淪為全球疫情的重災區,陷入有史以來最大經濟衰退。秘魯總統被彈劾下臺,委內瑞拉“一國兩主”僵局難解,智利、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多國民眾冒著疫情上街抗議,均顯示出拉美正經受多重危機的嚴峻考驗,面臨著又一個“失去的十年”。
百年大變局與百年大疫情相互激蕩,催生和加劇了六種全球性危機:衛生危機、經濟危機、發展危機、糧食危機、治理危機和氣候危機。
新冠疫情實質是一場全球性衛生危機。它直接威脅全人類的生命與健康安全。從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看,這是繼1918年西班牙大流行以來最嚴重的衛生危機。這場危機何時結束,尚不得而知,但可以預料的是,隨著2021年新冠疫苗在全球范圍的廣泛應用,“后疫情時代”可能會較快到來。
經濟危機是此次新冠疫情帶來的最大副產品。新冠疫情引發各國鎖國、封城,生產活動減少,國際貿易下滑,直接導致1929年世界大蕭條以來全球經濟的最大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0 年10 月發布的報告預測,2020 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其中發達國家下降5.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下降3.3%。在發達國家陣營中,歐洲降幅最大,下滑8.3%;日本次之,下降5.3%;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分別下降4.3%和5.5%。在發展中板塊中,拉美最為慘重,GDP 下降8.1%;東歐次之,降幅4.6%;中東和中亞萎縮4.1%,非洲下降3.0%;亞洲經濟表現全球最好,GDP仍為負增長(-1.7%)。①UN, Populations at Risk: Implications of COVID-19 for Hunger,Migration and Displacement,November 2020,p.16.可見,增長萎縮、經濟衰退是一個全球范圍的普遍現象。
發展危機雖不是新冠疫情所致,但新冠疫情起了加速器的作用。百年大疫情加劇社會貧富劇烈分化,富人更富、窮人更窮,富人有錢可保健保命,窮人無錢只得用命頂上。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大量無正規就業的人群,他們無固定工作,無穩定收入,面對嚴格的社會隔離政策難以遵守,對政府無能和社會不公現象的不滿不斷累積,社會矛盾空前激化。英國、法國、智利、玻利維亞等國民眾冒著感染病毒的風險走上街頭抗議,似乎昭示不少國家正處于一個大動蕩的前夜。新冠疫情加劇社會危機,而社會危機反映出的是更深層的發展危機。“有增長,無發展”是傳統型發展危機的顯著特征,而2020 年發展危機則表現為“既無增長,又無發展”。大衰退、大失衡成為新型發展危機最顯著的特征。
糧食危機無疑是新冠疫情導致的另一個惡果。由于新冠疫情,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活動按下暫停鍵,尤其勞動力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所受影響更甚。加上氣候變化,天氣異常,2020 年全球糧食欠收將是大概率的事情,糧食危機迫在眉睫。聯合國2020年11月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警告稱,由于新冠疫情大流行,全球饑餓和流離失所人口已經達到創紀錄水平;由于僑匯收入減少,移民和依賴僑匯生存者不得不尋找工作以養家糊口,饑餓和流離失所人口可能“激增”。②ITIF,“Competing With China: A Strategic Framework,”https://itif.org/publications/2020/08/31/competing-china-strategic-framework.(上網時間:2020年12月7日)
危機治理存在于國家和全球兩個層面。從國家層面看,一些國家的政黨、政治力量和政治領袖往往將一己之私凌駕于全國人民利益之上,將防控疫情當作一種權力斗爭的工具,對嚴重的疫情要么無作為,要么胡作非為。從全球層面看,以聯合國為主的全球安全治理體系,因美國撂挑子或威脅退群,而未能及時發揮應有的協調、引領作用。以G20為代表的新興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雖有意作為,并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但因美國的“冷參與”而發揮的作用有限。疫情暴發近一年期間,世界一直未能形成有效協調、統一行動的全球抗疫陣線。新冠疫情引出治理危機,而治理危機還延伸出信用危機。疫情期間,美國“甩鍋”“退群”“斷供”,毫無大國擔當,令全球民眾對美國的好感度急劇下降。許多國家的民眾也對本國政府、政黨和政治人物的糟糕表現十分不滿,信任度明顯下降。2020 年全球數十個國家的政權發生更迭,反映出廣大民眾希望用手中選票表達“換人做政治”的強烈愿望。
氣候危機,雖說不是新冠疫情引發,但新冠疫情無疑是氣候危機給人類社會的一個預警。由于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幾近停滯。新冠疫情暴發,地球上的人類活動急劇減少,碳排放量也大幅下降,對氣候變化來說,倒不失為一個暫時的好消息。但2020 年人們切身感受到氣候變化危機的嚴重影響:地表溫度進一步升高,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頻發。中國南方上半年嚴重水災,下半年美國和加勒比地區多輪颶風襲擊,全球地震、火山爆發不斷,自然界在用它特有的方式警告人類。嚴重疫情加上氣候危機,讓人類社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不適。
人類歷史上不乏全球性的重大危機,例如,衛生大危機有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經濟大危機有1929 年世界大蕭條,軍事大危機有一戰、二戰,但像2020 年這樣六種危機同時并發、相互疊加,則在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甚至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對中國來說,2020 年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和分水嶺。中國不僅順利通過了百年疫情的大考,而且實現了千年難以實現的“脫貧”目標。2020 年不僅是中國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沖刺年,而且是“十四五規劃”的謀篇布局年。
變危為機。中國是全球范圍最早遭受新冠病毒襲擊的國家,但在疫情暴發后,在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英明領導和果斷決策下,“以生命至上”“以人民為中心”,不惜一切代價防疫抗疫,終于取得抗疫和經濟重啟的“雙勝”: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全面控制住新冠疫情的大國,第一個全面恢復經濟活動的大國,第一個全年實現正增長的大國,還是唯一一個具有全出口能力的大國。在新冠病毒仍然肆虐全球的情況下,中國保得一方凈土,實現國泰民安,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充分展示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危中尋機。新冠疫情無疑是對中國共產黨、政府和人民的一次大考。事實證明,中國成功通過了這場大考,贏得了領先全球發展的先機,成為全球各國越來越依賴的供應商、投資者及全球公認的多邊主義旗手,穩住并拓展了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也面臨挑戰。美西方對中國的追責、索賠之聲不絕于耳。疫情客觀助推中國崛起步伐加快,必然會遭致美西方等守成大國更大的遏制和打壓。可以預見,對中國的這種遏制、打壓和圍獵將是長期、全方位的,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不能妥善應對,很可能延誤甚至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著眼未來,謀篇布局。面對百年大疫情撞上百年大變局,及美西方的遏制和打壓,中國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妥善應對,積極謀劃,及時制定并推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為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確定了路線圖。除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外,中國還要積極融入“后疫情時代”的世界。一是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二是繼續推動自由貿易,促進國際合作,認真履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向世人展示中國擁抱自由貿易、推動區域合作、支持全球化的決心與努力。三是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中國在世界的發展中壯大,讓世界在中國的發展中受益。四是繼續高舉多邊主義大旗,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與機制的改革與完善。五是努力設法穩住并改善與美國關系,爭取美國社會各界對中國發展的理解與支持,力爭讓美國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復興相向而行,相互輝映。中國崛起勢不可擋,這是不爭的事實。正如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報告《與中國競爭:戰略框架》所指出的那樣,在國民經濟競爭的四個關鍵要素:市場、競爭者、供應商和地緣政治競爭對手方面,中國都難以被遏制。①美前國務卿基辛格警告拜登政府應避免中美陷入類似一戰的災難之中,并建議中國與西方關系需要積極的目標,必須放棄遏制言論。②Peter Martin,“Kissinger Warns Biden of U. S. - China Catastrophe on Scale of WWI,”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11-16/kissinger-warns-biden-of-u-s-china-catastrophe-on-scale-of-wwi.(上網時間:2020年12月7日)但愿美國新政府聽得到、聽得進這些睿智的言論和建議?!?/p>